贾 鹏
成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甘肃 成县 742500
成县地处长江上游西秦岭余脉,全县辖17个乡(镇)、245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04个,深度贫困村3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9万人,贫困发生率10.05%。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制约,成县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之一。造成贫困的客观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自然环境恶劣。全县17个乡(镇)的104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和极端干旱地区。这些地方自然条件特别严酷,泥石流、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难度大,遇到自然灾害特别容易返贫;并且10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多数都是山坡地、林缘地和瘠薄易旱地,无水浇地和保灌面积,产业基础薄弱,增收渠道狭窄;此外,由于贫困村庄分布在边远山区,山大沟深,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成本高,严重影响着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
结合水利、水保项目实施,对山大沟深,交通闭塞,贫困户相对集中的村、社、户道路及主巷道进行新修、拓宽和硬化。全县脱贫摘帽时,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在5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村、社、户通硬化路,彻底解决贫困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和农民群众便捷出行问题。
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以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为重点,到2018年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解决“有水龙头没水”的问题。
根据不同乡镇的气候特点、资源禀赋,突出地域优势,兼备短、中、长产业布局方式,按照“一主二辅”或“一主多辅”的规划思路,紧盯贫困村、贫困人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施策,因地制宣地选择效益高、推广快覆盖面广、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产业,培植“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较广,强度较大,危害十分严重。而水土流失严重会造成生态失调,土壤肥力降低,水库河道淤积,山洪灾害频繁等各种不良现象。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流涌进水库和河道中,使得水库效益明显下降,河道行洪能力降低,抗灾与减灾能力减弱。同时水土流失也是导致贫困面积扩大,贫困人口增多的关键因素。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民群众的脱贫问题,就必须积极构建淤地坝、水库、基本农田、水地、坝滩地、水平梯田等,并营造水保林、经果林、生态林等。多年工作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是农村贫困区域的生命线,通过水土流失的大面积治理,改变自然面貌,减缓水旱灾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开发,建设生态安全体系是农村贫困区域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
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中,把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贯穿于水土保持工作始终,齐抓共管,同步推进;聚焦精准扶贫工作,以精准扶贫促进水土保持,通过贫困人口所获取的效益,以及脱贫程度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效果进行检验。以水土保持促进精准脱贫,夯实农村产业和基础设施;探索、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与精准扶贫协作共赢的有效工作机制,解决民生贫困的迫切问题,调动农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注重治理模式与产业脱贫的协调统一,水土保持、精准扶贫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提高水土保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使水土保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水土保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改善项目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群众收入。在规划落实水土保持项目时,结合产业脱贫工作,以贫困村、社为单元,采取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与脱贫产业有机结合的模式,使水土保持项目发挥治理水土流失和实施产业脱贫的双重作用。以水土保持促进产业脱贫和贫困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着力打造水土保持与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有机产业链。与此同时,将贫困区(户)富余劳动力转换成非农输出,发展脱贫特色产业,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有机衔接,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和贫困区经济发展的融合。水土保持管理部门与扶贫管理部门要通力协作,协同水利、林草、发改、农牧、扶贫等部门,集中资金,扶贫搭台,部门唱戏,实现水土保持、产业扶贫“三同时”,即同时规划、同步实施、同期检查验收。同时,积极鼓励贫困区农民群众、社会各界共同投资参与,以专业合作社和入股分红的行之有效方式,开拓多元投资、共同生产致富的新格局,促进水土保持和产业扶贫又快又好发展。
在水土保持和产业扶贫工作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确保贫困区及水土流失治理区域既有的植物资源不受损坏,因地制宜对水土保持工程(产业脱贫)项目进行规划建设,努力实现水土保持工程(产业脱贫)项目与绿水青山的有机融合,既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又确保了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在落实植物措施时,选择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树种,实现与自然生态的有机融合。在脱贫攻坚结束后,政府也需加强水土保持设施管养和维护。
地处成县西北边缘的大坡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全村157户、6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015年县上安排水保局包村联户精准脱贫,县水保局职工每人联系1户,并抽调5人成立工作队驻村开展精准扶贫。5年来,共投入资金60万元,结合“成县苏元镇大坡村水土保持工程”,新修村社、入户道路13km,硬化村社道路18km,拓宽、沙化生产主干道8km;新建文化广场3个,修建停车场1处,修建大坡村景观门1座,修建小景观3处;栽植樱花200株;整修,美化泉、井2处,修建护坡5 000m3;新修梯田40多hm2;高接换优核桃树1万株,栽植花椒3万株;发展中药材33.33余hm2,养猪50头,养鸡1 400只。经过水保局工作队和全体职工4年多驻村帮扶,目前大坡村已经实现了整体脱贫。
新的历史时期,成县水土保持工作要紧紧围绕水利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强化担当、狠抓落实,以提高水土保持率为目标。切实管住人为水土流失,加快重点地区治理速度,推动水土保持强监管补短板见实效、上台阶”这一总体要求。在编制“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中,要兼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使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更加追求美好的生态文明,同时迫切需要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就必须结合时代的特征,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确保能够满足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造出优质的生态产品,有效发挥水土保持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让人民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能够使人民群众乐意加入水土保持工作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
在“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和具体项目实施中,要紧咬精准扶贫不放手。一是在水土保持梯田建设上,要围绕贫困村、社安排项目,集中连片新修梯田或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村农户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二是在水保生态林、经果林建设上,要按照“因地因树”原则,选择适宜树种,尽可能满足贫困村村巷道路、家庭庭院绿化,以及经济林果产业脱贫,在新修梯田栽植核桃、花椒、中药材,在村庄道路、休闲广场、农户庭院栽植长青或观赏价值高的花木,从而达到既提高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又美化乡村、农户庭院环境的双重作用。三是在水土保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中,要利用项目和资金支持,着力解决脱贫攻坚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建设群众休闲娱乐中心(广场),硬化村庄巷道、入户道路,绿化、美化村庄和农户庭院环境,帮助贫困户改灶、改厕等。通过水保、扶贫等部门项目和资金整合,集中资金办实事,推动水土保持和精准扶贫同步发展。
做好水土保持和脱贫攻坚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成县经济基础薄弱,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情况复杂。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水土保持工作“经济扶贫”和“生态扶贫”并行并重的指示精神,创新水土保持工作机制,优化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尽快改善传统治理措施的不足之处,有效改善贫困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注重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同时还应该从实际出发,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使人民群众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大有作为,以此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奋力实现水土保持工作“十四五”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