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培养生物专业人才中“ 双导师” 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2021-12-08 08:34佟春玉宋博翠肖翠红张金友何倩毓崔玉东
农产品加工 2021年20期
关键词:导师应用型校企

佟春玉, 宋博翠, 陈 晶, 肖翠红, 田 佳, 张金友, 何倩毓, 崔玉东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 大庆 163319)

2015 年教育部、 国家发改委、 财政部印发的《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提出有意愿的高校可探索应用型本科建设。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 实现更大效率的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应用型、 复合型、 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1]。 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是改革的核心, “ 双导师” 制是校企合作在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中的重点。 校企合作“ 双导师” 制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全国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大背景下, 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导师队伍建设需要前置研究。

1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培建设“ 双导师” 队伍建设的意义

1.1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的意义

教育部提出, 要加强校企合作, 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人才、 场地、 技术、 设备和资讯等资源整合优势, 使人才培养更加高效, 能将教学活动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得到锻炼, 将来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校企合作“ 双导师” 团队建设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质培优的主要途径。

1.2 应用型本科高校“ 双导师” 队伍建设的意义

“ 双导师” 队伍建设能有效缓解应用型本科高校短缺实践教育资源和缺乏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的问题。“ 双导师” 教师队伍建设能够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技能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生物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 双导师” 队伍建设能更好地促进校企融合, 提升高校教师科研水平, 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实现“ 产学研” 融合可持续的健康发展[2]。

2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 双导师” 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

通过调查分析,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类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合理, 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有一定的支撑度, 课程体系基本符合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也比较合理。 教师队伍中“ 双师型” 教师比例在不断提高,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始建立符合自身的评价标准。 但是, 当前生物实践教学环节普遍不理想, 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生物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 双导师” 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企业是以获利为经营目的, 其参与校企合作需投入资金、 设备、 人力等成本。 但企业无法从校企合作中直接获得收益, 甚至还需承担因学生教学“ 双重身份” 带来的安全和劳动法律风险, 这些因素限制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生物类人才的意愿。校外导师需要企业的技术骨干, 而企业技术骨干在工作单位都承担繁重的任务, 学校和企业又没有激励措施, 企业技术骨干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参与生物类人才培养。 企业的应用开发与高校教师的基础科学研究无法找到结合点, 校企合作缺乏内生动力,缺少持久合作的长效机制。

3.2 学校教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 实践能力不足

应用型本科生物类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普遍缺少行业从业经验, 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为“ 无源之水”[3]。 由于学校评聘机制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高, 而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低, 这样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的意愿不足, 缺乏提升自我实践创新能力的意识。

3.3 企业教师缺乏激励机制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低,教学水平不足

校企合作的企业兼职教师大部分是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 在企业承担繁重的生产和管理任务, 参与生物类人才培养, 耽误其正常工作, 影响企业经营和效益提高, 企业不愿向参与培养生物类人才的职工提供绩效津贴, 这就导致企业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缺乏主动性。 高校一般只向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导师提供部分课时费, 而没有将其纳入教师评优和绩效考核体系, 校外导师也无法获得教育的成就感。

4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培养生物类专业人才中“ 双导师” 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类人才培养中教师队伍建设未来发展趋势是“ 双导师” 制, 即校内导师主导理论教学, 企业导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 双导师” 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是国家和社会对实践创新型生物类人才的强烈需求。

4.1 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

以校企“ 双主体” 作为应用型本科育人模式,实现产学研融合的校企合作方式。 针对生物类专业校企合作高校应进行全过程管理, 构建学院与系部两个层次。 学院层次: 主要由学院院长、 本科教学副院长, 办公室主任及教务秘书组成, 负责制定生物类本科专业校企合作规划、 合作形式、 合作企业层次选定、 校外导师绩效和评优方案的制定。 系部主要负责合作企业的选定, 与企业的产学研交流,校外导师的选定等工作。 教师要深入企业支持企业产业升级, 把校企合作由“ 索取” 转变为“ 共赢”,满足企业对利益的需求。

4.2 建立校企合作“ 双导师” 教学团队激励机制

“ 双导师” 教学团队的运行, 需校企双方建立能够激发导师工作热情的激励制度。 学校与企业要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要引导校内优秀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加入到校企合作“ 双导师” 教学团队中。 学校要给参与“ 双导师”教师团队的校内教师在职称晋升、 岗位晋级、 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除了给予校外导师课时费等物质激励外, 要把校外导师纳入到学校的评先评优体系。 以项目为驱动, 把企业技术升级的问题作为教师科研的项目, 教师获得课题资助, 企业获得技术升级, 项目把校企紧紧整合成一个牢固的育人体系。

4.3 健全“ 双导师” 教学团队成员的选拔和培训体系

校内导师, 要选择学历高、 理论知识扎实、 沟通能力强的教师。 校外导师, 要选择品德高尚、 热爱教育事业、 有多年行业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候选人员必须通过学院的考评。 应用本科院校要为生物类专业校企合作“ 双导师” 团队建设列出专项资金, 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 学校要给予青年教师企业实践予以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倾斜。 要为企业导师创造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技术学等方面的培训机会。 学校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校企导师间线下和线上的交流平台, 创造校内外导师间取长补短、 共同提升教育实践能力的机会。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 双导师” 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提升教学团队育人水平。

4.4 实行项目研究- 实践实验- 岗位实习的“ 双导师” 联动培养

“ 双导师” 教学团队根据企业生物类专业岗位工作特点与工作内容, 共同制定符合校企轮转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第三学年4 周、 第四学年12 周的工学交替模式安排教学工作, 实现应用型复合人才的“ 知识+ 应用+ 素质” 培养提升路径。 学校提供企业实习岗位, 岗位实习在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 学分实行校企学分互换, 完成学生课业内容。 “ 双导师” 团队结合企业生产筛选生物类应用型问题作为为学生研究项目, 开展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 校内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 监管好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 协调好企业导师和学生的指导关系。 企业导师要发挥自身优势,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4]。

4.5 建立适合校企合作“ 双导师” 教学的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下应用型本科生物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 在于建立适合岗位实践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将生物类工作岗位根据其性质, 划分为植物产业模块、 动物产业模块、 微生物产业模块、生化分子生物产业模块和生物制药产业模块等, 每一个课程模块对应相应的实习岗位。 通过系列课程的支撑, 在专业学习、 岗位实习、 项目研究之间产生紧密关联的“ 链式” 效应。 学生根据其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模块课程进行专业选修[5]。 模块课程具体组成各异, 同类岗位的模块课程内容也会随实习岗位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 在具体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 结合学分制改革实际, 实行校企课程学分互换, 增加企业实践教学学分赋予的自主性, 提高学生对实习岗位适应力。

4.6 产学研融合促进校企“ 双导师” 教学团队建设

做好产学研融合工作会加深校企合作, 促进“ 双导师” 教学团队建设。 针对生物类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瓶颈, 以“ 双导师” 教学团队为基础, 组建技术攻关课题组, 展开项目研究, 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问题。 这既为企业解决了生产遇到的难题, 又为学校教师提供科研项目, 也让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为校企合作架起了科技的桥梁。 在大企业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基地既可以成为教师的科研成果孵化器, 也可以成为企业的研发中心, 更是学生的实践创新培养平台, 提升教学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 实训基地实现了产学研的融合, 促进校企“ 双导师” 教学团队建设。

5 结语

校企合作建设“ 双导师” 团队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给学校教师提供了将知识用于实践操作的平台, 也为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 “ 双导师” 教学团队建设能够发挥各自优势, 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提升应用型本科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 双导师” 制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培养、 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培养, 校企合作结合生物实践和创新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学生的课程计划, 能够实现应用型本科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将会极大地充实教师队伍力量, 也有利于企业补充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

猜你喜欢
导师应用型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V eraW an g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