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又贤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17)
正如习近平所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11。自1921年7月1日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已经历了“百年追梦”的过程。这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2],虽然充满艰难曲折,却不断谱写出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百年追梦”赋予我们的最重要启示之一,就是要依靠学习和超越创造历史并开拓未来。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其“百年追梦”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在“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压和夹缝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一种奇迹,其中折射出对列宁建党思想的学习和超越。
1.中国共产党是遵循列宁的建党原则,并以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为榜样建立起来的,充分体现了学习列宁建党思想和俄共(布)经验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的。按照一般的经验,中国逐步形成了建党的基本条件。(1)集聚了一批不满于现状、积极追求改变中国的积极分子或进步人士,以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而这些积极分子或进步人士,都是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英雄,特别是学习俄共(布)经验中逐步形成的。他们在各地甚至在旅欧、旅日等留学生中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通过办刊办报,宣传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特别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和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2)在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积极倡导,并通过他们带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工人阶级共同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中国早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多是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学习俄共(布)经验、特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结晶。如毛泽东所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从一种理论设想变成了现实社会制度构建,开创了人类社会崭新的发展道路。”[3]1471蔡和森在1920年9月16日给毛泽东的信中,就建党问题提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为无产阶级的思想。”[4]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和宣传,就能组织起足够强大的革命队伍,沿着正确的道路建立起唯有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3)在共产主义小组乃至所有积极分子中形成“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欲望。早在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蔡和森曾先后两次写信给毛泽东,明确提出“先要组织共产党”,而且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并主张“组织俄式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5]这得到了毛泽东的赞成和肯定。正是在具备了上述条件之后,中国共产党才“瓜熟蒂落”地建立起来。
2.中国共产党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与俄共(布)所面临的情况不同,仅仅依靠学习列宁的建党思想或俄共(布)经验是不够的,而必须将之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实现对列宁建党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其中,创造性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从而在发展新党员和党的建设上都要针对性地下功夫。(2)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亟需解决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说: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要想领导中国革命达到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能够担负。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负重而生,就是要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的,就是“挑担子”来的,就是要让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的。这种基于中国特殊国情的探讨,已经超越了列宁的建党思想,超越了俄共(布)经验,是一种新的发展和超越。
在中国人民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开启“百年追梦”征程具有重要的、特殊的意义。正是在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无能为力之时,中国共产党应运实现对孙中山精神的学习和超越,以其先进性和革命的彻底性,主动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大任,开启“百年追梦”的伟大征程。
1.孙中山提出并阐述了“振兴中华”的思想。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孙中山作为“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6]755,其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7]2。他曾经为1894年11月24日成立的兴中会起草章程,明确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 维持国体起见。”[8]19这表明兴中会成立的宗旨和使命就是要“振兴中华”。对于如何实现“振兴中华”,他明确阐述“三个必须”观点,即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政治革命,“创立合众政府”[8]19-2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在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正确地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如毛泽东所说,这是他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并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和他合作[3]1471。孙中山也因此在追求“振兴中华”上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2.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没能实现“振兴中华”的梦想。正当孙中山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时,却过早地逝世了,再加上其后继者并没有忠实地秉承其遗志,致使无法真正实现“振兴中华”的宏愿。不过,他在去世之前留下了一份发人深省的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9]996但他所提出的“三大政策”,甚至他关于“民族”“民主”“民生”的主张,都没有得到其后继者的认真贯彻落实。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没能实现“振兴中华”的梦想,虽然有其主观原因,但也有其客观原因。所以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以孙中山为杰出代表的先驱者辛勤开创的业绩将永远值得后来人铭记和怀念”[10]。
3.振兴中华的大任符合逻辑地、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特别是它没有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之外的自身利益,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决定其既可以弘扬孙中山精神,接过“振兴中华”这一历史接力棒,又可以超越孙中山精神的历史局限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在此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帮助孙中山谋划“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理所当然也就能把“振兴中华”纳入其“百年追梦”的伟大征程之中。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带领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并越来越接近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历史、人民、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是正确的、成功的!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让中华民族“站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基础的关键一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在当时,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说,这都可谓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不但要学习并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导,而且必须将之运用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不断实现理论的发展和超越,方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1.科学判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争取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行不通,必须实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就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并将之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1]647;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3]1317。其重要特点,就是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即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以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为革命动力,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革命对象,以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为直接目标。这从根本上体现了它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突出了它的“新”之所在,也充分彰显了它是人民大众的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探索和判断,既要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又要将之创造性地运用于近代中国的国情,才能实现中国革命所需要的理论超越。
2.正确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争取革命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12]中国革命的道路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要遵循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所说的,“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3]115。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对此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农村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1]11。这条道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里没有直接论述过,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史上也没有先例,是中国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苏联的成功经验和研判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而达到的新的超越。正确选择和确定这种革命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关键的先决条件。
3.科学确定新中国的根本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要前提。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追问,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追梦”中一次方向和前途的重大选择。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指出:“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而“其重要使命在打破资本经济制度”[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更是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即要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即“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14]352。也就是说,“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4]343-34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就在于成功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进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即通过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过渡形式而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百年追梦”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一选择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是正确的。
由于国情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解决上述问题,不能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中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或结论,也不能简单地把苏联革命成功的做法机械照搬到中国来,而只能靠创造性的学习,从中悟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或道理,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学风,探索和总结出关于中国革命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乃至创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其中所提出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原则,以及所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的革命道路……就是指导中国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在学习和超越中创造的历史。
在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上振兴经济政治文化,并矢志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追梦”的重要抉择和重大成果。虽然其间时有曲折或挫折,甚至出现短暂的、偏离初衷的“振颤”或“摇摆”,但其总过程却依然前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道上。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苏联经验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超越,靠的是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深刻反思、奋勇前进。
1.学习和超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不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要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前者处理得比较好,从而才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者毕竟刚开始,仍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基本的态度还是两条:(1)要虚心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毛泽东早在1949年6月30日就曾深刻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15]266不只是经济工作,政治工作、 思想文化工作也都要向苏联共产党学习。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没有其他成功的经验好借鉴,这是不可避免的必要的选择。(2)要辩证地看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据中国国情的新变化随机应变。必须肯定,中国共产党从认识上说是逐步清醒的。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就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他强调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6]720他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对苏联的工作做出客观、辩证的评价,要求我们不要重犯他们的错误。这实际上就是在学习苏联经验中不断提高和实现超越的过程。但从实践来看,《论十大关系》的认识或观点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致使苏联经验或苏联模式的负面影响依然长期存在,甚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造成一定的阻滞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才逐步得以消除,或者说才真正实现了对苏联经验的超越。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就已经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并将之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道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依然要学习和坚持毛泽东思想,但又要使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实现创新和超越。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学习和坚持毛泽东思想也遇到各种各样的新的挑战。在思考和解决实践中所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时,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仅凭已有的理论难以满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这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人去作新的探索,特别是在解决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去实现理论创新,从而导致了邓小平理论的诞生。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7]9其重要贡献在于,既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继续坚定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又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通过改革一定程度地调整我国前进的具体道路,摆脱了中国可能面临“死路”的困境,推动中华民族实现由“站起来”向“富起来”的飞跃。而且,正是在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又相继面临“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问题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又通过新的探索先后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走向新的水平或阶段。
3.坚持并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改革,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追梦”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间,中国共产党同样遇到并破解了许多理论或实践的难题,依靠的还是日趋高质量的对苏联经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超越。
(1)必须搞清楚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要改革。这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成果中,是不难找到正确答案的。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运用于中国的实践,深刻反思或探索的结晶。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6]693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适时地推进其调整、改革或完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选择。毛泽东坚持并发展了恩格斯的观点,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要巩固,但是不能强调过分。”[17]736他不同意所谓“彻底巩固” 的说法,指出“宇宙间、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生、发展和死亡的,都是不能‘彻底巩固’的”[17]256。在他看来,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反映这种制度的意识形态就会僵化起来,人们的思想也就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同样不能把已经形成的体制、机制或各类具体制度僵化、绝对化,甚至要充分考虑到其可能出现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态,所以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选择。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正是针对这种具体体制或制度已经严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警告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8]150他还进而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要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所以也是解放生产力;它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是要建立起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是对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观点的发展或超越。
(2)必须搞清楚改革要从哪里下手。这同样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于中国具体实践,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准确把脉,针对中国原有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和在国家治理体系及其执行中所存在的不足实施调整或改革。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说得非常明确:“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即哪里有问题就往哪里改;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改革要“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9]74。这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的经验概括,其中生动体现着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3)必须搞清楚改革的方法和思路。这里不但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而且要提出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或国家治理体系及其执行的具体方案或措施。就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来说,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实践论》《矛盾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光辉著作,蕴含着许多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启示,今天仍须认真学习和践行。同时要不限于毛泽东思想,还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内涵,尤其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发展是硬道理、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思想和观点的方法论意义;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特别是联系新的国情、世情、党情所强调的坚持实事求是、战略定力、问题导向、全面协调、底线思维、调查研究、抓铁有痕、历史担当等思维方式或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改革的方法和思路上,实现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超越的统一。
4.矢志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百年追梦”的最直接方式。虽然也会有曲折或挫折,但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衷。而且,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超越,中国共产党从理念和实践上不断实现创新,并与时俱进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更高的水平。
(1)关于“现代化”概念的历史演化,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学习与超越的努力。针对我国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某种“不像样”,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20]的“四个现代化” 目标。早在此前的1955年10月29日,毛泽东就曾强调:“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21]500这既要向发达国家特别是向美国学习,改变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落后面貌,又不能“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22]209,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实现超越。我们应该谨记毛泽东的警告,如果不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球籍”![23]89
(2)“中国梦”的提出,把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推向新的阶段。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中国梦”。而实现这个梦想,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就是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了理念和实践的升华,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为一体,相伴而进,相辅相成。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将是到本世纪中叶的一次最严峻考验而又最具创造意义的学习和超越。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不断拓展,乃至国家总体布局的逐步完善等,都离不开理论学习和创造性的实践。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学习;而且,每一次的学习或探索,都使我们党的认识和实践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19]40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追梦”,就是在这种学习和超越中不断推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特别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要依靠学习和超越开拓未来,再创新的历史和辉煌。
1.中国共产党直面“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之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学习和坚持后者的科学结晶;但又使后者在科学发展观之后,实现了一次新的理论飞跃或超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新思想,不但科学编织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的步骤和时间安排,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实际操作性;而且指引着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飞跃。正是这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创新、学习和超越,确保了中国共产党既能破解历史遗留的各种难题,又能应对形势发展的新变化,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2.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九大之后的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向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运筹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习近平所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1]45,但由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1)新一轮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带动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创造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2)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性崛起,打破了全球化主要是在西方国家之间循环的历史逻辑(英国经济学家简·阿尔特·斯科尔特称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24],并逐步趋向均衡化、多元化发展。(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但时有抬头的民粹主义、排外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却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使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不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1]9,而且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强大威力,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选择的新的可能性。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以及各国抗疫情况的实际进展,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固疾和原有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不合理,使更多的国家和人们徬徨于世界发展的十字路口,探索和思考着“该往哪里走”这一关系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一定程度地鼓舞着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落状态。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有些是老问题,或者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19]401。面对这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运筹能力遇到了空前的新挑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要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超越,不断增强我们协调和驾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领或能力。
3.党自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更加艰巨、更加繁重的任务,对党的执政或领导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强调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这是由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19]401
(1)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24]这个重要的新论断。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党中央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反复强调要科学把握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即强调“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5]。这里有一个时间特指——“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要求全党“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26]。这里主要涉及怎么“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充分肯定了十六大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成效,即“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27]。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两个“百年目标”交替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重申“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求全党同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是以这种不断演化发展的思想或观点为基础,在新形势下具有深刻意蕴地提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另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今天“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特殊内涵和意义,尤其要注重把握其机遇和挑战所发生的新的发展变化。首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指21世纪头20年后的特定时期。与此不同,党的十六大报告乃至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所谓“重要战略机遇期”,都是指21世纪头20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比较特殊,是处于两个“百年目标”的交替时期,也是上述两种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过渡阶段,既是对前种战略机遇期的“收关”要求,又是对后一种战略机遇期的“开局”预告。其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刻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旨在提醒人们善于抓住新时期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成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而党的十六大报告乃至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所提深刻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的。再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前提基础要比党的十六大时高得多,从而面对的竞争也会更激烈些,不但有顺势而为,而且要“逆风而行”。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全新的转化,任务将更加艰巨,解决的难度也势必更大,对干部、群众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出了激烈的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国家未来5年、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例如,到2035年要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4]。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看到。其具体内涵和要求也是很高的。诸如人民生活不但要从经济收入上有量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从质上的明显提升;不能只满足于单方面的甚至是畸形的发展,而应该是机会均等的全面的发展;不但能够摆脱绝对贫困,脱贫后还要有效防止返贫,同时能够成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但要逐步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而且要一个不落地实现日趋高水平、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其中包含着许多我们在以往的工作中所未曾遇到的,唯有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本领并不断地实现超越,才能适应这种新的要求。
4.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程度地面临着“本领恐慌”的现实窘境。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曾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28]178。在新形势下,习近平认为本领恐慌这种状态,“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19]403。我们有很多同志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依然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结果或是不对路子,或是事与愿违,甚至南辕北辙。所以,他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19]403。
如何摆脱“本领恐慌”的现实窘境?应该遵循习近平所说,“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19]403。一方面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要实践、实践、再实践,并不断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这就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能够实现超越的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从8个方面提出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的要求,并把学习本领置于第一位,对于摆脱“本领恐慌”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勤奋学习并善于学习。如毛泽东所言,干部的知识、能力或本领好像一个铺子,一旦“卖空”了就一定要“进货”,也就是要学习本领。他还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即大家“忙得很”和“看不懂”,提出解决的办法:“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28]182今天也有这个问题,所以习近平指出,“工作太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强调“学习要善于挤时间”;而且,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和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同时,要“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19]406-407。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和实践的相结合中求得超越,成功走向未来,不断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