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与优化路径

2021-12-08 03:28周伟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华培训素养

周伟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弘扬和传承、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厚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素养,是助力教师队伍培育综合素质、提升师德涵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2021 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导中小学在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等工作环节,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大中小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新时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自身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并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提升人文素养的内在自觉,缺乏足够的传统文化积淀。教师接受的学历教育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理论素养,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水平。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0 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基础教育专任教师队伍中,研究生毕业、本科毕业、专科毕业及以下的学历,在普通小学分别占比1.6%、64.4%、34.0%,在普通初中分别占比4.0%、84.6%、11.4%,在普通高中分别占比11.5%、87.3%、1.2%。中小学教师大部分是本科学历,求学期间接受更多的是注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传授的理念,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教育。

二是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对中小学教师带来一定冲击,部分教师形成一定程度的“以西为尊”思想。一些教师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感到晦涩难懂,无法静下心来自行学习沉淀,对于一些国学经典教育典籍和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实践不够重视,反而偏爱相对易于消化的西方文化艺术作品以及影像资源等,价值观追求实用化。

三是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博弈中,学校目前还是普遍更重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发展。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便于量化评价和考核,基础教育各类学校在实际办学中普遍对教师人文素养提升不够重视,很多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缺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仅仅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中,相对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

四是在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较为偏重灌输式教育方式,讲授和传输方式较为生硬刻板,没有结合新时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没有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教学效果往往浮于形式,难以入脑入心,无法在推动文化启蒙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大美无言。

五是针对教师的岗前培训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或停于浅层,针对提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培训机制不够健全。东北师范大学有学者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有意愿终身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但在实际践行过程中,接受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后培训与外部支持较为不足。[1]

基于此,要充分利用教师培训这一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重要渠道,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把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国学经典《大学》,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在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追求并实现儒家所崇尚的人生境界,实践中国古代崇尚的“内圣外王”的执政理念。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使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可以促进当代中小学教师汲取精神养分,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自觉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时代精神相融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升人生及思想境界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石中英教授指出,教育是个体幸福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器,是个体提升人生境界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教育要关注受教育者的人生境界问题,教师首先自己要超越“专业化”的标准,加强自我修养、成为“有境界”的教师,然后方可引领学生提升人生境界。[3]在西方影响巨大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注重过去的知识、伟大的古典文献、科学原理及那些被认为对个人和民主社会都有价值的领域。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史蒂文·韦兰(Steven Weiland)认为,未来的教师教育将走向博雅教育。[4]这与我国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小学教师要努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引领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人生境界。

(三)提升综合素养与师德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教师队伍的能力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指引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部2020 年印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业发展)》,明确中小学教师培训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传承”专题,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2021 年,教育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提出,在国家课程层面,中小学不单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而是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面向全体教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这是推动教师进一步提高综合素养、加强师德修养的重要举措。

(四)推动课程思政改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中发挥重要作用。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在部署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小学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将相关元素有机融入各类学科的教育教学实际,使课程思政触动心灵、“有滋有味”,从而以文育德。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握重点要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 年印发实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涵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部分。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分学科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国家课程教材实施细则,强调充分发挥各学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并指出: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分别以培育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增强理解力、增强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为重点。教师培训院校和机构要仔细研读中央和教育部文件要求,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指导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在教育培训中加强学习领悟、把握重点要义,在加强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推动认知和行为改进,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内在涵养。一个具备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起到以身作则、春风化雨的榜样和浸润作用。

(二)完善顶层设计,丰富培训课程设置

加强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内容。教师培训院校和机构要开设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提供多样化课程菜单作为备选项,推动参训教师、校长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意识、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将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美育、体育、社会实践的各环节。同时,要结合民族特色、地域差异、学科差异、年龄差异、教龄差异、层次差异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的顶层设计,根据参训教师的类型和特点,分类研究制定培训方案,利用各地区优秀教师资源,避免课程内容对所有教师“一刀切”。加大“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班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培训力度,以优质培训项目引领辐射,尤其是对农村、少数民族和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同时注意对校长和理科教师等重要群体的培训。

(三)注重资源建设,提升培训教学科研水平

教师培训机构和院校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研阐释工作,结合“顶天立地”搞科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特别是具有重要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的建设,推动其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在培训工作中,结合各学科特点,融合核心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相关内容有机融入各学段各学科师资培训工作始终。加强相关学科的特色教学教研,培育培训品牌课程。结合培训院校(机构)的地域特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编写和建设。在各类教师培训班的培训师资队伍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教学的名师和领军人才比例,助力提升参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积极探索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链,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交流平台,分学科、分专业领域开展常态化的经验交流和教学观摩以及专题培训,并利用新媒体技术,如Moodle 平台、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等,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四)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育人效果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要拘泥于古代形式,而要把其精神内涵融入现代教学体系,使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与发展。[5]注重丰富培训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采取线上授课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理论宣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门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培训,推动参训教师汲取文化精髓。定期开展名师工作室活动、学术沙龙等,常态化利用教师学习共同体加强学习研讨,深入挖掘各门学科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元素,结合“古今”“中外”对比探讨,加深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体悟。如学习借鉴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做法,分类组建由老中青年教师、名优教师、教研组长等不同类型教师组成的教育共同体,带动共同进步。[6]还可以邀请国学专家,开设《论语》《大学》《学记》等经典导读,或利用《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百家讲坛》《国宝档案》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频节目资源,推动教师厚植文化底蕴,汲取教育智慧。运用教育部遴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资源,进入当地具有风土人情、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特色基地,如名胜古迹、故居旧址、历史文化街区等,组织教师现场教学,提升学习实效。

综上所述,教师培训院校和机构要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新技术新手段,积极通过培训工作,引领教师提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自觉意识和有机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春风化雨、启迪智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培训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