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倩文 泽永革 格桑曲珍
1 西藏大学医学院 2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西藏拉萨 850000
恶性黑色素瘤(MM)是一种侵袭性强、恶性程度极高的恶性肿瘤;其起源于黑色素细胞,多数原发于皮肤,少数也发生于黏膜、软脑膜、眼葡萄膜等其它器官、组织,发生部位多见于四肢肢端、躯干、头颈皮肤[1]。皮肤癌病史、严重晒伤、慢性炎症以及切割伤、针挑伤的处理不恰当等均是我国皮肤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但黏膜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尚不明确。在我国MM 相较其它恶性肿瘤虽然少见,但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呈升高趋势[2]。并且发病早期就极易发生淋巴、血行转移,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3,4]。西藏地区属于高海拔地区,紫外线强烈,有可能诱发皮肤相关疾病。然而,相关方面研究报道较少,鉴于此,特进行本研究。报道如下。
收集我院2011 年1 月~2021 年3 月恶性黑色素瘤80 例,其中男性36 例,女性44 例;年龄范围28~88 岁,平均年龄57.91±12.75 岁,(28~48 岁10 例,48~68岁45 例,68~88 岁25 例);农牧民62 例,其它职业(包括工人、公务员、退休职工、无业居民等)18 例;皮肤66 例(其中四肢49 例,躯干5 例,头颈12 例),黏膜14 例。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病理、组织学诊断为MM患者;②均为藏族。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②失访者。
用SPSS 19.O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组别间资料采用χ2检验。影响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0 例MM 中,男性占45%(36/80),女性占55%(44/80);48~68 岁45 例(56.25%);农牧民62 例(77.5%);皮肤66例(82.5%),其中四肢49例(74.24%),躯干5 例(7.58%),头颈12 例(18.18%);黏膜14例(17.5%)。
术后转移的MM29 例(36.25%),未转移的MM51 例(63.75%)。
表 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转移危险因素
在我国MM 的发病率较低,目前我国对其流行病学相关研究相对较少[5];但根据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MM 的发病率、病死率呈升高趋势;皮肤MM 位于皮肤恶性肿瘤之首,其发病诱因多见于紫外线照射、黑色素痣、慢性炎症等相关[6-8]。皮肤MM 多发生在肢端,而黏膜MM(不对称)发病机制尚不明确[9,10]。MM 在早期就有较高的转移发生率,严重影响生存率及预后[11];故对于探讨MM 的临床特点及研究影响其转移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80 例MM 患者临床资料显示,男性占45%,女性占55%,二者占比无明显差别;发病平均年龄57.91±12.746 岁,好发于48~68 岁;农牧民占77.5%,其它职业占22.5%,农牧民占比显著高于其他所有职业占比总和。本次研究中患病的农牧民占比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原因多考虑为西藏处于高海拔地区,强烈的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较大,并且西藏农牧民需长期接触这样的紫外线。此外这类患者因职业特点,出现外伤的几率较大,并且对伤口处理缺乏科学的认知及处理[12]。这与相关报道显示MM 的发病诱因相符合;根据病临床特点分析显示皮肤MM 发病数量多于黏膜,其占比分别为82.5%、17.5%;在本次研究中74.24%的皮肤MM 发生在四肢,这与MM 在中国发病部位特点相符合[12];术后发生转移29 例,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生存预后。故对于有MM 患病的高危人群,需要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