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传雷,简慧玲,牛传琼
(1.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 安徽大学 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自从2009年国务院提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物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96.65万亿元,201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83.1万亿元,10年内增长了192.91%。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基础性产业,物流业能够有效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转型升级、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打造新常态下长三角经济发展新格局[1]。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创新条件和巨大的创新潜力,城市之间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开放的区域经济环境为长三角物流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作用,对于促进物流业持续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因此,研究从主体要素、功能要素、环境要素3个维度出发,探究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影响因素,希望能够为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自然界中的生态圈是各种生命物质与无机环境协调共生的产物,具有相互依赖性、地域性、动态性、自我调节性等特点[2]。借鉴自然生态圈的研究思路,国内外众多学者为构建多层次、动态开放、配合默契的创新生态圈展开了探索。Jucevicius、Grumadaite将复杂性理论应用于创新生态圈发展,研究认为创新生态圈和其他任何社会系统一样,是各种文化、经济、体制和技术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Weil、Sabhlok、Cooney以美国生物燃料市场为研究对象,将创新生态圈演变与市场动态相联系,发现行业整合、关键转换技术的出现、供应商之间的联盟对美国生物燃料创新生态圈产生影响[4]。Shaw、Allen从4个方面论证了将自然生态系统应用于创新生态圈的可行性,认为相似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生态系统路径会破坏创新生态圈,稀缺资源的回收是创新生态圈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5]。于超、朱瑾基于东阿阿胶集团发展历程剖析企业主导逻辑下创新生态圈的成长路径及核心机制,研究发现创新生态圈的形成与升级依赖企业内部联动自发展机制、拓扑自修复机制和界面自耦合机制之间的协调演化[6]。王渊、左温慧、田梦从环境与成效间非对称关系出发,构建包含软环境、硬环境在内的评价模型,分析比较“双创”生态圈成效以及探索生态圈环境优化路径[7]。朱国军、孙军探讨了互联网与创新生态圈的融合效应,建议智能制造企业管理者要有全局观念,将互联网与创新生态圈紧密融合,建设更加智慧化的创新生态系统[8]。
创新生态圈强调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主体的主导地位,其中包含着用户、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其他主体,技术、资金、知识、人才和软、硬件设施等创新资源同样也是创新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生态圈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早有学者对创新生态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Adner、Kapoor聚焦于创新生态圈中的价值创造,探讨技术相互依赖性是如何影响生态圈中技术领导者的绩效,研究发现为了激发新的创新来源,需要由多个参与者组成的生态圈来协调知识流并提供必要的创新资源[9]。Amir、Thiruchelvam、Ng对马来西亚沙巴市创新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并不仅仅是大规模研发投入的产物,同时也离不开系统中企业、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动态协作以及其他互补要素的支持[10]。Geoffrey、Joyce、James以英国再生医学创新生态圈中10家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发现政府公共投资、法律法规、国家监管体系均会对再生医学价值链和创新生态圈产生影响[11]。湛泳、唐世一认为可以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创新服务圈层、优化创新环境,加大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来建设一个高效运行的创新生态圈[12]。陶小龙、刘珊、陈劲研究发现受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资源以及外部支持的影响,可以将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生态圈成长过程划分为创建期闭环式内部创新阶段、转型期开放式创新阶段、升级期聚合化创新阶段[13]。周全认为创新主体间的聚合是企业创新生态圈的基础,创新主体战略上的协同合作直接推动企业创新生态圈形成与发展,创新资源要素间的流动为企业创新生态圈提供不竭动力[14]。
上述文献丰富了创新生态圈内涵,深化了创新生态圈相关理论,但是将创新生态圈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关于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不足。“十四五”新发展格局正在呼唤新发展规划,如何增强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产业协调发展,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焦点问题[15]。因此,研究使用长三角地区2009—2018年物流产业相关数据,结合主成分回归法,基于整体视角分析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影响因素,探索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科技创新之路,以期推动长三角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业协同联动发展。
1.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形成要素分析
自然生态圈具有生物动态多样性、自行繁衍、物种之间既竞争又依赖3个特征[16]。在自然生态圈内,物种之间彼此相互关联,形成了网络式依存关系,任何物种的成长离不开网络中其他物质的贡献[17]。类比于自然生态圈,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形成离不开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多方面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18],受技术、资源、政策、经济环境、创新结构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自然生态圈的启发下,结合产业生态圈相关内涵[6],本文将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定义为:在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达与产业聚集效应明显这一创新环境下,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台物流业具体合作策略与产业布局规划,物流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创新政策为指引,对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携手打造基于地域特色的智慧物流园区,以达到共同价值目标和实现各方之间双赢共生而形成的动态系统。
如图1所示,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可以分为主体要素、功能要素、环境要素3个维度,最内层属于主体要素层,包括物流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虽然各个主体在创新链条上处于不同位置,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利益目标,但是在协同共生机制作用下,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在空间上努力实现高程度聚合,共同致力于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项长期工作,物流企业属于创新生态圈内最核心的主体,因此要求进入创新生态圈的物流企业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和专利技术,这样才有能力与其他创新主体共同打造大型物流企业科技创新中心或者物流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研发机构,以保证创新工作的延续性以及降低核心技术溢出风险;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助力于物流企业技术创新,各方之间可以通过物流企业运营大数据平台或者互联互通共享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有效改善创新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现象。知识、人才、资金和软、硬件设施这类功能要素属于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中间层。在创新生态圈中,知识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高效流动,帮助研发人才在资金支持下,借助于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充分利用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探索物流产业技术新领域,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引入大量商流活动,带动物流业与上下游关联产业共同发展。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最外层属于环境要素层,包括文化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创新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种环境会随着区域发展而不断自我调整优化,如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使得文化环境改善,长三角地区战略地位提高以及物流业重要性日益增长促使政策环境日益向好,长三角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经济环境不断优化,文化、政策、经济环境的改善逐渐帮助长三角地区形成较为先进的技术环境,四者共同孕育区域创新过程,为创新建立规则和提供机会。
图1 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结构图
2.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主体要素维度分析
主体要素是指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内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包括物流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19]。在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内,每个创新主体各司其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20]。物流企业是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中的核心主体,通过对接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等其他创新主体,获得政策扶持、先进技术、优秀创新人才;通过接触消费者,了解创新产品市场前景,实现创新成果市场化。政府在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中发挥着“支持者”和“监管者”的作用[21],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体系、构建创新平台为物流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通过财政补助为物流产业长期创新能力的培育提供保障;通过监管调节市场失灵现象,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高校与科研机构是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中知识、人才与技术的提供者,是创造新知识与传播新知识的重要场所[22]。高校为物流企业输送创新思维和人才,科研机构协助物流企业突破技术瓶颈,物流企业在与二者合作过程中能够及时洞察创新前沿,尽早进入技术新领域,从而在新技术研发方面获得先发优势。所以,从主体要素维度分析,物流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是构建物流产业生态圈的重要影响因素。
(2)功能要素维度分析
功能要素是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内创新资源的传输者,是企业创新成长的基础,包括知识、人才、资金和软、硬件设施等[23]。知识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创新源泉,物流企业通过利用内部知识储备发现创新可能性,通过获取外部知识经验弥补创新资源不足,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知识体系,帮助物流企业及时发现和利用创新机会[24]。人才是知识的载体,物流产业实现创新发展依赖于研发人才在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25]。资金是创新行为的物质基础,提高研发资金投入比重有助于增强主体创新动力,活跃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内的创新氛围。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为物流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企业破解创新发展难题,推动创新主体着眼于更高端、更前沿的创新研究,促进物流行业整体持续进步。所以,从功能要素角度分析,知识、人才、资金和软、硬件设施对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产生深刻影响。
(3)环境要素维度分析
环境要素是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内创新主体的活动载体,涉及文化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26]。文化环境不仅包括企业文化环境,而且包括社会文化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包含性特点,影响组织创新倾向[27]。创新氛围浓厚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人们开拓进取精神,激励人们探索未知领域,加大企业合作创新网络开放度。政策制度可以有效弥补社会关系缺失,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中,企业只需要合法合规发展,便能够获得创新额外收益。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环境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中创新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为开展创新活动引入更多创新资源[28]。发达的技术环境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加速圈内先进知识和技术流动,帮助创新主体调整组织规模,不断优化系统的创新结构。所以,从环境要素维度分析,文化、政策、经济、技术方面的环境影响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形成。
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考虑指标的可量化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文章从主体要素、功能要素、环境要素3个维度选取长三角地区前50强物流企业数量(X1)、政府部门属科研机构数量(X2)、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X3)、物流业研发人员数量(X4)、物流业研发经费支出(X5)、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X6)、物流业政策数量(X7)、居民人均消费支出(X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9)9个指标对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间跨度为2009—2018年,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s://www.cnipa.gov.cn/)、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和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的统计年鉴、以及EPS数据平台(https://www.epsnet.com.cn/)等。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代名词,常被用来衡量某一产业技术创新成果[29]。因此,文章以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已授权发明专利数量为因变量(Y)来反映各个指标对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影响,指标名称及解释见表1。
表1 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表2 各指标数值
2.主成分分析
由于不同指标在单位和变异程度上存在差异性,因此第一步对原始数据采取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数量级、量纲不一致的影响,标准化之后的数据记为ZX1-ZX9。第二步,对标准化之后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以验证指标之间是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
如表3所示,KMO值为0.753,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40.785,P=0.000,说明指标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以对其展开主成分分析。
第三步提取主成分。设定要提取的因子个数为3个,并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影响指标的碎石图、总方差解释结果、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值、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分别见于图2、表4、5、6。
图2 影响指标的碎石图
表4 总方差解释结果
如图2所示,从第二个因子开始,曲线由陡到缓,前两个因子位于陡坡上,影响力较大,第三个因子影响力有所减弱,但相比其他因子而言,仍然具备一定影响力。为进一步佐证碎石图分析结果,表4展示了总方差解释结果。表4中,第一个因子解释了原始数据63.251%的信息,第二个和第三个因子各自解释了21.984%和11.889%,前3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了97.125%,能够解释9个指标中绝大部分信息,足以满足主成分分析要求,因此,研究提取3个主成分因子展开更深入的探索。
第四步确定3个主成分所代表的含义。表5展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值,由表5可知,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ZX3)、物流业研发人员数量(ZX4)、物流业研发经费支出(ZX5)、物流业固定
表5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值
资产投资额(ZX6)、居民人均消费支出(ZX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ZX9)在主成分F1上的载荷值高于其他两个主成分,这些指标涉及资金、人才、技术、居民消费水平等影响因素,所以把F1命名为资源促进因子。物流业政策数量(ZX7)在主成分F2上的载荷值最大,该指标主要体现物流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所以把F2命名为政策支持因子。前50强物流企业数量(ZX1)、政府部门属科研机构数量(ZX2)在主成分F3上的载荷值高于F1、F2,这两个指标反映了物流企业、政府和研发机构创新主体对物流业创新的影响,所以把F3命名为主体推动因子。
第五步,计算主成分F1、F2、F3的得分。根据由回归法得到的表6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列出公式(1)-(3),以表示主成分与原始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表6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F1=0.029ZX1+0.117ZX2+0.289ZX3+0.328ZX4+0.134ZX5+0.101ZX6-0.461X7+0.290X8+0.268X9
(1)
F2=-0.212ZX1-0.532ZX2-0.260ZX3-0.334ZX4+0.038ZX5+0.086ZX6+1.104ZX7-0.262ZX8-0.214ZX9
(2)
F3=1.004ZX1+0.176ZX2-0.046ZX3+0.047ZX4+0.017ZX5+0.056ZX6-0.067ZX7+0.042ZX8+0.024ZX9
(3)
3.回归分析
以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已授权发明专利数量为因变量Y,3个主成分因子即F1资源促进因子、F2政策支持因子、F3主体推动因子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如公式(4)所示,对数据展开进一步分析。
Y=β0+β1F1+β2F2+β3F3
(4)
为检验3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密切联系,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得出资源促进、政策支持、主体推动因子与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已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1、0.666、0.292,显著性水平P值均小于0.05,说明资源促进、政策支持、主体推动3个自变量皆能对因变量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已授权发明专利数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适合下一步的回归分析,因此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7—9。
表7 模型摘要表
如表7所示,R2=0.989,调整后的R2=0.984,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公式(4)中因变量98.4%的变异程度可以通过自变量得到解释。由表8可知,F=181.160,P=0.000<0.01,回归结果显著,模型设定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表9中的常量和回归系数得出线性回归方程:
表8 方差分析表
表9 回归系数表
Y=57.371+43.298F1+39.266F2+6.182F3
(5)
由回归方程(5)可知,F1、F2、F3的回归系数都是正数,说明资源促进、政策支持、和主体推动因子与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已授权发明专利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能够对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产生正向影响。根据表9中3个因子的标准化系数可知,F1资源促进因子对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影响程度最大、F2政策支持因子的影响程度次于F1,F3主体推动因子的影响程度最小。
1.研究结论
为帮助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实现以技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借鉴创新生态圈的研究思路,以长三角地区2009-2018年物流产业相关数据为样本,结合主成分回归法分析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影响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3个主要因素分别是资源促进、政策支持、主体推动;(2)资源促进、政策支持和主体推动都能够对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产生积极影响;(3)3个主要因素对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资源促进、政策支持、主体推动。
2.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为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尽早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物流产业全面创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促进生态圈创新资源效能最大化
创新资源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持续流动会带来知识溢出效应,对创新活动产生积极影响[30]。在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影响因素中,资源促进因子标准化系数为0.733,影响程度在3个因子中最大,因此可以从知识、人才、资金和软、硬件设施方面提出建议来促进生态圈创新资源效能最大化。知识是一种有价值且难以模仿的创新资源,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要加强知识资源管理,将内外部知识积累整合、融会贯通,并不断吸收优化,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人才是创新活动的实施者,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大力推进人才资源共享对于提升创新绩效,促进科技成果生成与转化具有重要意义[31],长三角地区的物流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携手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复合型人才,建立科研人员与产业高效对接机制,及时了解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资金是创新行为重要的物质保障,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时形成合理的研发经费投入机制,争取实现每一笔资金效用最大化,妥善解决研发过程中资金约束问题。软、硬件设施已经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前提,在硬件设施方面,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要不断促进硬件设施优化升级,及时淘汰已经落后的设施设备;在软件设施方面,不仅要考虑有形的软件设施,也要重视那些无形的软件设施,如研发人员水平、文化环境、创新精神等,定期对研发人员进行考核,积极培育主动创新的组织氛围。
(2)完善生态圈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只有具备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才能从根源上释放企业创新活力[32]。在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影响因素中,政策支持因子标准化系数为0.666,影响程度排名第二,因此以完善生态圈创新政策支持体系为抓手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具备一定可行性。政府需要在“需求侧”加大对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以用户需求为创新导向,通过政府贸易管制、海外机构管理、商业化采购等方式,稳定市场、激发消费需求,促进创新成果在创新生态圈内自组织发展[33]。为构建生态圈内知识、人才、资金和软、硬件设施等创新资源流动机制,政府需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以干预和纠正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在生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市场失灵现象,例如税收优惠、创新创业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政策,推动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整体效能提升。环境对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形成与演进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作用,积极完善知识产权界定与保护政策,为物流企业营造稳定有序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当以提高创新生态圈运行效率、满足多方面创新需求为政策出发点,基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的市场条件和政策制度,尊重技术创新客观规律,为物流企业技术研发活动打造一个开放的创新环境。
(3)全面激发生态圈创新主体推动作用
创新是多主体互动合作、开放融合的过程,多主体参与被视为创新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34]。在长三角地区构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影响因素中,主体推动因子标准化系数为0.106,影响程度与资源促进、政策支持因子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激发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主体的作用,推动四者依托技术研发、资源配置、知识传播活动组成合作创新网络,为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创新生态圈做出突出贡献。长三角地区的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坚持以用户需求为指引,把握好创新方向,保证资金持续投入,敏锐察觉消费者需求变化,积极主动地把科学技术知识与创新成果转化为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要打造物流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地区创新空间,制定创新扶持政策,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活动的投入和支持,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输出,提高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创新能力。长三角地区的高校要主动与其他创新主体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学术资源优势,围绕物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主动承接科技重大专项、行业基础研究、地方重要任务等各类科研项目,将物流领域内的知名专家、高水平人才、实验室、研究院融合成系统的学术资源网络,为技术创新提供宽领域、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科研机构要根据市场客观需求,利用自身强大的科研能力与人力资源优势,为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创新人才、技术支撑,加速推动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畅通整个创新链条探索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