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大鹏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以下简称全会)明确提出,要“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面实施‘十二项工程’,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展望“十四五”,黑龙江省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中国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的殷殷嘱托,力争做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为“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优质“龙江粮食”,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全会提出要“聚焦短板弱项抓攻坚”“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要针对各个市县产业需求和技术难点,开展科技短板攻关,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单产,提升农机化、水利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推动良种、良机、良法、良田深度融合。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加大对大型农业器械装备和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农业物联网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推动智慧农业发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探索建立智慧农业生产园区,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掌控,对农产品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智能掌控农作物生长光、水、气、肥等条件,逐步全面推广精量播种、精量施肥、秸秆还田等现代化农业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科技水平。
全会提出要“紧扣目标任务抓突破”“全面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工程”。黑龙江省应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构建粮食安全产业带,保障粮食安全。要建立起合理的粮食供给体系和经营体系,通过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要促进三产融合,将黑龙江省的土地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形成产量足、经济兴、产业旺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农业现代化技术推广和产学研结合。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在农村定点服务、挂职锻炼。在农村现有产业园或生产基地基础上,将农业科技实地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建设农业科技研究基地,开展各类新技术、新模式宣传。同时建成一批技术服务机构,搭建科研院校分支机构、研究调查基地、产业孵化园等平台,将现有的农业生产科技成果通过有偿服务、技术转让等方式,对农村经营主体进行线上线下服务和技术支持。扶持新型经营主体,首先确定要重点帮扶的经营主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专门农业科技企业与其建立联系,鼓励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康养农业、农业电商等新型农业产业。
全会提出要“对现代种业提升和黑土地保护等要害问题……实施项目化推进”“全面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黑龙江省应提高种质资源原始创新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种业水平差距,应积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进一步加深产学研融合,摆脱当前种子企业小而散、科研水平不足的困境,提高专业科研人员技术产业化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既要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与企业合作积极性,也要避免侵权假冒,增加企业投资意愿。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十四五”期间应积极配合国家推进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协助发掘携带优良基因资源种质材料。农业农村部已确定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推进,黑龙江省应全力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其他农业产品水平。
全会提出要“建设龙江民居风格的美丽乡村,不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全面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要通过农业科技现代化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种好“黑土地”,建设好粮食安全产业带。要守好珍稀的黑土地,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和利用好寒地黑土的资源优势,落实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启动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带动农户通过科技化、生态化、无公害化等多种生态手段,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推进循环性农业,通过源头减量、无害处理和资源利用三个环节强化畜禽粪污、秸秆、地膜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强黑龙江省乡村建设,改善乡村生态宜居环境。要持续改善乡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善治乡村、文明乡村,形成生态一体化治理和综合保障机制,要细化住建、交通、卫生、农业农村等部门在乡村环境改善、生态保护、综合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各部门协同长效工作状态。要完善长效激励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将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责任层层压实,改进考核评价体系,丰富正向激励机制,根据乡村具体实际,采取网格化管理方式分配环境整治任务。
全会提出要“全面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应完善人才资金科技“三下乡”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返乡军人、在外创业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任职,发挥其聪明才智,还要积极培养乡村本地人才,激发其内生动力。要积极落实创业就业扶持计划,从税收贷款、经营环境、基础设施、技术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切实为乡村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氛围。要完善乡村人才教育体系,加快涉农企业、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培养,不断完善基层实用人才专业技能培训,实施乡村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班,全方位提升各类人才能力。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有效解决乡村人才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