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峰
中共兰州市城关区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30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省“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工作大局,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以敢死拼命的牺牲精神,自我加压、精锐出战,全力以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一项没有退路和弹性的工作。对甘肃省来说,这更是一场大仗、硬仗甚至是恶仗,甘肃要充分认识到甘肃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异常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视察甘肃时就强调,“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曾经多次来甘肃视察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胡春华副总理分管扶贫工作后,第一时间第一站就是到甘肃调研。还有杨晓渡书记担任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后首次离京,也来到甘肃省调研扶贫领域作风治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到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尤其可见中央领导对甘肃的殷切期望和关心支持,必须以非常之举抓好脱贫攻坚这件头等大事。
一方面,贫困人口总量大。据甘肃省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省未脱贫人口由2017年底的188.67万人减少到111.05万人;全省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底的9.56%下降到5.63%”。虽说全省贫困发生率下降了3.93个百分点,但是,其中甘南州、临夏州只下降了5.18个百分点,还有陇南、定西、天水三市的一些县需要脱贫的人口还是很多。因此,甘肃省的脱贫任务还是很重的。另一方面,时间时限很紧迫,虽然向中央交账的时间是2020年,但最后一年主要是扫尾、验收,实际上有效的工作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一年。目前,全省还有111万人未脱贫,真是一天都不能耽误、一刻也不能懈怠。
自然和基础条件差暂且不论,单从产业扶贫的角度看也是难上加难。从群众增收上看,有50%的贫困家庭没有增收产业或产业培育效果不明显,有增收技能的劳动力只占34%。例如:全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定西市,还有23.95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主要是一些边远山区贫困人口、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人口。甘肃省像定西这种贫困因素的地区还是很多。从脱贫稳定性上看,全省已脱贫人口中,需要巩固提高的还有17万户74.5万人,比未脱贫人口的1/3还要多,尤其明显的是深度贫困地区。中央提出的“防止返贫与继续攻坚同等重要”的要求,对甘肃省而言,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实事求是地说,这几年,甘肃省各级在脱贫攻坚上做的工作不可谓不多,花的力气不可谓不大。但中央考核的内容多了、方式变了、尺度严了这是事实,对照四川这个全国脱贫的标杆,工作的软肋和短板确实很多。中央第一巡视组在2018年10月17日至11月30日,对甘肃开展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2020年年初,向省委反馈了4大类10个方面30个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点得都非常精准,其中,反馈最多最突出的还是产业扶贫措施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小额贷款政策走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等。这些问题概括为一条,就是中央指出的责任、政策、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从中也说明以往的帮扶措施没有真正做到精准聚焦,没有落细攻坚到位。
总体来说,当前甘肃面临的形势之紧、任务之艰、时限之急是不言而喻的。脱贫攻坚是“百年目标、全党使命”,惟其艰难、方显担当。
2017年以来,新一届省委把脱贫攻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甘肃省委省政府腾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研究谋划。省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全省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概括起来,就是夯实“五个基础”:精准帮扶基础、产业扶贫基础、各方责任基础、基层队伍基础和工作作风基础。
这“五个基础”,应该说涵盖了脱贫攻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其中,精准帮扶基础是前提。主要的工作就是“一户一策”,这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特别是推进产业扶贫最重要的抓手和载体,完全改变过去那种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更加注重体现帮扶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各方责任基础是关键。这主要是解决过去那种责任体系不健全特别是条理上的责任不明、各自为政打乱仗,以及省级领导和基层帮扶力量“两头”责任都不够明确、不够落实的问题,要夯实各方责任基础,就是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省级领导统筹的责任体系。基层队伍基础是支撑。这主要是乡和村这两级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干部队伍,2019年以来省里围绕提高能力水平、改善生活待遇,对驻村帮扶力量进行调整配强,分层分级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和外出学习考察,想方设法解决用车、食宿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大家提供安心工作的环境条件。工作作风基础是保障。目前,对甘肃脱贫攻坚是“万事俱备、只欠作风”。202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专门印发了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责任清单、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责任清单及问责办法,以责任倒逼工作落实。就是要以扎实过硬的作风,确保工作落地见效。“五个基础”当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还是要夯实产业扶贫基础。可以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其他四个基础很大程度都是服从服务于产业扶贫这个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第一个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中央强调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最主要的是保障贫困群众要有稳定的收入,这背后就是要靠产业来支撑。甘肃的地理位置和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就是自然条件差、产业薄弱。根据原甘肃省农牧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省的贫困人口中需要产业扶持的有34.65万户143.98万人;超过一半的贫困村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有1346个贫困村还需要再建1个合作社,81个贫困村需要建设2个合作社;全省贫困村中还有2882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占到集体经济总数的39.7%”。因此,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扶贫措施单一已成为甘肃脱贫工作绕不开、躲不过的大事难事。
思路清晰后,关键在于抓落实。全省上下要发扬敢死拼命的精神,要苦干实干,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如期同全国一道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全省2600多万群众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按照条块结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省级领导牵头抓总的工作思路,把“条”上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位,贯通到底,发挥好“风筝线”的作用。在“块”上,市州一级要发挥好承上启下、沟通协调的作用,加强对本地区脱贫攻坚的统筹谋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一级是责任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举足轻重,除抓好党建之外,最大的事情就是脱贫攻坚,要真正担好“前线指挥部”的职责,紧贴一线,全力以赴统筹资源,对县内各贫困乡(镇)和贫困村的情况要了如指掌,确保把资源用到刀刃上,重大事项一定要亲自上手,亲自见面、亲自协调、亲自盯办,不能当“甩手掌柜”。脱贫攻坚的最前沿是乡村,要真正扑下身子抓落实。
在全面脱贫工作中,既要高位推动脱贫工作,也要有效发挥基层组织“神经末梢”的作用。要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基层治理上,特别是要用好村民自治这个有效法宝,村里的事让群众自己说了算,以身边人宣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达到扶贫扶志的效果;还要利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和村规民约抵制歪风邪气,破除陈规陋俗,整治不合理的“天价彩礼”等问题,致力缓解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的现象。
全省各级干部要真正带着责任把全面脱贫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在脱贫工作中探索创新、打造亮点,总结出叫得响的甘肃脱贫经验。切实严格执行督查考核机制管理办法,既要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也要树立一批创新实干的先进典型,形成良好的脱贫工作导向和氛围。
行百里者半九十,要全面完成脱贫目标任务、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攻坚拔寨、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把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好,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和敢死拼命的勇气,全力以赴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如期打赢甘肃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