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硒旅融合的特质分析与前景展望

2021-12-07 17:13王诗铃陈普亮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恩施州全州旅游业

王诗铃,陈普亮

(1.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2.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湖北 恩施445000)

恩施州位于世界著名的长江三峡南岸、群峰竞秀的武陵山腹地、神秘北纬30°和巴楚文化融合带,是湖北省千亿富硒产业集群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国土面积2.4万km2,辖6县2市,总人口405万,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54%。近年来,恩施州依托地方独特资源,加快推进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州域经济进入绿色发展快车道,形成了以硒产业和旅游业为主要支撑的特色产业增长极。2019年,全州硒产业总产值635亿元,其中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124亿元,硒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30%;全州旅游综合收入530亿元,接待游客7 117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约占GDP的15%。硒产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拉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引擎[1,2]。在此,以恩施州为样本,深入研究硒旅融合发展的现象与特质,探索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地方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1 恩施州硒旅融合的基础条件与发展现状

恩施州既是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任务同等艰巨。全州上下坚持“两山”论的理念,合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着力培育新业态、增添新动能,实现了以硒产业和旅游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新突破。

1.1 硒资源与硒产业发展现状

1.1.1 资源禀赋独特恩施州拥有世界惟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面积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天然硒资源蕴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州含硒土壤分布面积2.3万km2,占全州国土面积的95%以上,其中富硒土壤分布面积1.3万km2,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3%。恩施州通过实施金土地工程(1∶50 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项目),在全州县市又先后发现多处硒矿化带和硒土壤富集区,高聚硒生物种类及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通过对全州山泉水常年水质进行监测,建始县业州镇、恩施市白杨坪乡等多处山泉水富含硒、锶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1.1.2 产业活力迸发在“硒+X”产业模式指引下,富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全州建成富硒食品原材料基地13.3万hm2,从事硒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企业3 000余家,德源、中硒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富硒茶产业集群、富硒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入选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2,3]。为推进硒产业发展,恩施州组建了硒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心、硒资源国际交易中心;争取国家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湖北省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湖北省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工程中心等国家级、省级检测和科研机构在恩施州落户;中国微量元素学会硒专业委员会、湖北省硒产业协会相继在恩施州设秘书处,恩施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硒产业引领地、硒标准制定地、硒企业聚集地、硒文化发源地、硒经济增长极。

1.1.3 品牌效益提升恩施州借鉴武汉光谷、荆门农谷的建设经验,着力打造世界硒都·中国硒谷,以硒谷为核心的湖北省恩施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加快,总部经济开始显现。围绕打造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和建设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提升特色经济核心竞争力,培植了“恩施硒茶”“恩施硒土豆”等一批州域公共硒品牌。每年在恩施州举办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成功开办产品交易展示平台天天硒博馆,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和香港举办硒产品推介会,恩施州硒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1.2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现状

1.2.1 旅游资源全域化恩施州山水风光旖旎,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多彩,被评为“中国旅游新发现”。全州4A级及以上景区19家,其中5A级2家,5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根据恩施州旅游发展规划,全州旅游资源分布为1个中心、5条全域旅游带、10个全域旅游区、20个旅游小镇和百个旅游扶贫示范村。1个中心即州城,带动全州、支撑武陵、辐射全国、吸引全球的旅游集散中心,建成优秀旅游城市和5A级景区;5条全域旅游带即清江观光度假旅游带、土苗风情体验旅游带、茶园乡村休闲旅游带、侗乡民俗体验旅游带、湘鄂红色文化旅游带;10个全域旅游区即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奇观旅游区、唐崖土司城-坪坝营生态文化旅游区、巫峡口峡江户外运动旅游区、贡水水上村寨民俗旅游区、酉水土家文化体验旅游区、湘鄂边区文化休闲旅游区、富硒健康养生度假旅游区、两江源生态养生度假旅游区、高山森林休闲旅游区、山地户外运动探险区;20个旅游小镇和百个旅游扶贫示范村,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州各县市乡镇。

1.2.2 旅游产品多样化在传统景区观光旅游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一是乡村旅游。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重点推出2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已建成湖北省旅游名镇6个、旅游名村16个,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州”。二是文化旅游。唐崖土司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龙船调》入选世界经典歌曲,连续成功举办国际茶叶大会、湖北茶文化(伍家台贡茶)旅游节、长江三峡(巴东)纤夫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室内大型民俗大戏《爱上硒施》在恩施州大剧院上演,《黄四姐》《新龙船调》《夷水丽川》等演艺节目转化为旅游产品[4]。三是城镇旅游。以旅游的理念规划城镇,以景区的标准建设城镇,以游客的眼光管理城镇,恩施市、利川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巴东县、咸丰县、建始县、来凤县成为湖北省旅游强县。四是养生度假旅游。着力打造硒旅游线路,开发硒旅游产品,普及硒科学知识,“补硒之旅”“度假恩施”备受青睐。

1.2.3 旅游营销模块化一是州县联动。举全州之力打造品牌,恩施州旅游形象广告登陆央视、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绿色恩施欢迎你》宣传片在香港街头播出,在许多国际重大活动的形象广告宣传中增添恩施元素。分县市对接客源,举办县市特色文化旅游节,开展“黄四姐牵手刘三姐”“世界纤夫最后的家园”等主题推介活动,县市宣传片分别在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地区播出。二是政企联手。支持企业举办热气球节、汽车越野赛、江钓大赛、自行车赛等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展渠道宣传营销等,实现政府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企业赢得市场红利的双赢。三是区域联合。加强与重庆万州、黔江和湖南张家界等地合作,形成线路互推、客源共享、宣传互换、利益共赢的区域合作格局,以杭州市场为突破口撬动长三角和华中旅游市场。

2 恩施州硒旅融合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

2.1 硒旅融合的理论基础

2.1.1 产业属性趋同,相互亲合力强从“硒+X”理论到硒产业集群建设,从“旅游+”理论到全域旅游建设,表明硒产业和旅游业形态已发生深刻变化,他们有着共同的经济地位,都成为跨界融合产业、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和多产业融合的依存产业,对地方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0%和15%。硒产业和旅游业有着共同的资源需求,如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质量,在长期发展中自然叠加融合,交叉成链,互为核心和载体。硒产业和旅游业有着共同的产业生态,都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链的拓展与延伸,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提高了产业集成度,增强了区域特色竞争力。由于二者超强的亲合力,促进相互融合、联结共生,形成庞大的产业共同圈。

2.1.2 发展路径趋同,阶段重合度高硒产业与旅游业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路径,从需求增长到供给推动。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后,对健康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硒产品的保健功能逐步成为人们消费的价值取向。同样,益智康体和愉悦身心的旅游生活成为日常需求的重要部分,社会消费逐步增长,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类生产要素向硒产业与旅游业流动,硒与旅游两大健康产业构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从产品战略到品牌战略,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下,硒产品和旅游产品得到丰富,产品多样和多元发展。但由于产品过多过杂,市场恶性竞争,消费者选择困难,影响可持续发展,于是硒产业和旅游业开始从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分散营销到抱团发展,硒产业与旅游业成功渡过遍地开花的阶段,走上捆绑复合之路,助推了硒旅融合。经过多年努力,两大产业达到相同高度的发展阶段,对融合发展提升质量的要求显得更加迫切。

2.1.3 目标导向趋同,叠加效应明显从服务对象看,硒产业与旅游业都是健康产业,是服务人类自身发展的产业,从物质和精神2个层面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以全民健康为全面小康打好基础。从发展要求看,硒产业与旅游业都是绿色产业,资源集中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经济带上,在保护中开发和开发中保护,锁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效、贡献率最大的开发模式就是硒旅融合。从产业定位看,硒产业与旅游业都是地方特色经济支柱,需要共同培养,通过两大产业集群发展,深度融合,效应叠加,能有效克服产业投入分散、要素配套不足、市场不大、品牌不响等问题。所以,推进硒旅融合发展符合政策导向,符合社会需求,符合经济规律。

2.2 硒旅融合的实践探讨

2.2.1 发展理论充分对接恩施州在硒产业发展中深入践行“硒+X”理论和全域旅游理论,发挥了良好的产业导向作用。“硒+X”理论是将硒产业作为一个跨界融合、相对独立的新兴产业体系,以硒元素为核心价值取向,培育形成“硒+农业”“硒+工业”“硒+旅游业”“硒+文化创意”“硒+科研及服务业”等多个产业集合体,并形成独立规范的数据统计体系;全域旅游理论是将一个区域作为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开放式旅游目的地。“硒+X”理论与全域旅游理论具有明确的对接关联性,产业全面拓展,相互形成集合,模糊三大产业结构,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硒旅融合发展,带动观光农业、展示性车间、旅游配套建设,成为恩施州快速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成功案例。

2.2.2 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恩施州硒产业与旅游业规划互为参照、互为重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对接、高度统一。全州硒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围绕全域旅游布局,建设八大富硒养生疗养带、九大富硒休闲观光带、十大富硒户外体验带,开发补硒养生、运动康体、乡村度假等旅游产品;全州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强化世界硒都中心,突出两大旅游板块,打造5条全域旅游示范带,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乡村旅游。规划布局表述方式虽有不同,但具体内容基本一致,为规范和指导全州硒旅融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个规划的共同指引下,成功推出山江农业硒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女儿城硒旅融合小城及一批硒康养旅游路线,并成为恩施州硒旅融合知名品牌。

2.2.3 发展模式成功嫁接区域合作与产业协作模式相互借鉴,积极推行全国富硒地区大联合,市场共建、标准共定、科研共享。与重庆万州、黔江和湖南张家界等周边地区加强旅游合作,实行线路互推、客源共享、宣传互换、利益共赢。市场营销与宣传推介相互助力,充分利用展会平台、高端媒体、政务活动,大手笔策划营销,全方位宣传推介,每年“十一”黄金周前夕举办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既为硒产业增加商气,又为旅游业增加人气。打造永不落幕的天天硒博会,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全年为旅游业提供质量可靠的硒产品。每年在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举办恩施州旅游宣传活动,同时推介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及恩施州的硒产品。“恩施玉露”“利川红”成为2018年中印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文化载体与文化媒体相互增色,《恩施硒游记》在央视《记录东方》栏目播出,恩施民俗大戏《爱上硒施》在州文化中心演出,《硒与恩施》文化丛书结集出版,品牌高度进一步提升。

2.2.4 发展共识全面融接绿色是恩施州的底色,富硒是恩施州的特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是解决恩施州贫困落后面貌的正确出路。硒旅融合发展依托的是资源,必须首先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管理。恩施州先后制定并颁布实施《恩施州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恩施州旅游资源保护条例》,同时将资源管理、规划与开发权限上收到州人民政府,实行资源保护利用、产品规划开发、品牌认证推介的权责有机统一。分别出台了《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恩施州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制定产业政策、目标要求、保障措施,防范低门槛进入、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确保硒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不走弯路。

3 恩施州硒旅融合的对策研究与前景展望

恩施州在“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持续加快硒旅融合发展进程,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推进硒旅融合是助推恩施州精准扶贫的实践创新,既是战略成果,也是战术措施,有利于全省“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战略布局的落地,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探索硒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对恩施州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1 重构产业生态,打造头号惠民工程

积极抢抓全面建成小康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机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硒旅融合发展生态圈,有效解决城乡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底子薄弱、地方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等问题。完善产业配套,将推进硒旅融合发展与特色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有机结合,形成相关领域、多个行业的互动融合,补齐发展短板。用好投入政策,认真总结推进硒旅融合对改善民生、提升民利的重要作用,抓住脱贫攻坚战略机遇,硒旅融合助推产业脱贫,争取更多财政投入、项目建设及融资政策,撬动全社会资金投入。促进创业就业,以硒旅融合产业吸收各年龄段劳动力创业就业,解决人民群众增收渠道单一的问题,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3.2 巧用马太效应,实施产业倍增计划

注重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发挥长板优势。着力发挥规模效应,推进集群发展,利用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联结,实现采购本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效益。着力发挥互补效应,突出硒元素主体地位,发挥旅游载体作用,着力打造硒旅融合的高端特色产品,培养硒旅融合的知名地域品牌,培植硒旅融合的龙头示范企业。着力发挥模板效应,探索实施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型、养生度假型、创业就业型、特色民宿型等硒旅融合发展产业模式,培植硒旅融合新业态。着力发挥品牌效应,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借用高端媒体平台优势,加大对中西部对口支援单位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推介,着力实现产业倍数增长。

3.3 注重科研赋能,激活融合发展动力

充分借用外力,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开展硒与健康专项战略合作,着力破解硒基础研究滞后、硒与人体健康作用机理不清等难题,与武汉轻工大学开展绿色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合作,着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人无我有的技术积淀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增加供给侧有效高端供给。用好“双创”平台,发挥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湖北省硒产业研究院、湖北省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湖北民族大学等硒检测和科研机构的平台作用,加大科研人才引进和引用力度,深入推进“双新双创”。借助科研力量推进科旅融合、商旅融合,以硒矿床为核心打造地质探秘游,以硒产业园为重点打造科技观光游,以五大类作物省级生产(种植)技术规程制定发布、科研成果交易为依托打造商务考察游,以硒为媒打造科技之谷,助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

3.4 强化政策引导,打造环境友好榜样

在现有政策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硒旅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和保护措施,科学规划发展任务,出台支持政策,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开发方式研究,坚决避免建设性破坏,防范资源掠夺式开发,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突出新业态的绿色价值,着力在开发中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发挥生态建设的综合效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建设硒旅融合的绿色发展示范区,成为富硒功能农业的发展典范[6]。

猜你喜欢
恩施州全州旅游业
《全州三江口》
欧来荣作品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恩施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的对策
新加坡发展之路对恩施州的启示
旅游业
广西全州小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探讨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