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单元主题教学实践探究
——以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教学为例

2021-12-07 16:39:26郑云钦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素养

郑云钦

(福清康辉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2020 年9 月,高中统编教材在福建正式投入使用,本套教材呈现出内容密集型、结构大跨度,表述纲要式的特质,课堂授课难度陡增,广大一线教师深感困惑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实行单元主题教学,收到良好预期效果。相对于以往课时教学模式,它是把教材某一单元当成一个整体,突出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进行整合,挖掘主线,提炼核心知识,有所取舍,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学有所得。史料实证素养是指通过严格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实现真实历史的态度与方法。具体包括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运用不同的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对史料进行整理、辨析、理解的能力,和辨别不同史料并自如地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的能力。文章尝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教学为例,阐述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依据和实践。

一、基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确定单元主题教学

(一)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单元主题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新课标表述为“在已有史料基础上,全面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发展,从辽夏金元等政权的创建,发展历程,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对大一统国家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史料实证素养得到培养,契合新课标要求。

辽宋夏金元时期既是民族大交融时期,也是华夏文明继隋唐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高潮。两宋的汉政权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都为中华民族文明传承和民族交融作出特殊的贡献。因此笔者确定的本单元主题为分裂统一、多元共存、领先世界。

(二)依托教材确定每节课的主题

笔者结合新课标要求和新教材特点,根据上述单元主题,整合本单元4 课内容。一方面为了更好节省学习课时,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好突出分裂统一这一主题线索。分别从政治和军事、经济与社会变化,思想文化三个具体主题展开教学。笔者将史料分门别类,着力培养学生的史料整理能力,设置重点框架,来整合单元内容,相关史料进行填充,强化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第一,在政治和军事上,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制度设计和政治运作上非常细致严密,“重文抑武,重内轻外”的政策有效地防止内乱,使国家稳定统一。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这种制度导致机构臃肿,开支急剧增加,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下降,政权异化。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试图挽救岌岌可危的大宋政权。而辽、西夏、金及蒙古汗国和元,都仿照汉族的王朝建有国号、年号、行政机构和礼仪制度,最后实现大一统,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

第二,在经济社会上,辽宋夏金元时期发展气象万千。农业上,不仅单位面积产量有显著增长,而且经济作物种类也上一个新台阶,商品化趋势明显。手工业蓬勃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后,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家庭成员地位差距缩小,家庭地位观念逐渐淡化,老百姓对国家的依赖相对放松。

第三,在思想形态和文化上,程朱理学独树一帜。宋词、元曲广泛传唱,书画、陶瓷令世界瞩目,宋代科技发展水平也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元朝统治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有了更直接的交融和互补,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此时,呈现出多元化民族交融态势,市民阶层日渐壮大,文化中心下移凸显。文艺则从高雅走向通俗,更加接地气。

(三)基于学情分析,确立明确的教学主题

高中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比较明确,辩证思维和理性思维有了大发展,对事物发生发展有相对完整的认知。因此教师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征、接受知识能力出发,确定课堂教学主题;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来开展对应的史料教学,可以课堂讨论,也可以设置活动课。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独立探索、得出结论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科史料实证素养,[1]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做历史课堂的主人。

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下单元主题教学在本单元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发展浩浩荡荡,不可逆转。时人认识历史,必须通过对现存史料进行有效的搜集、整理和辨析,找出有价值的资源,培养史料实证能力。史料实证为历史学科诸素养达成提供路径,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及解决问题,促进历史思维发展,提升学习能力,用实证精神来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有效搜集史料,了解史料类型;第二,注重整理史料,判断史料价值;第三,正确辨析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第四,基于实证精神,形成历史认识。

(一)有效搜集史料,服务单元主题教学

教师基于史料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现历史真相。除了课本上的有效信息外,教师还应教授学生正确、有效的收集史料方法。常用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检索法。在累积下来的中外历史知识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同一历史人物、事件的记载,会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用好检索工具,如表谱、词典、年鉴等,提升史料搜集的真实性。第二种是追溯法,较为简单,即在阅读历史论文过程中,对参考文献中呈现的历史资料进行查验。鉴于这一单元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特点多样,笔者在整合教材前提下,鼓励发展学生通过开展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学习和探讨,获取所需专题史料,优化主题教学。为了检验学生对史料掌握情况,除课堂教学外,笔者还设计了课前导学指导,从以下五个步骤来梳理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加强对分裂统一、多元并存主题的研究。

步骤一:依据教材并结合已学过知识填充表1;

步骤二:结合地图册疆域图,列出辽、西夏、金、元疆域及相关信息;

步骤三: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

步骤四:元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步骤五:少数民族政权对大一统国家的积极影响。

同时笔者利用福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培训契机,整合数字资源为单元主题教学服务。

(二)注重史料整理,推进单元主题教学

在整理史料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对海量信息甄选,对史料取舍,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等。编排史料时,结合年代先后、空间方位来排序史料,梳理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为学生理解记忆提供便利,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另外,在整理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构建历史框架,把搜集的史料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将最新获得的史料与已掌握史料结合起来,互相印证,可以比较全面客观的看待历史。思想文化发展传承是本单元三大主题之一,着重讲述理学发展历程。有关的典型史料很多,如白鹿洞书院、程门立雪、朱熹轶事等,还有地方史关于朱熹的考古新发现。为了使丰富的内容清晰明了,在精心整理筛选史料基础上,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侧重问题教学开展,选择合理的提问时机,设置与单元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展层次性教学[2]。例如,学习“儒学的复兴”,引用卓江蛟老师微课中设置的五个问题链,层层展开设问。

问题1:理学的核心是什么?(存天理,灭人欲)

问题2:天理又是什么?(浑然天理便是仁)

问题3:为什么要“存天理,灭人欲”呢?(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问题4:怎样分清“天理”和“人欲”呢?(学之)

问题5:怎么学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通过分析学习,认识到理是世界的本原。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要维护纲常伦理,最后实现国治天下平。让历史和现实贯穿思想文化传承这一单元主题。

(三)正确辨析史料,达成单元主题教学

搜集到足够多的史料,分门别类整理好了。这里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史料都是真实的,还掺杂一些虚假的成分。所以要对史料进行分析和判断,了解作者的背景、阅历、处境,隐藏的意图。对此,教师要让学生立足课本基础,比较鉴别课本内容与史料,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判断。本单元出示两则来自《文献通考》《朱子语类》的史料,学生对史料进行全面分析,认为与课本内容相吻合,接近历史的真相,予以采纳,培养思辨能力,凸显学科特质。[3]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讲究知识内在联系和一致整体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设计合理的学习过程。文献史料的研究符合这一要求。例如,学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后,要求学生进行简要分析概括宋初强化集权措施的影响。笔者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史料一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惟,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4]

史料二本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5]

问题1:两则材料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评价不同,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评价?

问题2:改革形成了“政治新格局”,你如何理解?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剖析,层次不同的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阶段和学习水平,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历练了辨析能力,突出单元主题教学的要求。

(四)基于实证精神,支持单元主题教学

实证精神是史料实证素养的终极目标。要理解过去的历史,就必须认识当时的情况和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了解和解释它。因此,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对气氛的渲染。利用不同形式的史料,如文献、图像、视频、实物等,提取有效信息,合理设计悬念,激发探究欲望,构建特定的情境。教材中选用的图像史料是对历史的真实展现,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是研究和分析历史的重要材料。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对这些图片进行合理运用,并从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图片作为媒介构建教学情境。

如利用《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掌握宋元时期经济繁盛的表现及带来的社会变化。《清明上河图》中频繁出现的酒店酒楼,说明酿酒业发达,有大量粮食,稻麦复种制的普及,植棉区域推广,边疆农业获得发展,农业基础坚实。《清明上河图》中驮煤炭的毛驴、书坊、锔瓷场景,反映出宋元时期手工业的新变化。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骆驼进入城楼之下,可以想象北宋驮运的盛况和骆驼在当时交通运输方面所占的重要地位。结合课本内容,可知宋与辽夏金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出示图上铜钱和运钞车,分析纸币出现的原因及影响。还可以观察茶坊、客栈、外卖、勾栏、斗茶、坊市界限打破、当铺、土地买卖等场景,“诸行百户,各司其职”。《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既是文物,又是艺术品,但所画内容只是作者对当时情况的艺术理解与反映。一方面让学生比较直观感受北宋商业经济繁荣和市井社会面貌一角,但它同时与历史真实有一定的距离,有些细节不能当作直接证据,所以把《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放在一起进行解读,从史料史证角度促使学生思考什么是“历史真实”。并放在与少数民族政权共存的时空中去研究它,从而更好理解本单元“领先世界”的主旨。

针对统编教材内容丰富、课时紧张、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等问题,高中教师有必要研读新课标,适应新教材,完善知识结构,实施单元主题教学,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努力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素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史料二则
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10:00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