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洁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都江堰611830)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工作态度、一种价值观,其以高尚的个人品德、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严谨细致的职业态度、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而备受社会高度关注,成为职业人所追求的职业精神。当前中国正处在由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转变的阶段,为保证高品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各行各业急需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为新时代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重任,要尤为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新时期,国家、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工匠精神是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期待,充分认识其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办学思想、治校方略以及教育教学体系中。
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从人才发展观、人才质量观入手,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学生考核评价方案中体现工匠精神的培养。建立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机制上给予保证、实践中狠抓落实的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体制,彻底转变过去高度重视学生技术技能训练、轻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育人理念。同时高职教师也应转变育人理念,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1]。
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中。但目前,高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针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课程。
高职院校应根据工匠精神在不同行业的具体表现,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突出不同的侧重点,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专业课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学生在校期间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占用了大多时间,教师应充分利用专业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实践、锲而不舍、注重创新的工匠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专业课的教学计划结合起来,纳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体系。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编纂专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辅教材,开设专门课程,从而合理完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中设置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具有本土气息的大师工匠精神文化解读、工匠精神实例,让工匠精神“入脑”、“入心”,最终落实到实践中。
另外,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因此,高职院校还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系列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些课程在向学生传授道德、法律、政治内容的同时,也涉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哲学与人生等内容。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需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以及品质。因此,可以以这类课程为主阵地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工匠精神,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借助校园文化建设育人,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又一途径。高职院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利用校内宣传展板、横幅、壁画等传统宣传媒介定期介绍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走在校园每个角落都能了解工匠精神,再结合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定期推送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随时关注学习,潜移默化培养工匠精神。同时,举办主题活动、演讲、专题讲座、专题比赛等活动,弘扬工匠精神,深入学生内心。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逐渐养成工匠精神[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高职学校的教师,在积极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同时,应为学生树立学习践行工匠精神的榜样,培养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渗透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实质,鼓励学生真正深入到企业或者工厂进行实训,在真实的环境下去亲身实践,从而不断升华自身的工匠精神[3]。
很多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实训基地,但与真实的企业环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和企业合作,让学生在不断提升技术技能的同时,可以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感受企业员工身上的工匠精神,从而立成为行业大师之志。
学校和家庭应协同配合,抓住教育关键期,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技术、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学生家长应和学校一样对学生寄予厚望,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状态,培养学生高尚的个人品质以及耐心、专注、严谨、坚持、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在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定会事半功倍。
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理念、培养内容、培养机制体制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应不断创新,形成以提高学生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为目标、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和实施路径,推进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紧密结合工匠精神培育,建设和发展文体文化[3]。我们要认清形势,不仅要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更是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必然要求。还要付诸行动,真正为整个社会“工匠精神”的培养贡献绵薄之力。再则,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企业共同参与,持久发力,才能取得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