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逻辑

2021-12-07 09:56:2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时代政治

俞 水 香

(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乌鲁木齐 830011)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重申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强调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大局,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1]。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2]。从国情、世情、学情等进行研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新时代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任务定位、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模式、充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底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厘清这几个方面的蕴意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紧跟新时代步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任务定位要“准”是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在革命时期、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顺应时代潮流,有了新进展,在创新驱动理念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有了新动态。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在学校的边缘,尤其在理工科院校,这个现象比较严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定位,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厘清的现实问题。

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四个服务”的教育目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过程中的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仍然是“四个服务”,最终培养“服务人民、服务党的治国理政、服务社会主义、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青年[3]。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格局中,中国高等教育恰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其思想状况比较复杂,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困难。新时代只有准确把握办学方向,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从而精准施工,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工作。

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就是“立德树人”。只有培养高品质的人才,高校才能长远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早已不是生活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多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和侵蚀。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高度政治警觉,把握好处在价值观确立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逐步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思想状况出现偏差的学生要及时做好扶正工作。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要正确认识国家的历史与发展,准确判断个体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使命;要有家国情怀,始终保昂扬向前的奋斗精神,这样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战略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立德树人的主要职责,其独特的功能定位决定了课程的重要性。早在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就做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判断[4]。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育人的重要功能,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地位,明确自身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使命,要不断推陈创新,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式发展,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方面进行突破。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要“变”是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支点

教学理念是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观念,是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对教育实践有直接指导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就要解决好“给谁铸魂、铸什么样的魂、怎样铸魂”三个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本就是做人的工作,铸魂育人落脚点还是在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把学生放在首位,围绕学生做好教育工作,更要“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6]。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功能,就需要教师们不断革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成才的需求。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前提。时代在变,社会发展主题在变,人的使命也在变。青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他们将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全过程。如何把新时代青年培养成能担当重任的合格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者们奋斗的目标。新时代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教师要学会隐退,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势在必行的一场革命。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改变让学生做被动的听众、教师做孤独的演讲者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尽可能鼓励学生成为思政课的主角,使其在体悟中接受思政课、喜好思政课,进而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确立以“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起点,打造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并不是很强,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还不够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亲和力,即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温度,“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感受,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用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作为教学资源,使思政课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进而增强其说服力,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针对性,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有针对性,“以学生为中心”,要抓住学生需求和成长需要开展活动,要真正做到为学生解惑,做好他们的引路人。

确立以“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是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关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式。生长于新时代的“00后”们,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学习方面的期待都发生着变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好“怎么教,教什么”等问题,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通过了解学生现实需要,精准施教,提升学生认同感和获得感,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质量。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育人效能,切实做好育人工作;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解决好学生思想困惑,真正做好引领和扶正工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和模式要“ 新 ”是办好高校思政治理论课的逻辑重点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中学最大的差异,就是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因此,传统的“一言堂”的讲授方式很难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因为缺少学生的自主探究,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守正,还要创新,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持魅力的重要法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切不可墨守成规,要有全局意识,我们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答卷人,只有创新,才能交出让学生满意的答卷。

拓展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前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三势”“三因”理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十九大做出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判断,这个判断是把握了“势”和“时”的产物。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面对中国百年奋斗目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认清新形势、理顺新思路、找出新方案,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等系列问题。用新时代理论培养时代新人,是解决好时代新问题的要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时代性的解题路径。

清华大学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基于对大量史料的挖掘,重现生动的历史细节,让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兴趣。武汉大学善于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这在他们的党课和形势政策课体现得最明显。江南大学《宝哥说》团队,主要通过挖掘各种时事政治和热点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使晦涩的理论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复旦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团队,深挖专业理论,用哲学、法学等理论话语诠释社会热点问题, 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首先就要坚持“内容为王”,只有不断挖掘丰富教学资源,才能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阵地。

创新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还要积极探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重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进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满意率和获得感,这是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苏德超,其《形而上学》课程深受学生的喜欢,他强调上课要“摆事实,讲道理”,他会给学生抛出很多问题供学生讨论,他只负责把握火候,“激发对抗”使课堂达到“沸点”,学生们就是在这种氛围中不知不觉游到哲学的海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蕉,其《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得了学生的喜欢,通过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让思政课变得更有魅力,学生认为他们就是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此外,天津大学实行“研究型互动式”教学,厦门大学采用“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等都引得了学生的好评。重视教学载体上的创新,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4门思政慕课,构建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可谓思政课的一股旋风。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采用新媒体,让学生制作微电影,取得了不少赞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手机从过学生“低头的工具”变成了“抬头的利器”。新时代,思政课不仅要“内容为王”,更要“包装”时尚,才能给学生呈现美餐。此外,还要重视隐性教育,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比作一撮调料,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自然融入食物当中,而后被吸收。总之要多方面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有滋有味,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

挖掘特色教学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突破点。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力支撑,教学案例、热点新闻、本地资源、网络资源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学生的教育潜移默化但却深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将多种教学资源共同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挥多种资源整体的功能和效用,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内容,高校应注重红色资源的探索挖掘,如江西某些高校充分挖掘井岗山精神、重庆某些高校广泛利用革命英雄人物事迹、陕西某些高校深入探索延安精神等,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多民族地区的高校提倡挖掘本地民族特色资源,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不断探索创建实践基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解释,这些探索都是当前和今后应该重点需要突破的地方。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底气要“足”是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关键

过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人们多关注“学生”这一群体,而忽视了对“教师” 这一群体的研究。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在理想信念建立上、在价值观确立上、在人格健全上都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教师如何发挥其作用是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好引领作用的关键在于要有充足的底气,底气从何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便是最好的遵循。

政治强、情怀深是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底气的前提。政治要强,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敏锐的政治视角,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备的素质。政治强的关键在于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不是马克思一个人的理论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彰显着时代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指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才能做到“以理服人,用理育人”。

情怀要深,就是要有家国情怀,胸怀天下,有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有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的担当,将自身发展同社会、人民、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育人情怀,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情感人、以情化人”,深厚的育人情怀呈现出来的是有温度的课堂,有感染力的课堂定能绽放不一样的光芒。

思维新、视野广是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底气的突破点。思维要新,就是要有创新思维,用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遇到新变化,其一是学生在变,“00后”成长于物质丰富的年代,因此他们的精神追求随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二是内容在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内容。其三是技术在变,新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打造思想政治理论“金课”创造了新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不断创新,这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实效、力求突破的一个方面。

视野要广,就是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局限在几本书里、几门课程里,唯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唯有把历史和现实融会贯通,唯有站在国际视野上进行讲述,教学内容才能生动、深入,道理才能讲得明白清楚。清华大学李蕉教授认为,如果教师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时,只有“中国”和“时间轴”,注定了学生学习的局限性。她认为中国历史要放在世界历史当中去理解,才能对中国近代史有精准定位[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唯有不断学习,唯有打开视野,唯有用真理才能说服个性色彩强烈的时代新青年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实效力求突破的另一个方面。

自律严、人格正是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底气的关键。自律要严,就是教师要言行一致,积极传递正能量。人格要正,就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榜样,用其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又是思想、品德、人格及心理教育专家”[8]。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完善人格的重要性,提出 “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9]这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起码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底气的前提。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名人的事迹感天动地,要向伟大人物学习,不断提升道德素养,追求远大理想,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其次要不断实践,在实践中磨练意志,不断完善自我人格。还要不断反省,因为人格是人的内在规定性,只有通过自我的反思,内省方可真正完善人格修养。

总之,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准确定位课程教育目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其次要求从学生的需要和接受度出发,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最好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作为行动指南,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做好青年大学生的领路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时代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