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四个自信”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角

2021-12-07 09:47郭威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中华思政

郭威

(福建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1]“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科学总结,为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底气。认真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四个自信”教育,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自我革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校开展“四个自信”教育的意义

“四个自信”教育属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指的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而开展的一系列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一)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需要

新时代大学生是大有作为的“强国一代”,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开展“四个自信”教育,能够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握时代主题,与时代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开展“四个自信”教育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拓展了内容。其一,“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回答的根本性的问题,“四个自信”为此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职责和使命。其二,“四个自信”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四个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容,保证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三)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意识形态交替并存的时代。一方面,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使得新时代大学生思维灵活、眼界开阔、极具创意;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多元也极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诸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对不够成熟、缺乏社会实践的青年影响很大,导致部分青年理想信念淡薄、政治信仰迷茫[3]。大学生如果只接受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理想信念的树立,就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四个自信”教育为解决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提供了理论支撑。[4]道路自信,为大学生指明了人生方向,明确了发展目标,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沿着这条通往复兴梦想的人生正道奋勇前进。[5]理论自信,是引导青年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身成长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制度自信,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结合“四史”教育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牢固树立大学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生追求。文化自信,是根植于内心的强大力量,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大学生的自尊自信,点燃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四个自信”的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路自信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艰辛、不断探索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从而深化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以德治国、天下为公、美美与共、和谐万邦、兼济天下等思想,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活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结合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大学生理论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制度自信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厚的哲理和智慧,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也为解决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智力支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努力探索各种社会制度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些制度不适应本国国情,背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法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历史智慧、政治智慧,中国共产党人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找到了适应本国发展需要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当今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古今背景,阐述我国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就与历史渊源,让学生从根本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它通过各种文化现象如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表现出来,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民族个体,影响着社会历史发展进程。[7]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的“智性文化”,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是一种具有伦理特色的“德性文化”,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古代的道德教育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忠贞”“爱国”“公而忘私”的仁人志士。革命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在“爱国”“团结”等传统精神的感召下,团结一心、奋勇制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当代大学生能够充分领悟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价值追求,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三、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四个自信”教育的路径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定不移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毫不含糊。政治性是思政教育的本质属性,明确了思政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学理性是思政教育的学科属性,是思政学科发展的前提。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就是在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增强“四个自信”教育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动态平衡。

(二)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拥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底蕴,是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但由于其时代条件的限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因此,在挖掘和应用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照搬照抄或全盘否定,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统文化观[8],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厘清封建专制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区别。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四个自信”教育,要按照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对传统文化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以适应时代需要,对其内容进行新的阐释和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9]

(三)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加强思政课程内容建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引导青年坚定“四个自信”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中的“德”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文化资源。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坚持教学内容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符合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目标、课程框架等基础上,充分挖掘各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和充实思政课教学的素材、内容,使思政课的内容不仅“有益”,而且“有趣”,更能够引起青年学生共鸣,使思政课更具有亲和力、针对性。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要重视实践育人。高校应紧密结合地方特色,统筹发挥校内外地理资源、历史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乡土资源等,建立校外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开门办思政”,让思政课变得丰富多彩。思政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所处的文化环境,选取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址、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家风家训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作为实践教学基地。[10]依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形成课内课外有机衔接、互相增益的思政新课堂,通过“参与式”学习、“浸入式”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坚定文化自信。[8]

(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显性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通过课程的形式,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常规的教学模式。我国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实现,其教育目的明确、内容稳定、课程体系成熟,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隐性教育的范围更广,指的是学校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教育内容“不露痕迹”地隐含在创设好的教育情境中,对学生价值观念、人文素养等产生影响的全部校园文化要素的总和。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包括校纪校规、校训校歌、校园环境、制度建设等方面。应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挖掘职业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要充分发挥学校第二课堂的隐性育人作用,通过学生社团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活动,比如诵读经典、诗词大会、中华武术等形式各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传承经典、浸润人心。在学校思政教育中,显性教育目的明确、教学效果显著;隐性教育目标潜隐、效果持久、灵活多样。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各有优势,互为补充,高校思政教育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的育人优势,拓宽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空间,提高学校思政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