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3月,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1%。分行业看,数控装置和滚动功能部件同比增速超过100%;金属切削机床、机床附件和磨料磨具同比增速70%以上;金属成形机床和机床电器同比增速50%左右;工量具同比增速接近40%。
1~3月,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1%。分行业看,数控装置和滚动功能部件同比增速超过100%;金属切削机床、机床附件和磨料磨具同比增速70%以上;金属成形机床和机床电器同比增速50%左右;工量具同比增速接近40%。
1~3月,重点联系企业利润总额为盈利6.6亿元,上年及2019年同期均处于亏损状态,分行业看,各分行业均实现盈利,金属切削机床、滚动功能部件、磨料磨具和数控装置由同期的亏损转为盈利;金属成形机床、机床电器、机床附件和工量具上年同期盈利,今年一季度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均明显增长。
1~3月,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90.1%;在手订单同比增长28.1%。其中,金属切削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111.5%,在手订单同比增长25.6%;金属成形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53.7%,在手订单同比增长34.6%。
1~3月,金属加工机床产量同比增长71.8%,产值同比增长70.8%。其中,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71.6%,产值同比增长76.3%;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同比增长72.8%,产值同比增长59.4%。
1~3月,机床工具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0.5%,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增长9.5%。其中,进口额同比增长22.9%,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下降3.3%。出口额同比增长37.3%,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增长22.8%。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营业收入为15 417亿元,同比增长52.28%;实现利税1 004亿元,同比增长159.94%;利润总额734亿元,同比增长247.44%。钢铁行业经济效益保持增长,亏损企业明显减少。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4.76%,同比上升2.67个百分点;亏损面为13.64%,同比下降13.63个百分点。
国内下游行业持续恢复,钢材消费较为旺盛。一季度,主要用钢行业实际钢材消费增长47%,其中建筑业增长49%,制造业增长44%;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为25 896万吨,同比增长15.3%。一季度,我国粗钢产量2.71亿吨,同比增长15.60%,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7.3%,2年平均增长8.3%,比去年四季度环比下降0.03%。
国外钢材需求逐步好转,我国钢材出口明显恢复。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累计出口钢材1 768.2万吨,同比增长23.8%;进口钢材371.8万吨,同比增长17%。我国进口铁矿石2.83亿吨,同比增长8%,进口价格平均150.79美元/吨,同比上涨64.51%。
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微低于上月0.1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制造业保持平稳扩张。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1.8%和51.1%,比上月上升0.1和0.8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8.8%,比上月下降2.0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2.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扩张力度有所增强;新订单指数为51.3%,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长有所放缓;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7%,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有所减少;从业人员指数为48.9%,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较上月回落;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7.6%,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延长。
近日,德国戴姆勒股份公司(Daimler AG)及其服务品牌Omniplus创建了移动3D打印中心,用于分散零件的生产。移动式集装箱将在汉堡的Bus World Home(BWH)服务中心内运行,并且可以通过卡车运输到电力和互联网连接的任何位置。集装箱尺寸为12 m×3 m,旨在更快地为公交车客户提供备件。集装箱位于BWH服务中心,已经为梅赛德斯-奔驰和Setra公交车提供了一系列服务,该中心将快速生产3D打印备件。
集装箱内配有工业3D打印机,使戴姆勒能批量生产高质量零件,这些零件均采用优质聚酰胺进行增材制造。除3D打印机外,还配备了CAD工作站和加工站,在加工站中准备粉末,最后阶段将零件中的残留粉末清除。在相邻的房间中配备喷砂系统和空气压缩机,喷砂系统使零部件的表面光滑,同时还配有工业真空吸尘器,空气过滤器和空调系统。
近日,欧盟推出旨在实现人工智能卓越和信任的新规则及行动计划,以推动欧洲成为全球可信任人工智能中心。
在可信任人工智能方面,新规则对人工智能系统采取四类风险分类,即不可接受风险、高风险、有限风险和最低风险。其中特别强调所有“远程生物识别”系统均视为高风险系统,受到严格限制。在实现卓越人工智能方面,欧盟修订2018年发布的人工智能协调计划,使其全面配合2020年推出的《欧洲人工智能战略》和《欧洲绿色协议》,并通过“数字欧洲”和“地平线欧洲”计划、“复苏和弹性”基金和“凝聚政策”计划,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卓越发展等。欧盟还将成立由成员国监管机构、欧洲数据保护机构和欧盟委员会代表组成的“欧洲人工智能委员会”,促进人工智能新规则顺利、有效和统一实施。
5月12日,由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专家组质询和课题负责人及课题骨干的答疑,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牵头承担的2019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数控系统与基础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国际标准制定及应用验证”项目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价验收。
该课题在数控系统、机床装备相关技术及标准体系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我国主导制定的ISO 23218《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机床数控系统》和ISO 23493《激光电弧复合焊接》2项国际标准进入DIS国际标准草案阶段,并在数控系统、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铸锻件和基础部件领域培育了8项关键技术国际标准草案,提升了其国际标准的实施和验证能力。
5月28日,由全国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汽车模具标准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宁海市召开,来自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潍坊福田模具有限责任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等国内汽车模具研究、生产与使用单位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全国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冲主持,首先对我国模具标准体系框图和现有汽车模具标准进行了介绍,与会专家就我国汽车模具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发表了意见和建议。从宏观上,专家们对标“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4个面向”,从标准的技术性、经济性、服务性、社会性4个维度提出了引领模具行业发展的要求。从微观上,从不同类型车辆的技术关键点、汽车B柱等重要结构件成形模、模具主要工艺等方面对汽车模具标准提出了多维发展、完善体系的建议。
5月27日,2021“盛京杯”沈阳工业设计大赛正式启动,大赛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
一是主题鲜明。大赛以“设计赋能 融合发展”为主题,围绕新发展阶段沈阳市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按照创新沈阳、智造强市的指导方针,实现设计与制造深度融合,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促进设计成果转化,助力数控机床等“老字号”改造升级和机器人等“新字号”培育壮大,通过设计创新助力沈阳高质量发展。
二是内容丰富。大赛采取“1+3+N”的模式,以工业设计为主线,在举办1个主体赛的基础上,增设了智能装备、文化创意和职工发明等3个专项设计赛,专门针对智能装备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职工发明创新项目或成果征集设计作品和产品,同时举办需求对接、专业讲座、技术培训、成果展示以及颁奖典礼等系列活动。
三是注重实效。大赛看重优秀设计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优秀设计人才的发掘培养,在大赛评选工作结束后,举办优秀作品路演和创投大会等活动,为设计成果转化、设计团队或个人创业提供后续的服务和支撑。
近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重庆)(以下简称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检中心)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正式成立,这是我国西部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检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检中心依托单位为招商检测所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车研),这是继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之后,招商车研获准成立的第三个国家质检中心。
该中心首次正式对外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自动紧急制动(AEB)行人试验检测业务,试验严格遵照试验规程及安全规范的要求,采用智能网联汽车作为试验车,以1∶1还原的高仿真移动假人作为制动触发目标,检测在行人横穿场景下,智能网联汽车AEB功能的触发情况及制动效果。该中心还配置了智能网联汽车虚拟仿真测试系统、整车在环与场地在环仿真系统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设备近百台(套),突破V2X规模测试关键技术,研制国内首个C-V2X规模测试平台。
5月1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距离地球遥远、昼夜环境温差大,对深空探测器的结构极致轻量化和多功能一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结构技术难以满足其性能指标要求。
五院总体设计部作为火星探测器的抓总单位和结构机构分系统研制单位,采用金属3D打印技术和跨尺度结构优化设计方法,联合北京卫星制造厂、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精合数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国内优势团队,围绕面向3D打印结构设计、3D打印专用材料研发、3D打印专用装备研制及制造工艺开展联合攻关。
项目突破了基于金属3D打印的极致轻量化三维点阵结构技术,解决了深空探测器复杂结构部件的轻量化设计、功能集成与整体制造难题,完成了祝融号火星车相变储能装置结构及承载结构合计30余套关键部件的设计与正样应用,大幅减少结构件数量,实现了产品减轻质量40%~60%,研制周期缩短50%。
5月13日,由四川省科技厅发起,与成都高新区、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共同建立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旨在培育具有全球化视野和竞争力的顶尖学术生态圈,打造高端人工智能企业。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重要创新载体,研究院瞄准基础层、中间层、应用层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链,按照“1+1+N”模式推进建设。
在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带领下,加快建立有利于推动创新发展的管理机制,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推动成都、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人工智能的发展。
下一步,研究院将重点围绕基础理论研究、融合应用示范、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力争打造成为AI顶尖人才的聚宝盆、AI科技创新和孵化的高地、AI产业生态的构建者、AI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者和产业升级的赋能者。
5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的通知》,确定并公布了12个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哈尔滨工业大学榜上有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将重点建设突出未来技术特点、学科基础雄厚且与学校发展规划一致性强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生命健康3个技术方向,依托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省部重点实验室作为支撑,强调交叉融合、重构学科边界和课程体系,强调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科教融合育人,促进领域融合创新。
该学院针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发展建设需求,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发展,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致力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传统强势专业、新增工科专业基础上,融入工程教育新理念,按照教育部关于未来技术学院的设想,结合学校发展,强化全校一盘棋的系统整合提升,构建学科专业新结构,实施分类发展新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追求教育教学新质量,深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推进实施产学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搭建跨学院、多学科、开放办学的教育培养新平台,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