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霞
(大田县广平中心小学,福建 大田 366107)
在独立阅读刚刚起步的小学阶段,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平时与父母基本上用方言交流,理解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社会和家庭的阅读氛围的影响,多媒体、电子游戏等充斥着小学生的生活,大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不喜欢阅读,更不用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对课外阅读的字数上作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为145 万字。”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学生完成阅读的量,只有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机,让学生好读书,才会多读书。[2]但是,如果没有家长的引导或学校的有效组织,农村小学生是很难达到这个要求的。而三年级阅读要求要从读“图画书”走向读“文字书”,是阅读的一个转折点,所以小学三年级是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培养阅读习惯的一个关键期。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笔者所在的学校这些年来为三年级学生精心准备了大量的阅读推荐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并总结出了多种策略。
每一本书的创作,都离不开作家的呕心沥血,他们把自己的经历、见闻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融入了每一行的文字中,目的明确,主题思想鲜明[3]。而在小学生看来,他们觉得自己所处的世界是神秘的,一切是那么的新鲜,也有太多的难题等待解决。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内在的需求进行引导,这样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是以友情为主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越来越渴望有更多的好朋友,可是常常因为不知道如何相处而苦恼。于是,笔者在这本书的阅读推荐课上,从友情切入,先渲染友情的美好,然后设计了这几个问题:“你们希望有很多好朋友吗?”“你们想知道猫、老鼠、蟋蟀之间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呢?”“要想有很多好朋友,应该怎么做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学会怎么与朋友相处,怎样互助友爱,而不是局限于情节的精彩。
再如,《十万个为什么》是以知识、探索为主题的图书,内容丰富,包含了宇宙、地球、自然、社会、科学、历史、人类、艺术等方面最令三年级学生感到好奇的问题。上阅读推荐课的时候,笔者抓住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列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天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花儿会有不同颜色?”“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人为什么会发烧?”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为了能让书籍更美观,具有吸引力,有趣味性,从而感染读者,增加读者的兴趣,很多出版社会请著名的画家设计精美的插图,当然这些插图必是书中的精彩部分,它不但能让人赏心悦目,也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更好地走进文本,融入书中的情境。比如,《格列佛游记》这本书中有这样的两幅插图,一幅是“小人国历险”中主人公成为巨人被捆绑住,小人们推着车子,整车整车往他嘴里倒食物的壮观景象,另一幅是“大人国历险”中和巨型苍蝇搏斗的惊险场面。这两幅离奇的插图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力,也是这本书最精彩处。所以笔者在上阅读推荐课时就出示了这两幅插图。一出示图片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反应,于是趁机提问:“奇怪吗?奇怪在哪里?”接着顺势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在小人国里,格列佛就是一个如山的巨人,胃口大得出奇,一餐要吃掉好几车的食物。而在大人国里,他便成了小人,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变大了,老鼠、苍蝇、蚊子等无时无刻能让他处在危险中。然后一步一步质疑:“在小人国和大人国里还发生了什么呢?”“你想知道书上还写了格列佛去了哪些地方吗?”激起学生迫切想打开书往下读的欲望。
一本优秀的书籍,作者为了能吸引读者,更深刻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所设置的情节,往往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极其离奇的情节总能让读者出乎意料,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3]。例如,《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作者童年时和外婆一起经历的艰苦但是充满快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二战后的日本,人们因物质匮乏,生活极其艰苦,广岛和长崎在原子弹的轰炸后变成的一片焦灼的废墟。岛田洋七的父亲死于原子弹爆炸后的辐射,他的母亲没办法抚养他,当时社会又动荡不安,为了他的安全于是把他寄养在佐贺的阿嬷家,但是阿嬷家的生活境况也同样的贫困,按照常理,岛田洋七的生活应该过得非常糟糕,自卑、困苦、煎熬,但书中的他们,生活却是那么的有趣而充足,阿嬷是那么的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作者童年是幸福的,还充满地欢乐。在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时,笔者就紧紧抓住这样的反差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先出示二战后,日本的穷苦百姓生活的图片,以及主人公的遭遇,大势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对岛田洋七悲惨命运的同情,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学生“你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其实过得特别的幸福,还考上了理想的学校”。让学生原本因同情主人公而心情黯然立刻戛然而止,并产生极大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样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超乎寻常的内容,如阿嬷为什么说“贫穷真好”?当主人公考砸了,阿嬷是怎么对待的?阿嬷这些异于常理表现都是读者所感兴趣的,把这些结合到阅读推荐课中,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书中的精彩片段是每一本书的精华所在,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阅读推荐课最佳的切入点。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人物汤姆·索亚,可以说是马克·吐温童年的缩影。他回忆他的童年的一切,把它撰写成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汤姆,古灵精怪,他和他的朋友夏克与众不同,经常干些出奇的事,让人啼笑皆非。其中有一个非常精彩部分:有一天,汤姆因淘气闯祸被姨妈叫去刷围墙,作为惩罚,但他却凭借着自己的巧舌如簧,竟然能让其他孩子心甘情愿地替他粉刷围墙,还送上礼物以表感谢。这让读者们不禁被其所吸引。笔者就利用这一情节引导学生走进这本书的。先介绍作者马克·吐温的成就以及他的幽默,使学生对作者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提问:“你想知道作者小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吗?”顺势出示汤姆刷墙的片段引导学生阅读,在指导阅读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魅力,为向学生介绍《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
想要让每个农村学生都享有高质量的阅读,改变乡村学生的阅读习惯[4],推荐课中的阅读动机的激发还远远不够,还要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耐力,比如要适时地表扬,树立阅读榜样,给予肯定,还可以在阅读推荐课后及时地跟进阅读推进课和阅读交流课,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交流阅读感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