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炎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青年是每一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尤其强调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关系到国家的长远未来,关系到党的长期执政,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新时代青年关键在教育,教育关键在教育什么、用什么教育。青年德育教育是青年教育的根基,关乎青年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把五四精神融入青年教育是提高青年素质的方式之一,也是其德育教育的主要抓手。五四精神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从精神特质来说,天然具有教育新时代青年的根本属性;新时代青年无论从时代特点,还是从时代要求来说,都应欣然接受五四精神的武装和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对五四精神内涵的挖掘也越来越深刻而丰富。从五四史实出发探讨五四精神是基本遵循,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把五四精神概括为“爱国”“直接行动”和“人类自由”,陈独秀则认为是“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毛泽东在1939年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之际对五四运动作了评价和论述,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队伍中,有由中国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组成的一支军队。”[1]565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演又明确指出:“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工作。”[2]832这说明了毛泽东对五四运动与五四精神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对五四精神的主要内涵已基本定格。但由于五四运动爆发时代的特殊性,其承载的历史使命重大而复杂,涉及的历史资料众多而广泛,由此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五四精神就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和特殊的研究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事物的概念和它的现实,就像两条渐近线一样,一齐向前延伸,彼此不断接近,但是永远不会相交。”[3]744五四精神最终凝练为固定的精神内涵是在1999年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话中明确指出:“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4]834这是对五四精神内涵全面而准确的总结和概括,是其精神体系中最核心的要义,是通过不断提炼而成的精神本质,规定并制约着其它方面的精神凝练。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其过程中涌现出以青年为首的爱国团体,表达的诉求包括“还我青岛”“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表现为学生爱国示威、工人爱国罢工、商人爱国罢市等行为,并快速演变成席卷全国的群众性爱国运动。整个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无不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号召力、感染力,可以说这种由群众内心深处所激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运动的核心动力与中心主轴,贯穿五四运动始终。正如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5]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青年思想启蒙的主要观点。五四青年一方面在反对帝国主义中奋勇抗争,另一方面不断用民主与科学思想武装头脑,抨击封建主义、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伦理纲常制度的国民思想与文化运动全面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陈独秀主张民主能够救治中国政治、道德、思想、学术上的一切黑暗。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指出,青年应该是“自主而非奴隶的”,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应当具有“独立自主之人格”[6]11。在追求科学上,科学救国成为许多青年奋斗的理想信念,实证的科学方法成为青年的研究工具。胡适认为:“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科学态度在于撇开成见,搁起感情,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7]272从而逐步开启民智,动摇了封建主义的思想根基。
进步精神是符合历史趋势,凝练在五四精神中的重要精神品质;创新精神则是顺应时代潮流、因时而生的五四精神拓展与挖掘。两种精神品质在五四运动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进步精神是五四青年追求上进、不断进取的精神,那么创新精神便是五四青年祈求变革、开创新世界的精神,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进步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进步的必然结果,追求进步最终目的就是改变现状,谋求创新。正如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明确提出的:“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精神。创造就是进化,世界上不断的进化只是不断的创造,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6]113正是由于这种进步、创新精神,才能使改造国民思想的运动上升为政治和社会运动,实现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找寻到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走上有着光明前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五四运动蕴含五四精神,五四精神融入时代价值。五四精神虽在五四运动中诞生,但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在新时代,五四精神对于加强青年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爱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坚定的信念已经深深印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融入其血脉与骨髓,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爱国是历史的、具体的,同时又是一种持续、稳定的精神表达,特别是当国家主权受到侵占与损害、人民受到践踏与迫害、文化受到严重破坏的时候,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被突显得越发明显与激进。五四精神正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凝练而成的精神产物。爱国主义是其中第一位、首要的精神要素,贯穿五四运动始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青年首先的希望就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8]。当然,用五四精神教育新时代青年,不仅具有历史依据,而且五四运动中青年所表现出来的救国救民的爱国追求与爱国行动,也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从成长成才的规律看,青年是最需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最能够塑造爱国主义信念的群体。
第一,新时代青年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祖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五四精神中包含着强烈的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意识,就是要挽救中华民族的美好家园,反抗帝国主义的野蛮侵占行为。反观现实,中西方之间各个领域的斗争仍然存在,领土主权之间的摩擦也时有发生。西方国家挑拨中国与周边邻国关系,企图利用南海问题牵制中华民族追求民族复兴的进程,宝岛台湾仍然没有回归祖国怀抱。因此要教育青年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特别是要加强维护祖国领空与领海主权的教育,强化祖国边界、地形地势、大江大河、领海领空等地理知识教育;强化近代史上祖国领土主权遭受严重破坏,中国人民不屈不饶争取领土主权完整的历史教育;强化先有国、后有家,热爱祖国、保护祖国的政治教育。新时代青年要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反对破坏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不和谐因素;反对西方国家企图损害祖国海洋权益的霸权行为;反对国内敌对分子图谋分裂祖国的丑恶行径,让爱国主义情怀在青年心中深深扎根,培育爱国主义的精神土壤。
第二,新时代青年要热爱人民,与人民勠力同心,共同建设民族国家未来。国家是由人民构成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热爱人民就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爱国的试金石。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9]5因此爱人民就是爱祖国的一个方面。五四精神中包含了强烈的爱人民的情感要素,挽救中国于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就是挽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的艰难处境。一方面,爱人民就要求青年树立以人为本、集体主义的自我意识。爱人民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珍爱生命、尊重他人、与人友善、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等基本道德准则中。首先是爱自己的生命、自尊自爱与自信自强,其次是尊重、关心与帮助他人,再次是融入集体与关心集体,为集体作贡献,最后表现为对整个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大爱。另一方面,爱人民就要求青年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与汗水。爱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就是要让青年用实际行动融入祖国的伟大建设中,把实现自己人生梦想与实现祖国梦想结合起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人生华章。
五四运动的革命先辈们高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为的就是唤醒还在沉睡中的中国人民,开启民智、唤醒民意,摆脱封建思想、封建习俗的束缚,从而抗击帝国主义,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五四精神为新时代青年追求真理与科学、崇尚民主提供了精神来源。学习是青年人最主要的功课,追求真理与科学的道路永远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断努力、久久为功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谋求民主、实现民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长期树立民主意识、长期探索民主道路、长期进行民主实践的持续性过程。
第一,新时代青年要追求真理,攀登科学的高峰。习近平希望广大青年“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8]。学习是摆在青年面前第一位的大事,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由知浅到知深。首先,青年要明白学习的意义,树立追求知识光荣的自我意识。就学习的目的而言,是为了进一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完善自我、奉献自我,而不是为追求功名利禄,享受荣华富贵,作为人生成功的铺路石。学习知识要从“小我”走向“大我”,在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同时为集体梦想、国家梦想、民族梦想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其次,青年要树立长期学习、终身学习、从实践中学习的观念。学习知识、追求真理、攀登科学高峰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除了从课堂书本学习外,还要在日常中生活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向他人学习,坚持“时时都能学习,事事都可学习”的观点,养成终身学习与在实践中学习的良好习惯。最后,青年要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要在总结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在修正中学习,在运用中检验学习的效果。总之,学习知识、追求真理、攀登科学高峰是需要青年付出艰辛的努力、挥洒辛勤的汗水才能成功的,任何方式的学习“速成论”“快乐论”都是相对的、不一定可取的。
第二,新时代青年要崇尚民主、形成民主思维,养成运用民主的好习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0]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国家,民主思维的形成显得尤其珍贵和重要。在新时代下,民主显然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成为人民的精神追求、国家有序运转的重要工具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培养青年一代崇尚民主就关系到今后国家的民主力量和社会的民主氛围。青年一代要自觉做民主力量的坚定继承者,做社会民主氛围的弘扬者、传播者,小到参与家庭事务、班级事务的管理,大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参与国家事务都要讲求民主,做到有事好商量,事事都商量,众人的事务众人商量。要坚决反对独断专行、一手操办,反对“家长制”作风,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反对做“两面派”当“两面人”。青年人无论做人,还是“为官”,凡事首先要想到民主,事事运用民主,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热情拥护。
在新时代,创新显然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11]在落后的旧中国,五四青年积极追求进步与创新,生成的五四精神也突显了进步与创新的品质,用五四精神教育新时代青年勇于创新、追求进步是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的一种重要体现。新时代青年要勇于创新,不断创新,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培养青年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的起点,任何创新都是思维碰撞的火花,具备创新思维就具备了创新的动力,开拓了创新的道路,任何创新都是在不断检验最初的创新想法中得以实现的。另一方面,要练就创新能力。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失败都是有可能的,这就需要创新者拥有百折不挠的创新勇气和过硬的创新能力。勇于打破常规与旧俗,通过知识与知识的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统一进行创新,在辩证否定中找到创新的突破点。创新是当今时代最响亮的主题,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首要因素,把握创新就是把握未来。青年与创新是天然分不开的,青年有着创新的时代使命,创新是青年展现本领的“大舞台”,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12]12
为实现五四精神融入新时代青年教育的时代价值,就必须立足实际,立足新时代,实事求是,探索五四精神融入青年教育的实施路径。
青年思想最活跃、最激进,青年运动最频繁、最激烈,代表整个青年群体运动的方向。五四运动代表青年革命运动的方向,是广大青年与工农大众相结合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方向。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3]这就鲜明地指出了当代青年运动的方向,成为全体青年共同追求的远大目标,也画出了青年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学校教育青年应该回归教育初心,既要看到青年的重要地位,也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通过学校教育,围绕课堂、实践与文化等育人要素,强化五四精神教育,让五四精神走进课堂、融入教材、装进头脑是五四精神发挥武装和教育青年的必由之路,是构建德育教育体系的必要一环。
1.让课堂成为五四精神传播的“第一站”
学校教育的关键一环就是建设真正有意义、有意思的课堂,让教师成为五四精神的宣讲员、传播者,让学生回归学习的本职,达到由“知”到“信”的育人目的。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而全面的五四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研读五四经典著作、创新教学方法、站稳三尺讲台,做到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同时,教师既要摆事实、讲道理,把理论讲透、讲好,又要紧跟时代潮流,贴近受众心理,创新表达方式,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才能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关系,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青年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主要的方面,如果单纯认为是听老师讲故事,渲染学习氛围,那么五四精神教育的真正作用就没有发挥出来。学习五四精神的真正目的是要青年在了解五四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自觉传承五四精神品质,学习五四知识是传承五四精神的前提,传承五四精神是学习五四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广大青年运用五四精神激励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让课外实践成为五四精神的“再教育基地”
学生五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五四精神内化的程度如何都需要由学生自身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得以检验,需要学校通过开展课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再教育。开展课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式是多样的,比如重视学校理论社团建设,以理论社团为纽带,通过理论宣讲、专业讲座、学术报告、学生论坛等口头宣传形式,让学生把五四知识读懂、学懂;通过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电影赏析等理论探索形式,让学生参与五四精神学习,运用五四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参与五四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常态。正如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所指出的:“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14]292理论最终要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然,这样的实践是以理论学习为目标、党团组织为领导、学生参与为主体的社会实践。通过参观五四历史古迹、五四革命遗址、五四伟人故居,参加各种五四思想宣传活动,重走五四运动路线,五四运动情景再现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其崇高精神,增强理想信念。
3.让校园文化成为五四精神传播的有力载体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形教育方式,在五四精神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大,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青年,让其养成自觉学习、自觉信仰、自觉践行五四精神的习惯。五四精神教育融入青年学习、生活和工作各个方面,指导青年处理各种关系与现实问题,成为青年笃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5]利用校园文化传播五四精神,首先必须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白文化建设需要定向、定位与定点,是一个科学的系统过程。其次,必须抓长期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形成时时刻刻育人,事事都能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的五四精神育人体系。注重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人行大道文化建设、教室文化建设和食堂文化建设等,实现五四精神融入文化建设各个方面,无缝对接。最后,必须抓重点项目,把握好五四纪念重大时间节点,组织五四纪念重大活动,开展五四精神教育专题展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青年学习五四精神的文化活动。总之,文化建设是五四精神传播的重要形式,“以文载物、以文育人”,把精神的东西具体化更具形象感和亲近感。
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有力补充,有着独特的教育优势,是使五四精神传播更加大众化、时代化的有力途径。青年群体的特殊性还体现在群体的分化性,就是部分青年集中在学校,部分青年已经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因此还应加强对步入社会的青年的五四精神教育。步入社会的青年比学校青年的教育更为重要,面临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困惑更大、更多。五四精神融入社会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各种综合因素。进一步加强五四精神的教育,主要的路径方法为坚持分类教育,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各种五四精神教育场馆的宣传教育作用。
1.坚持分类教育,发挥各类青年团体传承五四精神的积极作用
毛泽东在五四运动20周年之际发表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延安的知识青年、学生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大家都是团结的。”[1]568这是毛泽东对延安青年进行的分类,表征为青年分类教育思想对教育社会青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青年群体更加复杂多样,大致有学校青年和步入社会青年之分,步入社会青年又分为国家企事业单位青年、民营企事业单位青年、无固定工作岗位青年等。因此,坚持分类教育非常必要,要对不同社会环境下、有不同特点的青年进行有针对性的五四精神教育,才能获得显著的教育效果。例如,针对学校青年,在五四精神教育内容上则侧重于爱国教育,追求知识、不断进步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要重点进行课堂教育,兼顾课外主题实践教育。对于步入社会的青年,在教育内容上则侧重爱国与创新教育,方式上则主要采用实践教育。在进行分类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强化社会团体的五四精神教育引领作用。各类社会团体是根据青年特点、兴趣爱好与职业岗位等组成的共同体,在话语表达、追求目标与行为方式上有相同的地方,在五四精神教育上也体现出强大的共通性。因此,不同的青年群体进行五四精神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各有不同,五四精神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符合教育的需要和目的,让广大青年真正在五四精神教育中受到思想洗礼,精神净化,不断增强其思想道德素质,做新时代五四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弘扬者与传播者。
2.利用场馆教育,突显五四纪念场馆教育青年的积极作用
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关键是青年内心真正信仰,视觉的冲击对信仰构建的影响更为深刻,因此以图片展示、文字记载与物件陈列为基础的五四运动场馆有着很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五四场馆教育资源,构建以“地址、人物、文物、故事”等基本历史史料和史实的五四场馆教育格局:一是要利用好五四运动发源地、策源地与扩散地的遗址资源。二是要利用好五四档案馆、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与史实资源。三是要结合五四风云人物讲好五四经典故事。四是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开展分门别类的专题式教育。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新兴科技,打造五四运动历史场景,让青年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有志青年走上街头、大声疾呼、标语翻动,宣扬爱国之情、倡导报国之志的那段激情岁月,以达到触动青年内心深处爱国情怀的目的。总之,五四精神必须依靠五四场馆以达到教育新时代青年的目的。五四场馆是五四精神的有力教育载体,五四精神必须成为五四场馆的教育主旨,让青年在五四场馆中感受革命先烈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新时代显然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时代,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交流必不可少的因素,尤其是青年与网络联系更为紧密,网络受众大部分是青年,网络的新颖性、快捷性与虚拟性天然与青年追求新事物、追求快时尚等人生阶段特点相吻合。网络也是五四精神融入青年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利用其积极有益的一面,特别是利用好网络传播速度快、青年受众群体大、思想反馈最有效等优势,加快五四精神融入青年网络教育。另外必须重视网络社会对五四精神教育青年的消解作用,尤其警戒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网络对青年进行误导与分化。
1.让网络平台成为五四精神传播和弘扬的“新高地”
青年作为思想活跃的群体,好奇性的探索心理、求异性的创新心理十分明显,其时代性得到彰显。网络时代具有信息大爆炸、事物更新速度快等特点,这让青年大学生总是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过度求新导致的逆反心理也日益显现。面对五四精神宣传的反复性,部分青年总是表现出抵制的心理,从而出现在日常五四精神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是正确的,但由于教育方法落后,往往引起大学生反感的教育窘境。在新时期下,五四精神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传播手段与表现形式的创新。充分运用互联网媒体扩大五四精神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利用经典表达、创新视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让其真正掌握五四精神教育的话语权,化生涩为易懂,化“高大上”为“接地气”,让大学生学习五四精神内涵、明白五四精神作用、理解五四精神真谛。只有掌握好了五四精神教育的话语权,才能打好五四精神教育“主动仗”,占领五四精神宣传的“新高地”。
2.让网络平台充满传播五四精神的正能量,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唯心史观的指导下,利用“片段化”的史实,打着“重新评定”的学术研究旗号,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党史、国史、军史,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习近平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6]8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利用网络的特性对青年历史观进行误导。在评价五四运动上,存在着对五四运动伟大意义毫无历史依据的批判,对五四人物无端的曲解、污蔑和抹黑,对“卖国贼”进行无理肯定,这是网络社会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五四运动上的具体体现。这些有关五四运动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极具迷惑性与影响力,特别是依靠青年群体的“叛逆思想”与不成熟的辨识力,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传。由此,利用网络平台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成为五四精神融入青年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主动发声,让人家了解我们希望人家了解的东西,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17]209这正是网络社会争取舆论主导权,在强大的正确舆论影响下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好方法,让青年始终感受到网络社会中传播的五四精神的强大正能量,推动传统的五四精神教育方式融合现代新型媒体转型,树立青年正确历史观,才能使五四精神真正融入青年的实际行动。
五四精神是在深刻总结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基础上凝练出来的。五四运动所表现的历史意义是丰富的,从不同角度理解有不同的观点。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700这是毛泽东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层面理解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程的伟大历史意义。发起五四运动的先锋队是青年,用五四精神教育青年也应是五四运动彰显的时代价值,是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指出:“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13]这深刻揭示了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自我觉醒、发现自我力量的重大转折,同时表明了中国青年具有不负韶华、坚持奋斗、贡献自我、献身祖国的向上精神风貌。五四精神融入新时代青年教育就是要让青年原原本本学习五四知识、认认真真领会五四精神、扎扎实实传承五四文化,让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深深植根于青年心中,让新时代青年在五四精神指引下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奉献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