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021-12-07 07:15王剑飚
检验医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寄生虫病寄生虫特异性

蔡 祺, 王剑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25)

寄生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1-3],在寄生虫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病原学检查是指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组织液、组织、粪便等标本,通过显微镜等直接观察,或在处理、染色后观察,以发现寄生虫虫体或虫卵作为诊断依据,有时还需进行寄生虫体外培养或动物接种后再行病原学检查。寄生虫病原学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由于寄生虫感染阶段的不同、寄生部位的不同以及标本采集的方法、操作、部位不同等各种因素影响,未能发现虫体或虫卵而漏诊,且检查过程耗时、费力,重复性不佳,结果完全由检查者主观判断,需要检查者具有丰富的寄生虫学知识和检测经验。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是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传统的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相对简便、易行,结果客观、准确,重复性好,结合病原学检查结果,可以极大地提高寄生虫的检测效率。本文就寄生虫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进行介绍。

1 病原学检查

1.1 直接观察法

1.1.1 薄血膜法 取1滴血滴于1张清洁的载玻片上,另选1张边缘平整、光滑的载玻片作推片。用左手拇指与中指夹持载玻片2端,右手持推片使其边缘中点与血滴接触,并与载玻片呈30°~45°夹角。待血滴沿推片边缘向两侧展开后,向前匀速推成薄血膜。理想的薄血膜要求红细胞均匀地铺成1层,且无裂痕,其末端凸出成舌形。涂片制作完成后采用吉姆萨染色或瑞氏染色等方法染色后,行显微镜检查,常用于检查血液内的疟原虫、微丝蚴、锥虫、弓形虫、巴贝西虫等。

1.1.2 厚血膜法 取2滴血滴于载玻片上,另取1张载玻片作推片,用推片的1个角接触血滴,从里向外旋转涂片,使其形成直径约为0.8 cm、厚薄均匀的圆形血膜,然后平置,待其自然干燥。厚血膜片干燥后,在染色前先用蒸馏水溶血,干燥后再进行染色镜检。相较于薄血膜法,厚血膜法对虫体的检出率更高。

1.1.3 组织取材检查 收集患者的组织标本,包括活检标本、手术或尸检标本,以切片、染色的载玻片、组织块或保存的高度怀疑含有寄生虫的病例的组织等形式送至病理科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组织标本通常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寄生虫。本法可用于旋毛虫、盘尾丝虫、罗阿丝虫及其他虫体的检查[4-5]。

1.1.4 粪便0.9%氯化钠溶液直接涂片法 滴加1滴0.9%氯化钠溶液在载玻片的中间,用竹签挑取约1/2个米粒大小的粪粒,让粪粒和0.9%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并在载玻片上均匀地涂抹成一层粪膜,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此法需注意的是滴加0.9%氯化钠溶液的量视粪便的稀稠情况而定。为了提高检出率,可取不同部位的检查结果是阴性的粪便标本复查3次。本法主要用于检测大鼠、小鼠、豚鼠等实验动物肠道鞭毛虫和纤毛虫。

1.1.5 粪便直接涂片染色法 本法主要为碘液染色。于载玻片中央滴加1滴碘液,用竹签挑取少许粪便,在碘液中均匀地涂抹1层粪膜,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此法适用于犬、猴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和结肠内阿米巴包囊、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等原虫包囊的检测,显微镜下发现包囊即可判为阳性。

1.1.6 粪便厚涂片法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改良加藤法(Kato-Katz厚涂片法)虫卵计数进行定量检查。该方法适用于多种蠕虫卵的定量检测。操作时首先将100目/寸的尼龙网或金属筛网覆盖于待检粪便上,再用塑料刮片轻压筛网,轻轻刮取透过筛网的细粪渣。将40 mm×30 mm×1.37 mm的聚苯乙烯定量板置于载玻片中间,并用刮片将细粪渣填入定量板的中央孔内(孔径为8 mm×4 mm,可容纳41.7 mg粪便)。小心移去定量板,使标本留在载玻片上。将浸透甘油-孔雀绿溶液(甘油100 mL+3%孔雀绿水溶液1 mL+水100 mL)的玻璃纸(5.0 cm×2.5 cm)覆盖在标本上,用胶塞轻轻加压,使标本展平铺成1个长椭圆形。25 ℃环境下放置1~2 h,粪便透明后即可进行镜检。观察并记录全部虫卵数,每克粪便的虫卵数(egg per gram,EPG)=全部虫卵数×24×粪便性状系数(成形便为1、半成形便为1.5、软湿便为2、粥样便为3、水泻便为4)。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保证标本新鲜、足量;掌握粪膜的厚度和透明时间对虫卵的辨认非常重要,钩虫卵不易透明过久;亲水性玻璃纸剪成30 mm×22 mm的小片,浸于甘油-孔雀绿溶液中至少24 h,直至玻璃纸呈绿色。

1.2 虫卵浓集法

1.2.1 重力沉淀法 利用各种蠕虫卵和原虫包囊比重大于水而自然下沉的原理达到富集目的(此法对较小的薄壳虫卵效果较差)。具体操作步骤为:取粪便10~30 g,置于玻璃容器中,加水调成混悬液,用40~60目的不锈钢筛网滤入500 mL锥形量杯中。静置30 min(如收集原虫包囊,需静置6~8 h)后,去上清液,加等量水清洗沉淀,反复多次至上清液不混浊,最后取沉渣镜检。

1.2.2 醛醚沉淀法 取粪便约1 g,加水15 mL混匀,过滤至离心管中。1 050×g离心水洗2~3次,去除上清液后,加甲醛固定液10 mL,5 min后加乙醚3 mL,用橡皮塞塞住离心管,用力摇动使其充分混合。随后168×g离心约5 min,此时管内自上而下分为乙醚层、绿色粪渣层、甲醛层、细渣层4层。取细渣层镜检(查包囊时加1滴碘液)。

1.2.3 碘醛液离心沉淀法 配制MIF液[(甘油5 mL+甲醛25 mL+硫柳汞酊(1:1 000)200 mL+蒸馏水250 mL]和卢戈碘液(碘片5 g+碘化钾10 g+蒸馏水100 mL)。取MIF液10 mL于试管中,加入粪便1 g,充分搅匀。经2层脱脂纱布过滤,滤液中加入冰冷乙醚4 mL,置离心管中,塞住管口后用力振荡混匀。取下管塞,静置2 min后,430×g离心1 min。此时管内物自上而下分为乙醚层、粪渣层、汞碘层、沉淀层4层。用竹签剥离管内上3层,迅速倾去,取沉淀层行镜检。此法适用于检查蠕虫卵、原虫包囊、滋养体。

1.3 虫卵漂浮法

1.3.1 饱和氯化钠溶液漂浮法 在100 mL沸水中加入30~40 g氯化钠,搅拌至饱和。取1块黄豆大小的粪便粒,置于小玻璃瓶中,加少许饱和氯化钠溶液。用竹签将粪便调匀,再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至瓶口,但不能溢出。在瓶口放置1块洁净载玻片,避免产生气泡,放置15 min后,将载玻片迅速翻转,立即镜检。

1.3.2 硫酸锌离心漂浮法 取粪便约1 g,放入小烧杯内,加10~15倍水,搅匀。用2层湿纱布将粪便滤入离心管内。以(670~1 050)×g离心1 min,弃去上清液,加入清水2~3 mL,搅匀,再加清水至8~10 mL,离心,如此反复3~4次,至水清为止。倾去上清液,加入33%硫酸锌液3~4 mL,近管口,摇动离心管使沉淀物浮起与硫酸锌混匀,离心1 min后静置。用白金圈蘸取表层液膜2~3次,置载玻片上,镜检。

1.3.3 蔗糖离心浮聚法 取粪便约5 g,加水20 mL,以260目尼龙袋或4层纱布过滤。将滤液1 509×g离心5~10 min,吸弃上清液,加蔗糖溶液再离心,参照饱和氯化钠溶液漂浮法,取载玻片表面膜镜检。鉴于1 h后卵囊会脱水变形不易辨认,标本制备完成后应立即镜检。此法适用于检查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

1.3.4 氯化锌溶液漂浮法 将1块黄豆大小的粪便粒放入5 mL离心管中,加入4 mL氯化锌溶液(氯化锌13.5 g+蒸馏水1 000 mL,溶解后备用)混匀。670×g离心3 min,静置5 min。取1滴上清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此法适用于犬、猫等动物细粒棘球绦虫的检测。

1.4 幼虫孵化法

1.4.1 毛蚴孵化法 此法是诊断日本血吸虫及华支睾吸虫的方法之一。取30 g新鲜粪便,处理方法同重力沉淀法,在烧瓶内放入已经洗净的粪渣,加清水或氨水至烧瓶瓶口处,于25~30 ℃培养箱或室温孵化,2 h后多次观察有无毛蚴孵出。如果有毛蚴孵出,在瓶口水面下可见梭状白色小点做直线运动。毛蚴孵化法又可改良为常规沉孵法和棉析毛蚴孵化法。

1.4.2 常规沉孵法 常规沉孵法又称沉孵法。取粪便约100 g,放入500 mL烧杯中,将粪便加水调至糊状,然后再加水至300~400 mL,混匀,用50目的粪筛过滤到另一个烧杯内,加水沉淀,静置约20 min后弃去上清液,再加水混匀,继续沉淀;反复3~4次,直至上清液澄清为止。弃去上清液,将上述沉淀粪渣加温水置于三角烧杯中,水量为离杯口2 cm为宜,并使玻璃管中有一段露出的水柱,瓶口用中央插有玻璃管的胶塞塞上,开始孵化。30 min后观察水柱内是否有毛蚴孵出,若无,每隔1 h观察1次,直到发现毛蚴为止。

1.4.3 棉析毛蚴孵化法 棉析毛蚴孵化法简称棉析法。取新鲜粪便约50 g,漂洗后,将粪渣放入300 mL平底孵化瓶中,加入25 ℃清水到瓶颈下部,为了使瓶颈下部不浮动,可以在液面上方放1层薄脱脂棉,再缓慢加入温水至瓶口1~3 cm处。如棉花层上面水中有粪便浮动,可将这部分水吸去,再加清水孵化。这种方法比较简便,只需漂洗或不漂洗直接装瓶孵化。毛蚴只集中在棉层上方的清水域中,与下层粪液隔开,有利于毛蚴的观察。

1.4.4 钩蚴培养法 钩蚴培养法主要用于检查钩虫卵。取15 mL洁净试管1支,加入蒸馏水1~2 mL,将滤纸剪成与试管等宽但较试管稍短的T字形纸条,取黄豆大小粪粒,均匀地涂抹在纸条2/3处,将纸条插入试管,使下端刚刚与水接触,以粪便不接触水面为宜,于25~30 ℃培养箱孵育,3 d后(需每天补充蒸发的水分)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管底水中有无钩蚴。无色透明的钩蚴在水中经常呈蛇形游动,虫体透明。如未发现钩蚴,继续培养、观察至第5天方可结束。

1.5 肛门拭子法

1.5.1 透明胶带法 透明胶带法用于检测蛲虫卵。雌性的蛲虫在宿主肛门周围的皮肤上产卵,蛲虫卵通常在常规的粪检中无法检出,因此可以用2 cm宽的透明胶带剪成3~6 cm长的小段,贴在肛门周围,取下并粘在载玻片上,置显微镜下检查。此法也适用于检测小鼠蛲虫(隐藏管状线虫)卵和大鼠蛲虫(大鼠管状线虫)卵。

1.5.2 棉签拭子法 将10~11 cm长的竹签的一端包以脱脂棉,在0.9%氯化钠溶液中浸湿,然后挤去多余水分,放入试管,盖上纱布防尘,用时取出。将棉签于肛周皱襞表面顺一个方向滚动揩拭,然后将棉签放入试管内,并在试管的1/2处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用力振荡数分钟,然后迅速将棉签提起放在试管壁上,挤去多余的水分,弃之。试管内加满饱和氯化钠溶液,静置20 min后,用盖玻片轻轻接触管口液面,迅速取下,盖于载玻片上镜检。

2 免疫学检查

2.1 侧流免疫层析检测(lateral flow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LFIA)

LFIA的以条状纤维层析材料为反应基质,通过毛细作用力使标本溶液在层析条上泳动,与纤维材料上相应的抗体相结合,产生高特异、高亲和性的免疫反应,并富集在检测区域(检测带),形成可目测结果的条带的检测方法,具有检测时间短、成本低等优点,极为适合即时检验,在寄生虫检测领域被广泛使用。但其也存在特异性不佳、容易产生交叉反应等问题[6]。因此,仅适合作为快速筛查的辅助方法。石峰等[7]建立了快速检测美洲钩虫特异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特异性为94.9%,敏感性为88.7%,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特异性、敏感性均无差异。GAO等[8]对快速细粒棘球蚴、泡状棘球蚴的LFIA试剂与包虫病的检验金标准——超声检查进行比较,发现LFI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良好,适合作为包虫病疫区的筛查工具。TACHIBANA等[9]发现,溶组织内阿米巴半乳糖和N-乙酰-D-半乳糖胺抑制凝集素中间亚基的C末端区域可用于阿米巴病血清学诊断,并利用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开发了一种免疫层析检测试剂,其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7.6%,是阿米巴病血清学快速诊断的理想方法。

2.2 免疫荧光检测

免疫荧光检测是结合免疫学技术和荧光染色法的检测方法,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IFA)、直接免疫荧光技术(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DF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FIA)和补体法,检测原理是用已标记了荧光素的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与组织或细胞标本内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肉眼观察,标本中受激发光照射而发出的荧光还可以被定量检测。作为一种成熟的方法,免疫荧光检测具有可靠、快速、灵敏、适应性好等优点,常用于临床寄生虫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后的复查,目前弓形虫病等许多人体寄生虫病均已用免疫荧光检测进行常规临床诊断。孟庆东等[10]用抗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抗体1H12作为捕获抗体包被96孔板,以Sm3+标记抗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抗体2A5和Eu3+标记抗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抗体4F6作为检测抗体,建立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双标记TRFIA,可同时检测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及二者混合感染,阳性率为95.28%,高于镜检法的92.45%和Optimal法的51.89%。YLLMAZ等[11]使用DFA检查粪便标本中的蓝氏贾第鞭毛虫,并与直接显微镜观察法作比较,直接显微镜观察法的敏感性仅为DFA的44.4%。

2.3 免疫磁珠酶联免疫分析法

免疫磁珠酶联免疫分析法的原理是抗原或抗体与包被人造超顺磁性磁核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达到筛选检测的目的,常作为大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的检测方法,其耗时短、稳定性强、特异性高,但需要较完善的实验室环境,不适合即时检验和快速临床筛查。

2.4 免疫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借助固定化的生物识别分子和能量转换器,将生化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可达到直接检测的目的[12]。相较于传统免疫检测方法,其准确度和灵敏度更高,且操作简单,便于推广。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的应用,石墨烯/纳米金复合材料的免疫传感器使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和寄生虫实验室诊断[13]。张玉娟等[14]克隆了表达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截短型片段——tSAG1,构建了tSAG1纳米金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人血清弓形虫抗体,其敏感性为80.9%、特异性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0.2%,阴性预测值为80.6%,诊断效率为85.2%。付益修等[15]将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纳米抗体固定于镀金的石墨烯薄膜上,制备阻抗型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最低检测限可达0.01 ng/mL,对于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阳性检出率为66.7%,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56.7%的检出率。免疫传感器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相较于传统免疫学检测有一定优势,但对检测结果的观察仍需要较昂贵的仪器来辅助,目前仅适用于实验室检查。

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经典的检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然后将液相中的多余游离成分洗除。常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包括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前者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后者用于测定特异抗体。目前,寄生虫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试剂盒多采用高纯度新式抗原或抗体,操作方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临床常用于囊虫病、包虫病、肺吸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等寄生虫病的快速检测[16-18]。

3 分子生物学检查

目前,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学领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PCR可以将微量的目标DNA片段经变性-退火-延伸的多次循环,在体外扩增100万倍以上。PCR技术的优点是能直接检测寄生虫病原体的DNA或RNA片段,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但是由于其反应原理的关系,实验需要较为精密、昂贵的仪器,且需要较长的高温循环反应时间。在其后诞生的等温扩增技术可在恒定温度下,通过一些特殊的蛋白(酶)使DNA双链解旋,并促使特异性DNA片段扩增,以达到核酸体外扩增的效果。相较于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对仪器的依赖,同时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1 PCR技术

近几十年来,在PCR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技术有很多[19],包括以巢式PCR引物来增强反应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巢式PCR;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的变化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能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在1个反应体系中使用多套引物,针对多个DNA模板或同一模板不同区域进行扩增的多重PCR[20];在扩增结束后对每个反应单元的荧光信号进行采集,通过计算得到样品原始浓度或含量的数字PCR[21]技术。从最初作为寄生虫病原体的检测方法[22],到进一步研究寄生虫各种分子标志物的工具,目前又开发出更简便易行的核酸检测方法,可同时寻找到治疗和检测的新靶点,PCR技术一直是近几十年来寄生虫学发展的基础。王莹等[23]采集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浆后提取游离DAN(cell free DNA,cfDNA),并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人参考基因组和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进行综合比对,来筛选诊断标志物候选序列,他们分别以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人血浆cfDNA为模板,采用qPCR分析诊断标志物候选序列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初步发现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浆中存在的虫源性cfDNA可作为潜在的诊断标志物。WU等[24]发现了利什曼原虫的动基体DNA微环,经qPCR分析,不仅可以用于皮肤和内脏利什曼病的诊断,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可以用于评估利什曼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具有快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应用价值。SEILIE等[25]比较了疟原虫18SrRNA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qPCR检测与传统血涂片法检测疟原虫的效果,发现PCR阳性检出时间普遍早于血涂片法。疟原虫18SrRNA是一种敏感且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合理地代替血液涂片,用于实验室检测。

3.2 等温扩增技术

目前较常用的等温扩增技术包括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依赖核苷酸序列的扩增(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26]和连接酶链反应(1igase chain reaction,LCR)。LAMP是日本学者Notomi等发明的一种新型的体外扩增DNA的方法,与传统PCR不同,该方法利用链置换反应和环介导进行基因扩增,用4个或6个引物对DNA的6个或8个区域进行目的片段扩增[27]。NASBA已在病毒学、寄生虫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可以扩增DNA和RNA,是在1对含有T7启动子序列的引物引导下,进行连续41℃恒温的酶聚合反应,反应原料为模板DNA或RNA、逆转录酶、噬菌体T7核糖核酸聚合酶、核糖核酸酶H和2条寡核苷酸引物;其中上游引物5'末端含有噬菌体T7的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的启动子序列,下游引物的5'端包含与检测探针互补的序列,这样既能为噬菌体T核糖核酸聚合酶提供识别位点,又能运用探针标记技术进行检测。LCR是指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将与模板链互补的相邻寡核苷酸片段与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1条新链,这条新链可作为模板参与反应,经过反复循环,使模板呈指数增长;将引物事先作抗原标记,扩增后产物就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分析。

等温扩增技术在恒温下进行,可以使用简单的加热模块或者水浴,不需要热循环仪等昂贵仪器,比传统PCR操作更简便,且成本较低,还保留了PCR技术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结果准确等优点。等温扩增技术克服了传统PCR不能在实验室外操作的不足,在寄生虫病快速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28]。ORDÓÑEZ等[29]利用LAMP技术检测血液中克氏锥虫的高同源卫星重复序列(231 bp),证实了其不俗的检测效能,和更方便、快捷、准确的优势,特别在资源有限的地区,可以作为快速诊断锥虫病的即时检测方法;GRAB等[30]利用LAMP技术检测布鲁氏锥虫病患者脑脊液中的锥虫pan-T多拷贝基因,发现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的锥虫DNA,能监测锥虫病的严重程度,适合临床一线作为锥虫病病情监测的即时检测方法。CHAOUCH等[31]采用LAMP方法检测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利什曼原虫的半胱氨酸蛋白酶B基因的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100%,可区分虫种。MORRIS等[32]详细比较了LAMP技术与其他疟原虫检测方法的差异,发现LAMP技术相较于传统光学显微镜检测、免疫学检测和传统PCR等方法,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且检测限普遍低于其他方法,不仅适合疟疾流行区的临床诊断,亦适合在疟疾非流行区进行疾病的筛查。

4 总结和展望

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过去广泛流行的寄生虫病已经消除或接近消除。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食源性寄生虫病、输入性寄生虫病、机会性寄生虫病等新型寄生虫病成为目前寄生虫病的主要发病因素[33]。因此,寄生虫的实验室检测对于寄生虫病的防治尤为重要。近年来,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不断突破,也为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目前,我国获得寄生虫病预防控制体系认证、认可的实验室数量仍相对较少[34],室均检测项目数尚不足以覆盖常见寄生虫,有可用标准但未使用的检测项目仍较多。在新的寄生虫病流行环境下,有必要加强认证、认可实验室的建立和能力提升,同时还应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学习和开展寄生虫病检测新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国寄生虫病实验室检测能力。

猜你喜欢
寄生虫病寄生虫特异性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老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血清铁蛋白、IL-6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白话寄生虫
肉牛常见三种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探析
婴幼儿湿疹800例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