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华
(仪陇县三蛟镇农业服务中心,四川 仪陇 637615)
油菜霜霉病又被称为霜蔸或者龙头病,该病可发生于油菜苗期至成熟期各个时期。霜霉病可为害油菜茎秆、叶片、多以及角果等。待感病后,油菜叶片可见褪绿色、形状不规则的病斑,若环境较为潮湿,在病斑背面可见大量的白色霜状物,病情严重时,小病斑逐渐合并为大病斑,引发叶片的局部枯死,甚至导致整叶枯死。若油菜茎秆以及分枝发病,可见其病斑类似于水渍,形状不定,颜色为黑褐色,同时可见白色的霜霉。若霜霉病危害油菜花朵,可见患病花弯曲肿大,花瓣颜色发绿,厚度增加,无法正常结实,花瓣表面出现白色霜霉。若为害角果,可见病变角果较为细小,同时发生弯曲,其种子颜色逐渐变浅,籽粒较小。
在油菜种植中,霜霉病发生的概率通常为10%~30%,若病害较为严重,其发生概率可超过50%,一旦发生,油菜产量以及品质均会受到严重影响。作为一种真菌性病害,油菜霜霉病病菌主要通过其卵孢子在病残体或者土壤内越夏以及越冬,亦可通过菌丝体的形式在种子内部越夏,主要通过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通常在第二年的2~3月可能大量发生,该病可在风雨传播作用下实现多次再侵染。若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在种植过程中存在重茬问题、播种密度过大、氮肥施入量过高等,该病发生概率将显著提升。
1.3.1 农业防治
在油菜种植中,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病性较强的油菜品种;需将油菜与水稻等各种禾本科作物轮作,以降低土壤内菌源数量;严格控制种植密度,不断优化栽培措施以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避免施入过多氮肥,可适当增加钾肥以及磷肥的施入量,使油菜植株抗病性能得以提升;强化田间沟渠建设,待雨后需及时落实各项排水措施,以避免田间湿度过高;若在田块内发生病叶的病残体,需及时将其清理至田块外,采取焚烧或者深埋等方式集中处理,以减少田间病菌的传播[1]。
1.3.2 化学防治
在播种前,采用20%的甲霜灵对种子拌种处理,以防种子携带有病菌;若田块内已发生霜霉病,可在发病初期通过喷施40%百菌清悬乳剂600倍液进行防治。
油菜菌核病又被成为油菜茎腐病,是油菜种植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病害。该病可为害油菜幼苗、茎秆、叶片、花瓣、角果以及种子等,若盛花期发病,其为害最为严重。若为害叶片,可在叶片表面出现存在同心轮纹的暗青色病斑,病斑周边可见淡黄色晕斑,若较为干燥可见病变叶片出现穿孔以及破裂问题,若较为潮湿可见病斑逐渐扩展同时发生腐烂问题。若为害茎秆,在发病初期可见其病斑为浅褐色,形状类似于水渍,若田间湿度较大,病斑表面出现白色絮状菌丝,同时茎秆较易发生折断以及萎蔫枯死问题,到了发病后期可见茎秆内菌丝逐渐形成类似于鼠粪的黑色菌核,此时油菜极容易出现分枝死亡,甚至引发整株死亡。另外,油菜花瓣也较易受害,若花瓣染病,可见其出现类似于水渍的黄褐色病斑。若角果受害,其颜色转变为灰白色,种子失去光泽同时体积较小,在种子内部可产生大量的黑色小菌核。
在油菜种植中,其菌核病株出现的概率约为10%~30%,若病害较为严重,可超过80%。菌核病一旦发生,其角果数量以及各角果籽粒数量明显减少,种子的千粒重显著降低,油菜产量以及品质均易受到较大的影响。菌核病病菌可在病残体、土壤以及种子内越冬以及越夏。到了第二年的3~4月,在气流的传播作用下,菌核病病菌可侵染油菜的茎秆、叶片以及花瓣等。该病高发于花期降水较多、温度较高同时湿度较大的田块内;若当地为重茬地,或者在种植过程中过迟施入过多氮肥,也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菌核病。
2.3.1 农业防治
在油菜栽植过程中,尽可能选择具备较强抗病性的杂交油菜品种;可将油菜与水稻等复种轮作,从而将土壤内病原菌消灭;若田块内存在病残体,避免及时对其集中处理,以减少军援数量;定期观察,一旦发现病株以及病叶必须及时摘除,以避免再侵染;采取适宜的种植密度,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构建田间沟渠,保证各个沟渠畅通,做到雨止田干。
2.3.2 化学防治
在农业防治基础之上还需做好化学防治工作。分别在油菜盛花初期以及盛花期做好相关防治工作。在具体防治中,一般为油菜喷施50%多菌灵500~1000倍液,7 d后再次喷施一次。
油菜小菜蛾又被称为吊丝虫或者网虫,是油菜种植中的一种主要害虫。小菜虫低龄幼虫仅可对油菜叶片叶肉取食,将叶片表皮残留下来,导致叶片出现“开天窗”症状;3~4龄幼虫会啃食叶片导致其出现孔洞以及缺刻,若虫害较为严重,可啃食全叶导致其形成网络,仅仅叶脉可留下。油菜小菜蛾可引发油菜幼苗的死亡,导致种植田块内出现成片枯死问题,引发油菜的严重减产,甚至导致其绝收。
油菜小菜蛾成虫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害虫,具备明显的趋光性。其雌虫羽化后即发生交尾,可多次交尾,在交尾当晚其雌虫即可产卵,平均每条雌虫大约可产200粒卵。在潮湿多雨季节,油菜小菜蛾发育受阻,因此该虫害高发于高温干燥气候内,尤其高发于大面积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或者连续种植油菜的地块。
3.3.1 农业防治
在油菜种植中,需对其作物合理布局,禁止对油菜连作,这样可有效破坏小菜蛾的越冬产卵场所,使其虫源数量有所减少。待收获油菜后,需将其残枝落叶及时清除,同时及时做好翻耕工作,这样可将大量虫源彻底消灭。
3.3.2 物理防治
因小菜蛾成虫具备明显的趋光性,可通过杀虫灯或黑光灯的设置对小菜蛾成虫大量诱杀,以减少其虫源。
3.3.3 生物防治
可在水盆上用铁丝固定诱芯,将诱芯设置于高于水面1~2 cm的位置,需注意每月更换一次诱芯,这样可实现小菜蛾的大量诱杀。也可利用Bt菌剂等各种细菌杀虫剂以杀灭小菜蛾幼虫。
3.3.4 化学防治
若田间小菜蛾的孵化率超过了20%,此时即可对其防治,超过50%时需进行第2次防治。通常采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防治。
蚜虫是油菜种植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害虫。蚜虫主要在油菜叶片背面、茎秆、枝条、花轴以及菜心上聚集,通过吸取汁液为害。受害叶片表面可见大量褪色斑点,若虫害较为严重,此时叶片发生卷曲萎缩,幼苗生长速度受到较大影响,若为害花轴以及嫩茎,常导致其畸形;若为害角果,其正常发育将受到较大影响,部分植株甚至出现枯死问题[2]。
在一年的时间内,油菜蚜虫可发生10~40代,同时因其世代处于相互重叠状态,很难对其彻底区分。在连续阴雨天气或者夏季高温时期,油菜繁殖受到阻碍,此时蚜虫发生较轻;但是在干旱同时温度较为适宜的季节,常大量发生蚜虫。
4.3.1 农业防治
在实际种植中,应选择对蚜虫具备抗性的油菜品种。
4.3.2 生物防治
食虫蚜、瓢虫等多种昆虫均可抑制蚜虫,此时可通过人工饲养或保护上述天敌的方式以控制蚜虫。
4.3.3 物理防治
蚜虫具备明显的趋黄特性,因此可在秋播时节,将大量黄板设置于油菜田周边以诱杀害虫,亦可将银灰色塑料膜悬挂于田间以达到趋避蚜虫的目的。
4.3.4 化学防治
一般采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或者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