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德育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为例

2021-12-07 04:47洪德容陈建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诺贝尔奖化学学科

洪德容 陈建明

(龙海第一中学,福建 龙海 363100)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深化课程改革,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进行“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促进育人目标的全面达成。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转型升级,从“学科教学”到“课程育人”,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根据不同课程和不同年级的特点,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中。[1]这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健全的人格、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有帮助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实施化学学科德育的意义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学应当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教学活动中的读、写、算的学习并不只是技能的获得,而是以此参与精神生活。……以正确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整个人的精神教育。”[2]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揭示了学科教学与学科德育的内在联系,赋予了学科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位置。

传统的课堂教学所关注的重心是“教什么”(学科知识)和“怎么教”(学科教学)两个关键问题。实施学科德育首先要认真思考和把握学科德育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的关系。此外,应遵循课堂教学的特质。因此,将化学课堂教学与学科德育有机融合,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化学教师的职责。

(一)让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发挥作用

化学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比如我国陶瓷、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挽救无数疟疾患者、有关环境污染的素材、有机新型材料的应用、金属的冶炼技术,等等。教学中应该让这些德育素材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好这些德育资源,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让德育成为化学课堂的主旋律

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出发,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品行的培养,比如在Na2CO3的性质学习中,讲解闽籍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制碱技术的垄断,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不仅如此,侯德榜还把方法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通过这个德育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大公无私的责任意识。

(三)让德育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课堂中融入德育元素,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途径。比如,在钠与水的反应教学中,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归纳为“浮、熔、游、响、红”,与“芙蓉又想红”谐音,网红女芙蓉姐姐的事例,学生普遍都喜闻乐见,可调动学习热情,并记忆深刻,同时教师再加以正面引导,批判那些曝光个人隐私等来博取点击率的错误行为,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科德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来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课例

(一)巧设德育情境引入,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个精彩的新课引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时结合课题内容查找一些化学史实或利用多媒体图像、视频等作为课题的引入,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本节课通过播放短视频《从微观角度来看水分子的结构和运动》引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教师讲述我国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并插播我国科学家利用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的图片。看到图片,学生们发出了惊叹之声,民族自豪感倍增,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

(二)“瞧”准德育渗透时机,集中学习注意力

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会逐渐分散,在本课教学中,讲述完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个别学生注意力已不够集中,这时引入开拓视野“夸克的发现”,几位科学家因证明了夸克的存在,而获得到了诺贝尔奖。时值2019 年度诺贝尔奖正陆续揭晓,于是问学生们到目前为止中国有几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问题一出来,学生回答得很踊跃,课堂气氛一下又活跃了起来。此时讲述中国至今只有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日本在2001 年扬言要在50 年内拿到30 个诺贝尔奖,今年又有一个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 年间有19 个科学家获奖,如果加上2000 年之前获奖的则有27 人。中日两国在诺贝尔奖获奖方面表现悬殊值得深思,借此鼓励学生:只要怀有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不畏艰难的科研态度,也许中国的下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你。

(三)巧借德育教育素材,营造学习轻松氛围

经过上面中、日两国诺贝尔奖的思考,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学生的表情却凝重了。讲到同位素的概念时,联系了同素异形体,举了石墨和金刚石这对同素异形体。此时借助一个关于石墨和金刚石,并与诺贝尔奖颁奖有关的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讲的是化学家门捷列夫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故事,而获得当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他因一颗“人造钻石”打败了门捷列夫。事实上,莫瓦桑并没有真正把石墨制成金刚石,但石墨和金刚石的相互转化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大家认真学习,将来从事这一方面的科研工作,也许真的能“点石成金”。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同时让学生们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培养了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巧用时事新闻素材,书本与生活相结合

课程结尾归纳同位素在国防工业上的应用,补充介绍在国庆70 周年阅兵典礼上亮相的东风41 洲际弹道导弹,其射程可以覆盖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可根据需要携带不同数量的核弹头,并可实现空中多次变轨等特点,如此先进的武器介绍让每个学生都强烈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激发了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这节课中因几个环节中融入了德育教育,让整堂课变得丰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精神上受到洗礼。课虽上完了,却余味无穷。

三、在化学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的教学建议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化学学科德育的作用?

(一)教师要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不是只注重本学科的成绩。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常用的途径,认识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一个“传道者”,让教学与教育相结合,从而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4]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善于捕捉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包括化学史实、传统文化、化学家探索科学的求知精神、环境保护意识、时政要闻等,将这些德育教育素材精心加工成可实施的教学情境,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

(三)教师要把握好学科德育渗透的时机

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科德育渗透的时机,课堂上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因时制宜,在恰当的环节中加入德育教育。做到自然又恰到好处,如此方能保证收获良好的效果,真正践行立德树人教育观。

总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化学知识的传播者,也要做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要思考将德育纳入教学目标中,落实到化学教学的细节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诺贝尔奖化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诺贝尔奖知多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