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儒
(藤县藤州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藤县 543300)
藤州镇福善村就当地10个粳稻新品种进行了适应性比较试验,采用秸秆全量还田机插栽培技术,组织开展大区种植展示试验,专门对当地1~10号的10个粳稻水稻新品种进行了丰产性与适应性试验分析,如若成功,可进一步扩大当地水稻种植规模范围。
试验地点选在藤县藤州镇福善村,试验区域周边地势平坦、交通条件良好,为700亩以上连片稻作区,土壤肥力适中,气候温暖湿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中,试验田均采用标准化的水稻种植模式,且田地前作依然为水稻。
福善村所种植的水稻农作物属于粳稻新品种,同时在种植水稻过程中采用稻麦两熟种植方法,如此可保证稻麦生产优势全部体现在种植区域中。根据某地区常年以来的水稻种植情况,其年均水稻种植量为66777 hm2,单产水平在8000 kg左右[1]。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水稻产量水平,当地专门参考自身区域特征,引进了高效育成水稻新品种——粳稻,完全参考大田生产管理要求组织建设大区,提出新种植技术要求,促使合理化筛选地方生态气候条件下的粳稻生产水平提高,保证做到高产、优质、多抗水稻品种改良,为随后福善村大面积生产应用新品种水稻提供有价值参考依据[2]。
福善村的实验参加水稻品种为权威新粳稻品种,为了方便开展适应性比较试验,所选择参与实验的粳稻品种为10种:通粳 788、通禾 855、通育 255、通育 245、通禾 99、通禾 837、吉宏 6、吉粳 301、通科59、通科 29。
在福善村,针对粳稻新品种的水稻适应性比较试验,选择沙壤土土质,其中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当地前茬所采用的是玉米秸秆,并实施全量还田。在参试的所有品种中,有2种水稻为人工栽培,其他8种则采用机械插秧技术,且每个品种种植2500 m2左右,所有品种不设重复,全部按照高产栽培要求实施统一田间管理。同时,所有参试品种统一于3月中旬落谷,并采用塑盘育秧,在4月上旬移栽大田,保证机插秧的间距在12.5 cm×32.5 cm,人工栽插为29.3 cm×12.5 cm。在肥料运筹方面,需施入基肥、尿素、分蘖肥、穗肥、复合肥等等。而在水浆管理方面,则采用到了秧苗栽插大田技术,确保秧苗扎根建立浅水层,并保证在分蘖期合理除草施肥,做好干湿交替,保证10个粳稻品种活熟到老。
农艺性状调查内容为针对水稻生长不同阶段分析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了解其在全生育期的水稻气象灾害问题。6月~7月出现雨季天气,主要会对品种抽穗造成一定影响,如此可实现对养稻时间的有效延长,保证结实率、粒重有效提高[4]。
在粳稻新品种参试过程中,需要对其产量表现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粳稻总粒数,这其中不同品种的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些粳稻新品种成穗数已经达到400.5万/hm2。同时每穗总粒数中10号最高,达到245.2粒,其中平均千粒重平均为30.2 g,另外,产量最低的为7号,7号为杂交粳稻,产量为210.28万/hm2,成穗数为280.1万/hm2。通过适应性对比试验结果发现,10种粳稻新品种的减产比例为1.17%。
粳稻的参试品种的品种生育期表现结果如下[5]。
如表1,要对照10个粳稻品种分析水稻种植情况,了解每一种水稻的成熟天数,其中通科29成熟最早,全生育周期为159天,比对照早熟1天。另外吉粳301稻发育最迟,全生育期达到170天。
粳稻参试品种的植株性状与抗病性表现结果方面需要考虑诸多元素,其中就包括了株高。吉粳301株高最高,可达到116.2 cm;通禾99株高最矮,仅为88.2 cm,其余8个品种株高均为90~100 cm。
在抗倒性方面,粳稻参试品种中通育245、通禾99两个品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伏性状,其他品种没有出现大面积倒伏情况,这其中通育245倒伏面积最大,达到40%左右,其他大部分粳稻品种的倒伏面积均在10%~15%左右。
在抗病性方面,最为常见的是纹枯病,纹枯病在10种粳稻中都有普遍发生。相比较而言,发生病害较重的是通育255与通粳788,病穴率高达92%以上;发病率最低的为通禾837,病穴率为3%。可以看出二者在病穴率表现上差距较大,另外其他粳稻品种偶有纹枯病害发生[6]。
最后在抗低温冷害方面,其中通科59因为低温天气而出现了明显的空粒翘穗现象,同时,由于受到低温阴雨影响,部分植株还出现了抽穗包颈问题,而其他品种粳稻品种也存在轻度的包颈问题[7]。
综上所述,福善村在选择10种粳稻新品种过程中,专门审定适宜范围进行种植栽培,其中选用适期早播技术建立了适宜种植区域,确保粳稻适期早播技术应用到位,为粳稻适应性优化提升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该地粳稻在种植过程中,能够有效缓解当地水稻种植劳动力不足的这一现实矛盾问题。在追求实现良种良法配套过程中,合理调整熟期过迟这一问题,以此减小对后茬玉米和马铃薯的生长影响,保证当地水稻大面积良性种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