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1-12-07 00:53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教育工作者本质

罗 昆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7)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旨在培养和塑造“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体,由“人”出发,归于“人”。对人和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在把牢“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基础之上,不断汲取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精髓,并将其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哲学分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的本质概括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一)“现实的人”

人是现实的人,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实实在在的个人。人是社会存在物,一方面,人必须与他人交往;另一方面,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将会受到社会主流观念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影响,并潜移默化地将其纳入到实践中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不同的阶级社会中,人的政治思想、文化信仰等各不相同,决定着人的社会关系也不相同。人的本质是未完成性与可塑造性的统一,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实践的不断发展使人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们总是不断地在现实中进行实践。

(二)“发展的人”

人的需要是一切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在依据,如果丧失了需要,那么也就丧失了实践的动力。为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人们首先从事生存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3]为了满足个体的需要,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形成了多样化的联系,即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在人的需要中形成和发展的,当个体的需要发生变化时,人的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个体的需要不同,所以个体本质不尽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个体的本质的生成过程,就是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的过程,就是人的发展过程。

(三)“能动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是“类存在物”,可以根据自身的意志“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生产实践,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进行着创造性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实践,克服外在的限制,创造条件改造自然,确立了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动物的本能活动不需经过学习、练习、适应、模拟和经验积累,在活动中表现出单一、固定的行为特征。而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是像动物一般的本能活动,人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并通过实践改变世界,体现着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人的本质”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思想。理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关系,找到二者间的共同点,是运用“人的本质”理论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

(一)现实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第一,科学把握教育对象的社会关系是了解教育对象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和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为目标,为了充分实现这一目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对学生的社会关系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社会关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高校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集中在学校,依赖于与同学、朋友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因此,对高校学生社会关系的考察,要以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为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交往关系,学生依赖于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意识层面的引导,这种引导是有计划性的引导,通过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社会本质的形成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在学生的培养和塑造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范和准则。理解和遵守社会法则是学生准确定位自身社会角色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功德、严私德,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渠道传播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增强奉献意识。

(二)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

第一,学生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人的需要是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关注高校学生的需要,“为教育者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优化教育内容、制订更加科学的教育策略提供了更为真实可靠的依据。”[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当下生活的主旋律,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空虚、厌世、佛系等不健康心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从根本上消除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需要的调节作用。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自身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整齐划一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合理的需要,对于错误的需要,教育工作者要采取“疏”和“导”的原则。在全面了解学生需要之后,对其不合理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找到不合理需要产生的根源,消除这一根源,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追求合理的更高级的需要。同时,面对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教育工作者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尽力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要。

(三)能动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回答了“人是现实中的人、是处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中的人”的问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和教育者都是人,是人的教育。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这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理念十分契合。因此,关注高校学生的自身需求和个性特征,有助于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教育工作者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朝着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全人格。

第二,培养人的个性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是个性化存在。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摒弃“一刀切”的错误教学理念。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审视其独立人格、创新意识和发展优势。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他们形成创新性和能动性的思维方式。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能力,不断发扬个性优势,培育和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为目标,其实质是一项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作为人的学生来展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随着时代不断进步,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更为深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失去学生的主体性,就会造成千人一面、毫无生机活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高中、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高校大学生思想成熟、自主意识强烈,教师不能以应试方式强行灌输,将学生看作是被动消极的教育对象,而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引导高校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5]当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性,教师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的主导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这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根本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活动,是高校学生不断获取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的思想沃土,其最终目标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高校学生面对着学校、社会等各种参差不齐的社会关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种不良诱惑和虚假利益下,克服思想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社会关系的全面拓展。“人的自主发展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善于准确把握和定位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将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未来联系在一起,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中。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尊重个性化需求为基础

学生的性格、气质是不同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不同的学生,应构建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个性化发展是高校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展开的前提。对于哪些学生有特殊需求、哪些学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探索和构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一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予以辅助。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不得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不到,就无法满足学生对精神层面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教师在选取适当教育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教育方法的创新,这也正是有效满足学生需求的重要法宝。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个性特点,教师要选择最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双向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教师,还需要一定的自主培养。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语言和内容的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亲和力,需要“接地气”,不能“高高在上”。随着新媒体、全媒体、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衍生出的微博、微信、ins等应用,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用以学习、沟通和娱乐的主要渠道。“新媒体技术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亲和力”[8],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不仅仅来自于书本教材,现代传播媒介也是主要渠道之一,甚至可以说多媒体、互联网等渠道是学生更为喜闻乐见的信息获取渠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此为契机,把教材上的学术语言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转化为社会化、大众化的语言,把教材上的“高高在上”内容转化为听得懂、讲得通、“亲近生活”的道理。高校教师要注重选取贴近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作为讲解对象,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生活化语言为载体阐发价值理念,不能照本宣科、死读教材。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用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是由教学实际、教学规律和学生状况决定的。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基本原则。当然,对教法学法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总结,将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断赋予新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教育工作者本质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设计的本质
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
——浅析如何成为一名党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