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尕
(作者系新华社摄影部体育照片采编室主任)
在东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大厅,并排放着6块液晶电视屏。奥运期间,屏幕滚动展示赛场最新图片,不时有驻足观看者,掏出手机翻拍中意的照片。
6块液晶屏的后台服务器,链接着6家机构: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新华社、共同社、盖帝图片社。前4家通讯社的摄影团队,有一个共同的身份:IOPP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
里约奥运会,IOPP只有美联、法新、路透3家通讯社。东京奥运会,IOPP迎来了新成员——新华社。从3到4,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的一席之增,除了数字加1,还有哪些深远意义?
对于IOPP,经历过北京奥运会的新华社记者并不陌生。那届奥运会,新华社作为东道主通讯社,承担NOPP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职责,新华社记者在各竞赛场馆的内场摄影位置,曾与IOPP摄影师并肩作战。
NOPP与IOPP只有一字之差,背后的权责差别却不小:NOPP一般由奥运会东道主国媒体机构担任,职责是拍摄并发布东道主国运动员比赛和颁奖图片。相对于NOPP的“轮值”,IOPP则是“常任”。国际奥委会任命其认可的国际通讯社组建IOPP,每届奥运会IOPP成员需按协议约定,履行“正确拍摄并传播官方赛程上的所有项目,包括所有的决赛和半决赛、开幕式和闭幕式、参加开幕式入场的队伍、颁花仪式和奖牌授予仪式”等职责,除了向国际奥委会供图,IOPP还承担着成员机构间共享特定图片的义务。要从NOPP跻身到IOPP序列,意味着需要参与更全面的拍摄工作,并承担更大的国际传播职能。
北京奥运会上,新华社作为东道主通讯社,在出色履行NOPP职责的同时,实现所有赛事全覆盖拍摄发稿,体现了一家世界性通讯社在奥林匹克国际传播中的担当。之后的2010年新加坡青奥会和2012年因斯布鲁克冬季青奥运,国际奥委会把赛事官方摄影工作交给了新华社。在伦敦和里约奥运会上,新华社均以国际通讯社的高标准作全方位报道,新华社记者的镜头除了聚焦中国运动员,也覆盖到所有奥运代表队和所有的奖牌赛。
新华社记者在历届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赢得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认可。2019年1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率团访问新华社,宣布新华社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当年4月12日,时任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席、媒体运行部总监安东尼·埃德加向新华社递交国际奥委会国际通讯社证书,并正式邀请新华社加入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那天,报道过雅典、北京、伦敦三届奥运会的新华社摄影记者杨磊在朋友圈里写道,“看到这里,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6块液晶屏,只是一个窗口。东京奥运会期间,新华社每天向国际奥委会提供带英文说明的图片1700余张,远超IOPP协议约定的每天500张数量,这些照片通过国际奥委会官网和赛事INFO系统等平台,向全世界展示。
加入IOPP,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获得更大权益。根据奥林匹克媒体指南,IOPP摄影师在奥运赛场享有优先选择和进入特殊摄影位置的权利。所谓“特殊摄影位置”,在奥运会摄影师手册里,有一个专有名词——POOL。
POOL这个词,在一些新华社记者心中是一种情结一段记忆。北京奥运会上,不少新华社记者作为NOPP摄影师,第一次穿上了POOL摄影背心,获得在特殊摄影位置拍摄的权限,享有和IOPP同处奥运摄影第一梯队工作的便利。北京奥运会的深色POOL摄影背心,至今仍被一些记者珍藏家中。
□ 图为8月5日夕阳下的东京奥运会圣火台。(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 图为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无人机表演。(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东京奥运会摄影师手册》规定,IOPP成员机构、官方摄影盖蒂图片社、NOPP共同社以及国际体育联合会,在各比赛场馆可获得POOL摄影位置保障。新华社加入IOPP,意味着固定POOL摄影席位从往届奥运会的6个增加到了东京奥运的7个。
在奥运赛场,好的摄影位置永远是稀缺资源,尤其是POOL点位,囿于一块狭小区域,可谓寸土寸金。摄影记者们在相近的点位,使用相同的相机,拍摄同一场比赛,最后展现的照片却千差万别。这种差异,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影响着摄影记者对比赛的阅读、对画面的取舍,也最终决定了各自镜头里所呈现的奥林匹克。
POOL摄影席位从6增加到7,绝不是简单地加了个座。新华社的加入,为近距离记录和呈现奥林匹克,增加了一个观察视角。而在此前长达数十年的奥林匹克影像国际传播阵地里,来自中国摄影记者的视野和思考一直是稀缺的。东京奥运会期间,新华社共计向国际奥委会供图超3万张,3万张不只是一笔海量数据,这里面每一个瞬间,每一张面孔,都是态度的传播和观点的输出。
围绕东京奥运这场极为特殊的人类活动,中国记者除了关注赛事本身,还有意识地跳出体育竞技来叙事,呈现奥林匹克与人的关系,这是奥运报道的难点,也是出彩点。新华社的摄影团队里,除了专职体育摄影记者,还有多位国内以及海外分社的驻地记者,团队成员不同的履历背景,让新华社奥运图片的整体风格丰富多元。
例如开幕式报道,为了立体呈现这场特殊的演出,新华社除了派出9位记者进场拍摄,还在开幕式场馆外围精心布置了8个点位。7月23日晚,当无人机组成的“地球”从开幕式场馆上空升起,在东京新宿街巷里蹲守的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杜宇记录下这个奇妙的瞬间:巷子里一对男女正抬头欣赏“地球”升空壮景,另一名男子面朝镜头逆向而行,对身后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人物间的疏离感和环境的戏剧性,将东京奥运与城市和民众的关系,生动而真实地定格,这张照片也是新华社的开幕式独家视角照片。
正如东京奥运会新增滑板、空手道、冲浪、攀岩等项目,让奥林匹克运动焕发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IOPP团队吸纳新华社加入,让奥运影像元素更加丰富立体,这是奥林匹克国际传播格局的一次多元升级。
在东京奥运会滑板赛场的POOL摄影区,一同工作的路透社记者露西·尼科尔森LucyNicholson跟我交流时念念不忘北京奥运,13年前那场开幕式上的烟花盛宴,令这位普利策奖获得者赞不绝口。
每届奥运会,都会给人类留下一笔宝贵的奥林匹克遗产,除了体育场馆、基础设施,更多无形的精神遗产被沉淀和流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新华社第一次派出30人报道团出国采访,老一辈摄影记者在胶片时代记录的黑白影像,便是珍藏在中国照片档案馆里的奥林匹克遗产。
2004年雅典,第一次报道奥运会的杨磊拍到了举重冠军石智勇。17年后的东京,另一位石智勇一举夺冠,在场拍摄的记者还是杨磊。56岁的杨磊在采访手记中回忆,在雅典,时任新华社体育部主任高殿民老师找新闻官“打招呼”,才帮他申请到进入内场拍摄中国队的资格。而在东京,他作为IOPP摄影师,每场比赛都在内场位置拍摄。杨磊说,这是几代新华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他拍摄的两代石智勇照片,被编辑部制作成拼版海报《致敬奥运经典:有一种力量,叫石智勇》。
从洛杉矶到东京,从胶片到数码,几代新华社记者用数十万张照片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画像。他们记录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也定格奥林匹克的“更团结”。
2008年青岛,在北京奥帆赛现场,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志愿者郑焕松每天的工作是英文信息播报。13年后的东京,已是新华社记者的郑焕松拍到了一张热搜图片:美国体操名将拜尔斯赛后祝贺中国选手管晨辰夺冠,网友们留言“喜欢新华社的这张照片”“不分国籍”“这才是奥林匹克精神”。
在顾拜旦提出“更快、更高、更强”100多年后,奥林匹克格言第一次迎来更新,加入“更团结”。第一次以IOPP身份参加奥运会的新华社记者,对于“更团结”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大家的采访手记中,“团结”与“协作”是反复出现的高频词。
摄影报道团队56人中,21人报道过北京奥运会,还有20多人是第一次报道奥运会。采访东京这届极为特殊的奥运会,大家共同面临着许多第一次:
第一次拍摄全程无观众比赛、第一次每天带着核酸采样试管奔赴赛场、第一次数公里外远程操控机器人相机、第一次边做传统线路稿件边写新媒体文案……这些第一次,是东京奥运留给报道团队的宝贵遗产。
□ 图为新华社记者杨磊在雅典和东京两届奥运会上拍摄的两代举重冠军石智勇。
在东京,大家携手创造了更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在17个奥运场馆安装了30多台马道遥控相机或水下遥控相机,摄影记者全员解锁遥控相机操作新技能;第一次实现境外奥运会赛事图片现场编签,田径项目创下日均发稿1100余张纪录;第一次实现海报产品批量加工滚动推送,《东京这一刻》《闪耀东京》等栏目推出500多张海报累计浏览量过亿。
而在IOPP首秀这个“第一次”中,新华社摄影团队通过与IOPP成员间的协调例会常态联络、照片共享框架维护、马道遥控集体施工、内场拍摄协同作业等工作环节,与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以高度的契约精神出色履行IOPP各项职责。
在东京的太多个“第一次”,让大家变得“更快、更高、更强”,也让大家对“更团结”产生共鸣:它是运动员间的惺惺相惜,它是报道团队的并肩作战,它是媒体同行的协作共享……
这种共鸣,正推动大家携手挺进北京冬奥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