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文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在时代的力量推动下日新月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从小就为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打好基础,教师需要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与变化,使《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进而,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对生活与自然进行思考,切实提高科学综合素养,在探索中形成严谨、认真的求知态度。因而,教师需要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的知识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生活现象去设计科学课程,有力地塑造小学生的认知观念。本文从科学教学生活化的角度上展开,以期激发出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活
就目前来看,小学科学的知识内容都较为基础,涵盖了地理、物理、生物、化学等各大学科,重在引导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相应的兴趣,但是有限的篇幅限制了教学的进一步展开。而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教学能够以生活实例为基础,在教学中采用更为高效、简便的课程设计,在拓展学生学习渠道的过程中改变学生对科学学科的看法,促使其了解与掌握科学之美。以下逐点分析了让《科学》走进生活的策略,希望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认知与知识运用能力。
一、从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出发,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科学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毕竟教材中的知识只是少量的,而应该放眼于这个广阔的真实世界,以它为教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加上小学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抱有较高的好奇心,海洋、森林、冰川等都是学生好奇的对象,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少有接触的自然环境出发,介绍其中生存的美丽生灵,用各式各样的纪录片引起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活化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渠道的拓宽下,各类视频、图片、游戏资料成为了学生了解自然的途径,有效地激励了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学习。
如,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拿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与自然做对比,用鱼缸、水族馆来对比海洋,用花坛、灌木丛来对比森林,学生能够立刻意识到自然环境的浩瀚与美丽,通过《人与自然》、《冰冻星球》这样的纪录片,学生对瑰丽多姿的客观世界能够产生向往之情。此外,还可以从生活中几乎无法涉及到的地下河生態、溶洞环境、极地场景来展开教学,介绍一些有趣的地理或者生物现象,通过这些新鲜的内容来触及学生的内心。
二、联系生活现象,发展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
科学教学始终立足于客观世界及其运行规律,生活化教学可以从这一角度展开,从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出发,在进一步的科普中理解现象的实质。此外,联系生活现象进行科学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使其学会靠掌握的知识去探索、解读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习一些浅显易懂的科学概念,将生活与学习体验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小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的影响,意识到科技的魅力所在,从而对科学产生更大的求知欲与探索欲。
如,二年级下册“玩磁铁”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磁现象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磁铁的作用原理。从地球实质上是个大磁铁出发,联系铁屑在磁铁旁边的排布,促使学生初步了解磁场的概念,再延伸到鸽子为什么能够飞回巢穴,因为鸽子的脑中也有一个“小磁铁”,能够依靠磁铁发散出的磁场来确定位置。而生活中的指南针、电磁起重机、悬浮的高铁就是依靠磁原理创造出的产品。在与生活现象的联系中,学生能够意识到科学应用对生活的作用。
三、以实验为中心,使教学走入生活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实验,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进行积极的探索,将科学学习从课堂转移到课外。因而,教师可以构建以实验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动手中找到快乐,还能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验证知识。相对而言,实验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外也有了操作空间,围绕生活中的实验材料来进行设计,让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亲切感与熟悉感,促使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在知识的切入之下,小学科学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小学生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与认识。
如,五年级下册“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都是很好的实验教学对象,前者可以通过杠杆、滑轮、螺丝、齿轮等部件,在实验的组合中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简单的物理力学知识,让学生对“移动重物”、“升上国旗”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者通过支架、桥梁等结构,可以让学生用小木棍搭建不同的形状,让学生意识到了形状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初步融合了数学几何与受力分析方面的知识。这样,科学教学通过实验的方式展开,科学技术的泛用性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进而为后续深入的教学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综上所述,借助生活化的科普与学习过程,对科学教学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导入效果,加快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速率,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强调了各方教育资源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史加祥.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变革与坚守[J].课程.教材.教法.2020.
[2]张璐,石曙东.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