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研究

2021-12-06 21:24陶雪程倩肖霞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协同育人实践教学

陶雪 程倩 肖霞

摘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下, 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既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抓手,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相对于传统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设立较晚, 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培养模式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部分高校存在重课堂而轻实践, 学生理论应用能力欠缺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而言, 就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两条腿”走路, 既要打牢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提升他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为学生創造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充分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学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学生具备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教学;协同育人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建设、教育与教学、弘扬与发展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及国际社会的波谲云诡。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是危机重重的挑战。而如何去应对机遇与挑战,是我们厄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设立,无疑是对此问题的回应。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培养素养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本科专业的发展、回应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需求以及培养能够肩负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哲学的重要特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是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同。但当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一定脱节,长期以来过于重视“政治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缺乏与现实的有效对接与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吸引力,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魅力。因此,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将理论运用与实践,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廓清迷雾,明辨是非,切实避免大学生受到错误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培养出能够肩负复兴大任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作为一门新设学科,相较于传统学科,其课程标准、

课程评价体系等都并不成熟。当前马克思主义本科专业的教学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马克思主义本科专业的“投入产出比”与“实际转化成果”并不高。综合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实践教学体制机制不完善,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失衡。尽管教育部多次强调要重视思政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并不完善,教师和学生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无法组织有效的实践教学,造成了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忽视实践教学的困境。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划分不够清晰,没有规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实践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随意性和随机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其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碎片化、随意化特征明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理论需要运用于实践中方能突显其价值,而实践则需要以系统的理论教学为基础。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教学中,教学设计缺乏整体性的思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结合方式简单、片面。此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的内容选择存在随意性、追求形式的现象,结合内容针对性不强,未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过程松散,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不规范,未能体现课程的核心内容。

最后,考核评价方式陈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考核仍倾向于理论,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得不更多地服务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此外,课程考核中对实践教学也缺乏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方式,很难对实践教学的结果和过程做到科学、公平、公正的考核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育人的现实路径

首先,完善体制机制,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体制机制的完善绝非一朝一夕,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共同发力,相互支持,运用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创新发展。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安排,作为一个整体,根据教材、理论课教学大纲编写相应配套的实践教学大纲,实现过程性整合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其次,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协同育人的管理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协调统一、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学校应从宏观上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程设置,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和大纲,从整体上规划学生的实践课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各项教学制度,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供策略和制度保障。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应加强与校学生处和团委的合作,推进学生日常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融合,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协调推进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实践课教学活动。

最后,成果导向引领,构建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体系。成果导向育人理念有别于传统的唯分数论,主张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均以成果为导向,将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作为教学活动的初衷。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综合评价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成绩的最终评定不能仅凭期末考试成绩,而要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尤其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和“热情度”作为理论课考核的重要部分,同时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习态度等综合能力的考评,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胡玉珍.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20.

[2]陈仁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6):24-29.

[3]李婉露.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困境及路径探索[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01):126-129.

基金资助: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协同育人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研究”(序号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协同育人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