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杰
写作教学的指向性非常丰富,大体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然而不论哪个层面、哪个角度,仅靠单篇文本的“榜样”作用远远不够。为了充分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阅读的立体空间,让他们写有所依,写有所感,写有比较和参照,然后方能有所省悟、有所创新。
一、比较阅读,运用读写方法
学生的写作往往从模仿开始,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阅读后可以布置学生练笔。在布置作文时不必统一,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任一季节、任一景物进行描写,表达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进行修改完善。少了写作上的条条框框,多了一组主题集中的典型文本作为范本,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小,潜能更能得到发挥。
二、训练思维,拓展读写思路
开展群文阅读不是简单的数量求多,也不是单纯的形式求丰,或是泛泛的多读,而主要是思维训练,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时,我将《渡荆门送别》和《黄鹤楼》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提出了“分析《渡荆门送别》与《黄鹤楼》在结构上的相同点,赏析景物描写的特色”的问题。借助这个问题,学生在诵读和比较中,探究出两首诗的首联都是点明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的,颈联都是写景,尾联都点出了诗歌的题旨。我顺着他们的发现,总结归纳了律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学生印象深刻。
三、读写结合,群文写作案例
以我在七年级上过的一节作文课“写出事件的意义和感受”为例。我选择了三篇经典文本,展开群文阅读,读写结合,教会学生几种点明文章中心的结尾方法,并学习围绕中心安排详略,最终将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一)“议题”的确定
确定“点出事件的意义和感受”这一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议题的价值。“情节有波澜,叙事更出彩”这一群文议题针对性强,有较为实际的教学价值——让学生既能体会正确、新颖、深刻的思想魅力,又能较为全面地认识具体而不同的写作方法,还能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
(二)“群文”文本的选择
首先着手搜集大量与本议题有关的典型文本,为了教学的务实性和有效性,须注重文本写作指向的多元性。选择以下三篇文章为素材:《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周岩壁)、《跳河》(赵丽宏)、《一千张糖纸》(铁凝)。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主题是对美好童年的怀念,详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过程,结尾采用“含蓄抒情”的方式点明主旨;《跳河》的主题是信念使人成功,详写了跳河时的心理活动,结尾采用直接议论的方式画龙点睛;《一千张糖纸》的主题是小孩子是不能被欺骗的,用动作描写详写了收集糖纸的不容易,结尾采用“反问深思”的方法升华了文章主题。整体而言,以上三篇文本既有大体宏观的“异”,又有局部微观的“同”,它们可以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丰富的文本群,满足阅读和教学实践的需要。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方法,豐富阅读体验,感受阅读的快乐,更能轻松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在以群文阅读助推写作教学的路上,教师需要重视解读文本,发扬创新精神,更多发现语文教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