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泽祥 刘琪
摘 要 文章主要表达三个方面的观点:一是语文辞书编纂需要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二是《现代汉语词典》虚词释义用语追求体系性;三是充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是语文辞书不断进步的保障。
关键词 副词 语气 释义 语义功能 语用条件
笔者受《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写组的委托,收集新近发表的虚词研究论著,并把新成果吸收进《现代汉语大词典》。最近我们认真研读了董秀芳(2021)《词典释义中虚词的语义功能与语用条件辨析——以语气副词的释义为例》一文,该文对“原来、终于、总算、幸亏、偏偏、反正”等副词的释义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对《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的虚词释义修订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我们读后受益良多,写下几点感想,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多多批评、指导。
一、 语文辞书编纂需要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
《现汉》之所以权威,不仅仅因为它是促进汉语规范的品牌工具书,更因为它是汉语知识的宝库,是吕叔湘、丁声树等语言研究大家主持编写的、以辞书形式呈现出来的语言学著作,是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和语言学研究者查阅、参考的重要文献。就虚词来说,《现汉》既吸收了现代汉语虚词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现代汉语虚词的系统研究。
当然,《现汉》不能只固守已有的成就,虚词释义需要修订完善,这必须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虚词需要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新的理论、方法会带来新的结论;新的虚词(尤其是网络语言里的虚词)也在不断产生。《现汉》要不断吸收学界虚词研究的新成果,编写者自己也应该做一些必要的研究。
正如董秀芳(2021)所言,虚词释义的基本内容是虚词的语义功能,有时还需要说明语用条件。马真(2016)强调语义和用法并重,重视虚词的语义环境,提出了虚词研究“多角度比较”的方法,包括以下十个方面:句类、词类、音节、轻重音、肯定与否定、简单与复杂、位置、跟其他词语的配搭、语义指向、社会心理。
老一辈学者强调虚词研究要以语言事实为依据,尤其不要把格式义误认为是虚词义(如马真2016)。嚴格来说语气只有句子才具备,但有些词确实担负着表示语气的责任,如“不成”“的话”等语气助词。如果从词的角度考虑语气,那不限于虚词,实词某种程度上也能表示语气,如名词“狗吃屎”含嘲笑的语气,“狗屎运”含讥讽的语气,认为义的“觉得”带有较不肯定的语气。因此,既要弄清句子的语气是不是由副词担负的,又要弄清到底表示什么语气。如果去掉副词,句子语气发生或可能发生改变,那么句子的语气功能就是由这个副词担负的。董秀芳(2021)认为“原来”做副词时的语义功能可以分为两类:①关联副词,用来解释原因;②语气副词,表示意外和惊讶的语气,语义与“竟然”接近。是否如此,需要观察语言事实后再做评价。请看下面的例子:
(1) 在此时此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喊出:“是你!”
(2) 秦书田这可看清楚了,暗暗吃了一惊,是他!
(3) 我的晃动使一样东西掉了下来,我伸手一摸,原来是钥匙。
(4) 看见手边有个倒扣着的小银碗,他轻轻一拿,只听“叮叮叮”响,原来是铃铛。
例(1)、例(2)中的小句“是你”“是他”都带有惊讶的意味,都可以在“是”前边加上“原来”而不影响小句的语气,这说明惊讶不一定是使用“原来”带来的。例(3)、例(4)中的小句“原来是钥匙”“原来是铃铛”,没有意外或惊讶的语气(至少不明显),而是有些“恍然大悟”的意味,去掉“原来”不影响小句的语气,这说明使用“原来”带来的不一定是意外或惊讶。
“原来”还有一种用法,这种用法的“原来”不能去掉,董秀芳(2021)认为是用来解释原因的,不表示语气。例如:
(5) 我说夜里怎么这么冷,原来是下雪了。
仔细考察可能会发现例(3)—例(5)中“原来”的共性是都带有“恍然大悟”的意味。《现汉》“原来”副词用法释义是“表示发现真实情况”,我们觉得有些不足,似可改成“表示发现真实情况后疑惑顿解”。如果这样修改,也就没有必要把“原来”的副词用法分成两个义项了。
有时候确实能感觉到某个副词表示了某种语气,但难以准确概括,一概括可能就会出现例外,在辞书里稳妥的处理办法就是让它包含在释义语句中,并通过例句帮助读者去体会。如“恰恰”“恰巧”“恰好”这三个副词属于评价性语气副词(史金生2003),都能表示正好(如此),应该如何概括它们表示的语气?“恰恰”“恰巧”“恰好”三者的侧重点不同:“恰恰”侧重表示肯定、认定,表示肯定的语气;“恰巧”侧重表示意外的巧合,表示意外的语气?“恰好”侧重表示两相符合、正好如此,表示什么语气?似难以概括出来,且三者表意的侧重点只是一种偏向,并非绝对只能这样用。
“终于”表示的语气也难以概括。董秀芳(2021)概括为有时“带有对好不容易得到的结果的激动、珍惜或慨叹的语气”,《现汉》则通过“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的释义语句来包含某种或某些语气,两相比较,后者更稳妥一些。
二、 《现汉》第7版虚词释义用语追求体系性
从研究角度看,虚词的语义功能和语用条件是必须分清的,但从辞书释义角度看,两者不一定要完全分清,关键要看读者是不是容易理解。《现汉》释义语句尽量用大白话,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同类条目释义语句尽量保持平行;“表示……、强调……、突出……”,往往与虚词有关,与交互主观性有关;“……语气”都跟语气有关。那么,《现汉》使用“……语气”释义的情况如何呢?我们就此对《现汉》第7版做了一个简单的考察。《现汉》第7版使用“……语气”释义是成体系的,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a. 由虚词担负表示语气的责任时,该虚词是表示语气的必要条件,常使用“表示……语气”来释义。为节省篇幅,我们只截取跟本文有关的词条和义项(下同),举例如下:
呗 助词。表示勉强同意或勉强让步的语气:去就去~。
便了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决定、允诺或让步的语气:如有差池,由我担待~。
不成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推测或反问的语气,前面常常有“难道、莫非”等词相呼应:难道就这样算了~?|这么晚他还不来,莫非家里出了什么事~?
的话 助词。用在表示假设的分句后面,表示假设语气:你有事~,就不要来了。
好了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安抚对方的语气:没问题,你放心~|有问题尽管提~。
值得注意的是,语气词“吗”是表示疑问语气的充分条件,并不是必要条件,《现汉》第7版释义用的是“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没有使用“语气”二字。
b. 有些副词,既担负表示语气的责任,又是成句不可或缺的成分,《现汉》第7版用“语气+语义功能”的办法来释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何必、何不、何曾、何尝、何等、何妨、何其、何苦”等副词的释义。例如:
何必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既然不会下雨,~带伞!
何不 用反問的语气表示应该或可以:既然有事,~早说?
何苦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你~在这些小事上伤脑筋呢?
c. 有些虚词主要的功能不是表示语气,但包含或大多数情况下包含某种语气,《现汉》第7版常用“有……语气”“含/带……语气”或“语气带……”等来释义。例如:
倒 副词。①表示事情不是那样,有否定、责怪的语气:你说得~容易,可做起来并不容易。②表示催促或追问,有不耐烦的语气:你~说呀!|你~去不去呀!
太 副词。很(用于否定式,含委婉语气):不~好|不~满意。
好不 副词。用在某些双音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深,并带感叹语气:~伤心|~亲热|人来人往,~热闹。
简直 副词。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屋子里热得~待不住了。
d. 如果虚词本身并不担负表示语气的责任,但对语气的轻重有调节作用,《现汉》第7版通常用“加强/缓和……语气”之类的表述形式来释义。例如:
必须 副词。加强命令语气:明天你~来。
啊 助词。①用在感叹句末,表示增强语气:多好的天儿~!|他的行为多么高尚~!②用在疑问句末,使疑问语气舒缓些:他什么时候来~?|你吃不吃~?
倒是 副词。用来缓和语气:如果人手不够,我~愿意帮忙。
有的虚词不同义项在语气表达方面的作用不一样。如“难道”:
难道 副词。①加强反问的语气:河水~会倒流吗?|他们做得到,~我们就做不到吗?②表示揣测的语气:都半夜了还亮着灯,~他还没睡?
“难道”义项①属于d类情况,义项②属于a类情况。
如果某个虚词跟语气有关,但不属于以上四种情况,《现汉》第7版通常用“表示……”“带有……意味”等表述形式来释义,而不会采用“……语气”的形式。例如:
不过 副词。①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乖巧~的孩子。②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当年她参军的时候~十七岁。
吧 助词。用在疑问句末,使原来的提问带有揣测、估计的意味:这座楼是新盖的~?|您就是李师傅~?
《现汉》第7版跟语气有关的释义用语是否科学暂且不论,但至少这套释义用语是成体系的,在这个体系范围内是比较合理的。在《现汉》体系里,“原来、终于、总算、幸亏、偏偏、反正”等副词完全不属于a类情况,故不用“表示……语气”去释义。即使抛开《现汉》体系来看,它们是不是表示语气也值得进一步的思考,与其说它们的语义功能是表示语气,不如说它们的附带功能是表示情绪、态度,因此未必适合用“……语气”去释义。
顺便要说明的是,副词的释义虽然要尽量使用副词性结构,但也不能僵化。如“终于”,《现汉》第7版释义为“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董秀芳(2021)建议修改为“经过较长过程之后(发生某事),多用于希望达成的结果出现的情况”。修改后的结构虽是副词性的,但删去了关键字眼“最后”。“终于”跟时间终点有关,“最后”似不能删去。但保留“最后”就不能说成是副词性结构,如“*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发生某事)”。
三、 充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是语文辞书不断进步的保障
汉语虚词研究的成果很多,针对《现汉》里的虚词释义进行研究的成果也不少。这是语文辞书修订的重要支撑,是语文辞书质量不断进步的学术保障。董秀芳(2021)有不少值得吸收的内容,有的内容虽然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但对我们也有明显的启发作用。下面我们对“幸亏、偏偏、反正”逐一进行讨论。
首先看“幸亏”。《现汉》第7版释为“表示由于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而避免了某种不利的事情”,如“幸亏他带了雨衣,不然全身都得湿透”。董秀芳(2021)把释义改为:“表达庆幸的语气,后接动词短语或小句,引入一种避免了某个不利的事情发生的因素。”
董秀芳(2021)认为“有利条件”不一定都是偶然的,这是正确的观察,但删去“偶然出现”的限定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推敲。我们随机抽取了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里含“幸亏”的100个例句,统计发现“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占79例(如“幸亏他抢步上前,一把抱住,老头才没有倒下去”),“非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占21例(如“幸亏将军功夫深厚,若是一般人,必然伤残”),因此,表示“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是“幸亏”的典型用法,释义时应该突出这一点。仅仅说“有利条件”,可能会失之宽泛。比较下面的说法:
(6) 幸亏被一块巨石拦住了,才没被洪水冲走。
(7) 幸亏他个子高,一伸手就拿到了挂在树枝上的风筝。
(8) 幸亏天天打扫,桌子上没有灰尘。
(9) 幸亏爸爸天天在家,否则没人帮我收快递。
以上这些例子中,例(6)最顺畅,“幸亏”表示“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其他例子中“幸亏”表示的都是“非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但例(7)的可接受度高一些。例(7)中,“他个子高”是“当时不易具备的有利条件”,因为当时其他人不具备这个条件。董秀芳(2021)所举的例子“幸亏他懂英语,要不然我们连问路都不会”,正是属于例(7)这种情况。例(8)的“天天打扫”、例(9)的“爸爸天天在家”,是有利条件,但并不是“当时不易具备的”,因此,可接受度比例(7)要低一些。
“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范围不够宽,“有利条件”范围又过宽,那么,适当增加对“有利条件”的限制,可以使释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现汉》第7版的释义似可有如下两种修改方案,其中方案二使用括注的办法,较为省事。
方案一:幸亏表示由于偶然出现的或当时不易具备的有利条件而避免了某种不利的事情。
方案二:幸亏表示由于具备有利条件(多是偶然出现的)而避免了某种不利的事情。
应该强调的是,“幸亏”有关联作用,《现汉》第7版的释义中用“由于”来体现,也不宜删去。
其次看“偏偏”。《现汉》第7版的释义包括两个义项:
偏偏 ①表示故意跟客观要求或现实情况相反:经过大家讨论,问题都解决了,他~还要钻牛角尖。②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星期天他来找我,~我不在家。
董秀芳(2021)认为“偏偏”是反预期的语气副词,主张两个义项合并,释义为:“表达一种出乎预料的语气,用在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的情况下。”
“偏偏”表达出乎预料的语气,是有不少例外的,如“你们不是盼着我离开么,我偏偏就不走,看你们究竟能把我怎么样”就不是出乎意料,而是“故意为之”。董秀芳(2021)建议合并两个义项,是出于两个义项都包含“反预期”的缘故,实际上义项①不是反预期的,因此不宜合并。
再来看“反正”。《现汉》第7版的释义也是包括两个义项:
反正 ①表示情况虽然不同而结果并无区别:~去不去都是一样|不管你怎么说,~他不答应。②表示坚决肯定的语气:你别着急,~不是什么要紧的大事。
董秀芳(2021)建议修改如下:
反正 ①無论如何,表示强调的语气,用在不管情况如何变化,结果都没有区别的情况下。②无论怎么说,表示无可质疑的语气,用在为说话人的观点提供理由或证据的情况下。
我们认为董秀芳(2021)的看法有两点可吸收之处:一是“反正”有强调作用;二是义项②的语用条件是“用在为说话人的观点提供理由或证据”。我们试着把《现汉》第7版对“反正”的释义修改如下:
反正 ①强调情况虽然不同而结果并无区别:~去不去都是一样|不管你怎么说,~他不答应。②表示坚决肯定的语气(多用于理由):你别着急,~不是什么要紧的大事。
总之,我们认为“原来、终于、总算、幸亏、偏偏、反正”等副词未必都表示语气,如“偏偏”(石定栩等2017);即使是语气内容也可以通过释义语句体现出来,未必都要使用“表示……语气”这一释义模式。当然,虚词研究的任何成果,只要有合理性,我们就一定要吸收进辞书。至于在吸收过程中理解得准不准确,表述得好不好,另当别论。
参考文献
1. 董秀芳.词典释义中虚词的语义功能与语用条件辨析——以语气副词的释义为例,辞书研究,2021(4):17.
2.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修订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3. 石定栩,周蜜,姚瑶.评价副词与背景命题——“偏偏”的语义与句法特性.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6):914926.
4. 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中国语文,2003(1):1731.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储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书编纂研究中心 北京 100732)
(刘琪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北京 100010)
(责任编辑 马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