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拉博夫的叙述学分析维尼诗歌《狼之死》

2021-12-06 00:59余果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1期

余果

内容摘要:纵观维尼一生,其创作的诗歌虽少,但贵在“精”。他的代表作《狼之死》,描绘了公狼为了保护小狼,与猎犬搏斗的宁死不屈的精神。他的诗作形式完美、结构严谨,而且运用象征将个人的痛苦升华,这种客观化的写作为后来的帕尔纳斯派和象征主义开辟了道路。但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通常很难读懂《狼之死》这部著作,因为诗歌主旨表达得较为隐晦,所以本文利用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法对其诗歌《狼之死》进行语篇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诗作。

关键词:维尼诗歌 《狼之死》 叙事分析法

维尼是一位孤独高傲的贵族诗人,他开始发表诗作是在拉马丁之后,拉马丁笔下孤独、悲观、绝望的主题在维尼手里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诗歌不多,仅有《古今诗集》(1826-1837)和遗著《命运集》(1864),但他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诗歌包含着丰富的哲理。他创造的哲理诗歌采用象征化的手法,来表达人生孤独冷漠、惟有沉默伟大的哲学思想,特别讴歌了没落贵族的孤傲坚忍的精神,是献给即将灭亡的贵族阶级的挽歌。如果按照维尼的比喻,诗歌是“思想的珍珠”,是“無与伦比的钻石”,那么《狼之死》作为维尼最负盛名的诗篇,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珍珠钻石中最耀眼的一颗。该诗对于狼临死之际的壮烈的描写以及最后一段深刻又浓烈的抒情震撼人心。

《狼之死》讲述了一只公狼为了保护母狼和两只狼嵬被“我们”猎杀的故事。诗歌描绘了老狼为了保护小狼,与猎犬搏斗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它精疲力竭地倒下,草上血流如注;我们的几管猎枪把狼三面围住——它又抬头看看,终又黯然倒下,舔着嘴边的鲜血,默默地边舔边咂。明知必死无疑,它神情异常峻冷,阖上一双大眼,到死都不哼一声。维尼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不到40岁就隐居不出,“狼”是他精心选择的形象,象征他不随波逐流的高傲和沉默。他的诗作形式完美、结构严谨,而且运用象征将个人的痛苦升华,这种客观化的写作为后来的帕尔纳斯派和象征主义开辟了道路。

一.拉博夫的叙事分析模式

文学大师普遍认为任何叙事都有开头,中间高潮和结尾,也就是说,叙事一般按照一定顺序展开,时间顺序、思想顺序或者是故事顺序。叙事顺序是文学创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可以决定或改变故事的意义。叙事类型同样关键,不同的叙事目的通过不同的叙述类型展开。相应的,不同类型的叙事包含着不同的叙事结构,《叙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的作者瑞斯曼(Riessman, 1993)认为叙事结构至少可以分为三种:拉波夫(Labov)的结构取向(structural ap- proach)、博克(Burke) 的拟剧结构(dramatism)和基(Gee)的诗意结构(poetic structural approach)。下面就着重解释拉波夫以结构取向为基础的叙事分析法。

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法认为,一个结构完整的基于个人体验的口头叙事分为6个部分。笔者将以图表的形式加以说明:

人们通常认为(3)进展或繁杂的行动以及(5)结果或结局在叙述结构中必不可少,因为这两者体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进程。拉波夫所提出的叙事模式不仅用于分析口头叙事,也被用来进行书面文本的分析,下面就以其提出的叙事分析法为基础,对维尼诗歌《狼之死》作简要的语篇分析。

二.《狼之死》的叙事分析

首先笔者将阐述用拉波夫叙事理论分析《狼之死》的可行性。我们一起看一下诗歌选段:“于是当机立断,张开血盆大口咬住最先窜来的那条猎狗的喉头/不顾弹落如雨,颗颗射进皮肉,它只死死咬住,绝不松开猎狗/我们的几把猎刀,像几把巨大的铁钳,交叉地一齐插进它那壮硕的肋间/最后我们的猎狗,喉管被它咬断,早已咽气死掉,倒在狼的脚前”从诗行中我们可以看到:1.从主旨上看,这位没落的贵族诗人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和高傲、痛苦和不屈,同时还喟叹命运的多舛,流露出自己的坚忍。一个痛苦、高贵而沉默的灵魂鲜活地显现在我们脑海中;2.从形式上看,全诗分三段,123行。它是用空白诗句写成的,这意味着它没有规则的押韵方案,而且它的许多行都是用抑扬格五音步写的。诗中缺乏韵律和对韵律的细心注意,使诗歌摆脱了押韵的限制,而是通过词的运动和节奏来产生诗意的效果。这种形式与这首诗的中心含义非常吻合,因为缺乏韵律和通过韵律传达诗意的方式不像押韵诗那样做作和构造,更接近于自然的人类语言。正是由于该诗歌接近人类的自然语言,所以我们可以更容易地从叙事角度来分析它。

1.摘要

显而易见,标题《狼之死》就很清楚地告诉读者该诗的主要内容,即点题。“狼”表明故事的主题,“死”暗示故事的结局。这么一个简短的标题就吸引了读者的阅读欲望:狼为什么会死?

2.指向

指向告诉人们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纵观该诗前三行,维尼以诡异的色彩(火红火红的月亮)、阴沉的意象(穿月的乱云,昏昏冥冥的大地)以及令人惊恐的场景描写(乌黑如漆的丛林)开场,类似于音乐作品中一个带有凶兆的令人悸动不安的引子,预示着血色傍晚一场血腥的围猎即将开始。所以该诗的指向即为最后一个意向——乌黑如漆的从林。

3.进展

整篇诗歌分为三大段。故事情节由猎人的所见所感展开,它缺少明确的时间顺序指示词,但读者可以归纳出故事的进展:第一段里,更多的是以猎人的身份展开描写,情感的表露还相对隐秘,至多是通过环境渲染和典故运用来暗示爱憎;在第二段里,更多的是通过站在狼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猎人已经感到内疚;那么,在第三段里,诗人完全是站在狼的立场上,也就是站在“人类”的对立面上。所以该诗歌对自然生活方式和拒绝人类虚荣心的核心诉求是一种解释性的线索,甚至渗透到诗歌的最小细节中,这使得故事情节流畅紧凑,给读者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4.评议

评议在叙事结构中是不可缺少的,拉波夫说评议可以制造悬念,使故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评议在叙事结构中十分重要。该诗歌也不例外,例如作为围猎者之一,“我”目睹公狼之死,在第二段里不禁陷入沉思,现举下面就是加以说明:①他有丰富的经验,我们从来没见他有过错误的判断;②我相信,要没有两条小狼随身,母狼决不会丢下公狼独自逃遁;③但母狼的责任要救出幼小的狼崽,还要教会它们忍受饥寒和祸灾,永远藏身山林,决不同市镇妥协。

句1猎人评价了公狼在应对危机前如何聪明机智,反侦察能力极强。句2和句3猎人把视角转向母狼设身处地替母狼着想,母狼之所以丢下公狼独自逃遁,有两个理由:一是有责任从猎人的刀枪之下救出小狼;二是有义务继续抚养小狼长大,教会它们适应艰苦的环境,躲避人类以及“奴性的走狗”(猎犬)的伤害。总的来说作者在这里赞扬了公狼和母狼的优良品格,从而引发对人类自身的思考。

5.结果

《狼之死》实际包含了两个结果:公狼父亲勒死了其中一只猎犬,并被刀和枪火杀死,死得尊严而安静;母狼丢下公狼独自逃遁。作者将狼设置为人类的“死敌”并评论母狼的古典美的场景之后,我们见证了公狼勒死猎犬——这是人类的直接胜利。天然胜过人工和人造。公狼死后,演讲者在第二部分进一步阐述了家犬和野狼之间的比较。在第三部分,说话者将他的思考转向人间界,他说:“细想碌碌一世,生前身后多少事,唯有沉默伟大,其余都渺小不值。”这种关于自然沉默至高无上的含蓄主张有助于加强说话者对后来被称为自然“坚忍的骄傲”的崇敬。因此,在诗的结尾,说话者在森林“野蛮人”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种美丽和真实,渴望人类更大的独立性和忍耐力。所以,《狼之死》的结局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包含两个大元素:狼死得坚韧而光荣;我将死得软弱还怯卑。

6.回应

“回应”则是故事的结尾。为了使读者或听众对故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叙事者往往在故事的结尾用一两句话照应主题,使读者对叙述者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并把叙述者和听众从故事中带出来。

《狼之死》第一段最后部分对狼冷峻赴死的杰出描写,与第三段全诗最后部分浓烈的抒情,前后照应,华光四射,令人目眩心惊,从而升华主旨。在第一段里,更多的是以猎人的身份展开描写,情感的表露还相对隐秘,至多是通过环境渲染和典故运用来暗示爱憎;在第二段里,更多的是通过站在狼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猎人已经感到内疚;那么,在第三段里,诗人完全是站在狼的立场上,也就是站在“人类”的对立面上,以羞耻的心情来谴责残酷而渺小的“人类”,以敬仰之情赞赏狼面对死亡的态度可以作为人类“结束多灾多难的一生”的榜样。这种看似阴郁灰色的生命哲学,本质上却具有超越一切的巨大的精神能量;也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能量,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忍受并超越了母亲的死亡,女友的背叛,友人的反目,政治上的失败,胃癌的折磨,一声不吭,冷傲坚韧地走向生命终点,实践自己崇高的生命哲学。

综上所述,使用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法来分析《狼之死》是独辟新径的诗歌欣赏方法,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诗歌,提高读者的分析能力和欣赏水平。但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的结构形式内容千变万化,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法并非能一一适用,读者切不可死硬乱套,而该审時度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高莉莉.从Labov的分析模式看“A horseman in the sky”的叙事结构[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

[2]胡壮麟.语篇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江伙生,译著.法国历代诗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4]郑克鲁.法国诗歌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