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江帆,丁志清,谢财忠,丁勤能,刘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江苏 南京223001)
乳腺炎是乳腺的一种急性感染,好发于年轻群体,尤其是产后哺乳期女性,一般发生于产后3~4周[1]。该病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寒战、乳房疼痛肿胀、化脓破溃、压痛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形成乳瘘,甚至发生脓毒血症,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婴儿的正常喂养[2]。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多采用高频治疗,具有良好的消炎作用,但单一使用效果并不理想,无法彻底消散乳腺肿块,一般可作为辅助治疗。而手法通乳是在经络腧穴学理论指导下按揉乳房及相应穴位的一种中医疗法,安全、高效。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法通乳联合高频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6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年龄22~44岁,平均年龄(32.17±8.30)岁;病程10~61 h,平均病程(29.31±9.81)h;体重指数17.1~26.8 kg/m2,平均(21.15±3.26)kg/m2;单侧乳腺发病20例,双侧乳腺发病18例;初产妇22例,经产妇16例。观察组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30.71±8.12)岁;病程12~58 h,平均病程(31.02±9.92)h;体重指数16.9~27.0 kg/m2,平均体重指数(21.22±3.45)kg/m2;单侧乳腺发病16例,双侧乳腺发病22例;初产妇20例,经产妇18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①符合中医《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气滞热壅证,主症:乳房肿块、乳房胀痛、乳头溢液、皮色微红、乳汁淤积,次症:头痛、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失眠多梦,舌脉:舌苔黄、脉数;②符合西医《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4]中乳腺炎相关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精神疾病;不配合治疗,中途退出;有肝肾功能障碍。
1.4 方法对照组给予高频治疗(超短波治疗),具体方法:采用日本伊藤超短波株式会社生产的型号为SW-180的超短波电疗机,治疗前,嘱咐患者去除金属异物,单侧乳房患病取中号长形电极于病灶及前后对置,间隙为2~3 cm,双侧采用并置法,电极间间隙为1~2 cm,均为微热量,每天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1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手法通乳治疗。患者取坐位,患乳涂少量润滑剂,常规的食用油即可,用手指的指腹评估患者的乳房肿块部位、大小及数量。点按乳中、乳根、期门、天池等穴位各5次,随后一手托起乳房,另一手五指顺着乳络方向,先轻拿提拉乳头及乳晕部,后沿放射状从乳房极低部向乳晕方向按摩3~5 min,待乳汁郁积在乳晕部时,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夹起患侧的乳晕及乳头部,并不断的轻拿提拉,待宿乳排出,结块消失、淤乳排尽,乳房明显变松且疼痛减轻为宜。每次30 min,每周2次,连续治疗1周。
1.5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乳汁排出通畅、肿块消散、局部疼痛消失及血象恢复正常等症状消退时间;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抽取肘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各症状消退时间比较观察组乳汁排出通畅、肿块消散、局部疼痛消失及血象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症状消退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各症状消退时间比较(±s,d)
?
2.2 两组NE、WBC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NE、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清NE、WBC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NE、WBC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NE、WBC水平比较(±s)
注:WBC,白细胞计数;NE,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
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产后免疫功能降低、乳汁分泌增加、婴儿吮破乳头,致使细菌在乳头内繁殖,并逐渐蔓延至乳腺管内,引发周围组织水肿,乳汁无法排出,最终导致乳腺炎的发生[5-6]。该病一般发生在产后的3~4周,发病较急,易成脓,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形成脓肿,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因此,为改善患者预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高频疗法主要是采用超频交流电作用于人体,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减少钾离子,降低炎症组织的兴奋性,减少炎症渗出,且能增加乳腺周围组织的淋巴回流和血液循环,提高部分炎症组织的药物浓度,从而减少脓肿的形成。但超短波疗法一般作为辅助治疗,单一使用,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彻底消散乳腺肿块。中医学认为,乳腺炎属于“乳痈”范畴,病位在乳腺,与肝经密切相关,多由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所致,导致乳汁瘀滞,乳络不通,邪热蕴结而形成肿块,因此,治疗应以“通”为主[7]。手法通乳是一种中医外治法,主要通过推、揉、压、按等手法按揉乳房及相应穴位,属于祖国医学的推拿之法[8]。通过点按乳中、乳根、期门、天池等穴位可起疏肝和胃、疏通乳房气血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穴位刺激可疏通乳腺导管,排出淤积乳汁,还能增加5-羟色胺含量,释放吗啡样物质,达到镇痛的效果;同时,该手法还可明显增加白细胞吞噬能力,加速淋巴液及乳房血液循环,达到消肿散结的功效,能尽早清除患者乳腺内的炎症;对乳房进行提、拉、拿、捏,还可纠正乳房中迂曲的乳管,使乳管更加通畅[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乳汁排出通畅、肿块消散、局部疼痛消失及血象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NE、WB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手法通乳联合高频治疗能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缩短各症状消退时间,降低血清炎症指标水平。
综上所述,手法通乳联合高频治疗哺乳期乳腺炎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各症状消退时间,降低炎症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