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团结
(山西省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祁家河林场,山西运城 044408)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环境污染问题频发。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对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林业育苗的过程中,病虫害的频繁发生给幼苗生长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针对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升林业育苗水平,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加大对林业育苗中各类病虫害的监测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带动产业发展。
林业育苗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改善与优化生态环境,为我国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在林业育苗中的病虫害问题频发,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也突显出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林业育苗工作的水平,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目前我国林业育苗的病虫害防治主要以事后治理为主,即根据具体的病虫害表现再采取治理措施,针对林业育苗中各类病虫害的预防与监测能力不足,往往是出现大规模病虫害后再采取相应的处理行动,很难提前或第一时间对病虫害的发生做出预测和判断;同时,针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手段为主,短期而言虽然化学防治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但长期而言化学防治手段有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制约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很长一段时期的林业育苗工作,很多林区都已在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且成熟的防治模式。但是随着环境的快速发展变化,很多林区的病虫害种类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病虫害的种类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复杂,使原有的防治技术和手段已经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病虫害,在监测、预测和控制方面的难度不断增加,给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基于前文提到的我国目前的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是以事后治理为主,而事前的监测与预防能力严重不足,病虫害监测技术比较落后,监测范围和监测力度不足,无法在病虫害产生的初期快速做出监测和预警,这就导致病虫害的出现往往会快速形成规模,给林业育苗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
无公害防治技术也可以称之为生物防治技术,就是利用生物技术的手段对林业育苗中的病虫害进行防治。生物防治技术不但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且经济成本较低,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长远而言对林业产业发展十分有利。目前林业育苗中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了昆虫防治技术、微生物防治技术和益鸟防治技术三大类[1]。昆虫防治技术就是根据林区内生物链的规律,利用林区内病虫害的天敌昆虫达到病虫害防治的目的;微生物防治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抑制和治理病虫害的发生,在不危害环境的同时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而益鸟防治技术则是通过在林区内引入一些虫害的天敌鸟类进行捕食而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
化学防治技术目前仍是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技术手段,化学防治技术见效快、防治效果好,且具有一定的彻底性,尤其是面对一些大面积爆发的病虫害,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控制和防治效果。虽然化学防治技术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同时也具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①化学防治技术所耗费的经济成本相对较高,大范围的化学防治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②如果使用剂量或方式不合理,化学防治技术还容易对苗木、周边环境甚至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如一些化学药品在空气中传播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也会对周边群众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大规模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在杀灭病虫害的同时也有可能杀害一些林区内有益的生物,对林区内的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③针对化学药品的滥用问题也是长期困扰我国林业育苗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这些现实情况,需要结合具体的病虫害病情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科学选择化学药品的种类,并严格控制化学药品的用量。
物理防治技术也是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技术手段,物理防治技术就是利用物理原理,使用一些比较简单的工具或物理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控制。物理防治技术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涂白减少病虫害对林木的威胁,同时提高林木防寒防冻的能力,是一种简单快捷、经济实惠的病虫害防治技术[2]。
不同的林区所适合培育的林木品种不同,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重点、方式和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要提升林业育苗中病虫害防治的水平,就需要科学地开展营林防治工作,不断提升技术手段,加强育林护林,提高管理能力,在林业育苗的每一个环节把好关。在正式进行林木栽种前,林区技术人员首先需要对栽种的林木进行提前处理,对种子进行选种预判,或使用化学药剂杀灭林木潜在的病虫害威胁;为了更好地提高育苗成活率,育苗率需要对土地进行深耕,以轮休轮作的方式清除土壤中的杂质和虫卵,全面彻底地进行整地,保持种植区域的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概率[3];加强水肥管理,提升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当出现小范围较轻的病虫害时,应当优先选择人工捕杀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林木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当出现大范围病虫害时,则应科学合理地选择防治手段,严格控制化学药品的用量,以尽可能减少病虫害防治对林区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各项经济损失,维护林区内的生态环境。
在林业育苗的过程当中,病虫害的发生在所难免,虽然各类防治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治理病虫害,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但很难从源头上彻底消除病虫害。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的能力,应当通过选育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林木进行育苗,从而提升林木品质,提高防治病虫害的能力。具体而言,林区技术人员应当加强对林区内病虫害发生规律和表现形式的监测与分析,结合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情况做好相关记录,通过数据分析科学合理地掌握该地区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情况。针对一些容易受到病虫害侵袭的林木,应加强观察,而那些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林木,则应当作为重点研究和培育的对象,也可将其作为杂交的预备中进行大范围培育;针对受到病虫侵袭的病株,应当全面彻底地做好清理工作,避免病虫害的再次蔓延和反复侵扰,维护林区内良好的育苗环境。
近年来,我国林业育苗中的病虫害问题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也就加大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也给以往所形成的固有的病虫害防治模式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针对不断变化的新型病虫害,需要加大技术投入,加强对林区林木的监测与管理,尤其是事前的预测与预防工作,要加大技术和精力开展无公害方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尽可能减少各类化学防治手段的大范围使用,降低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的成本,减少为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首先,要加大针对一些常见病虫害如美国白蛾、杨树腐烂病的监测力度,选育抗病虫能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好、抗逆性及长势佳的优质苗木,从整体上提高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4];其次,要加大林区内的管理力度,提高林区内生物的多样性,维护林区内的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大范围繁殖的条件;最后,要做好栽种育苗管理,为林业育苗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时修剪枝叶,定期修理病枝,以免病虫害的反复发生。
结合我国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结合林区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覆盖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系统,提升针对病虫害的监测、预防与控制能力,以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害给林业育苗造成的危害。首先,提高封山育林水平,结合林区的实地情况,进行严谨细致的考察,掌握林区内林木的生长情况,总结林区内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针对性地制定监测与防治措施;其次,要加强林木栽培管理,提升日常的巡查与检视能力,做好基础性的育苗工作;最后,要加强监督检查,一旦发现病虫害威胁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以期将病虫害扑杀于摇篮当中。
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林业育苗工作的开展,在林业育苗工作中,应当加强对各类病虫害的预防与控制能力,加大技术水平与管理力度,加强针对各类病虫害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水平,做好日常管理,提升林区内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从而有效控制病虫害威胁,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