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玲,曾 明
(广东中科琪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520)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是全球人类的共同理想[1]。近年来国家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环境质量特别是绿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森林布局不尽合理,森林质量有待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尚不完备。因此构建以地带性乔木树种为主体、群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优化配置的现代森林生态体系,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要保障[2]。在增城森林公园的设计中通过生态景观林建设,逐步调整松、桉、相思类人工林的树种结构、年龄结构、林种结构和林分密度,逐步恢复和重建南亚热带近自然地带性阔叶林,最终形成维系增城持续发展的稳定森林生态体系。
按地带性植被区划,增城是属于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区,即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具有物种丰富、结构复杂、森林景观多样的典型特征。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18.4 万亩,占广州市林地总面积的27%。森林覆盖率达到55.38%,林木蓄积量达到237 万m3,是广州东部的“绿肺”,广州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和珠三角经济圈中的绿洲,也是广州市重要的饮用水发源地。在增城林地中,生态公益林60.42 万亩,占51.03%;商品林57.98 万亩,占48.97%。增城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4.5%,绿化覆盖率4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74m2。
本标段造林地点选在增城的太寺坑林场和兰溪林场的林地内。主要为桉树林采伐迹地,这里主要为丘陵、山地地貌,海拔在104~650m 之间,土层厚度在50~80cm 之间,石砾较少,土壤肥力一般,有机质含量不高,偏酸性,pH5.1~6.4,增城气象资料记载:这里年平均气温为21.4~22.4℃,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13.3℃,极端最低温为-3℃;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温为40℃。年平均降雨量1694mm 左右,多集中在4—9 月。
增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层深厚,自然条件较好,适宜许多树种生长。林分改造与封山育林的实施对于优化增城森林结构,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坚持以生态学理论等作为指导思想,且以地带性乡土树种为主、适当结合部分外来景观树种的原则。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保护现有植被(包括森林、疏林、灌木林、草地等)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功能稳定,具有较高观赏价值,色、香兼顾,长寿的地带性阔叶树种,逐渐形成有增城地域特征、近自然状态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
树种选择以当地天然森林群落中的建群树种和优势树种为主,辅以适应造林地生境条件的优良观赏树种。在土壤条件较差的林地,可适当引入更新先锋树种。
依据物种生态位原理和种间关系特征,确定适宜的树种配置和群落结构,以乔木品种为主体,适当搭配不同层次的种类,使改造后的森林具有多层次性;同时适当地搭配观花、赏叶的树种,使林相具有不同的季相变化,形成以森林为本底、色彩变化丰富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景观。
改造后的林分要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多层次、多树种的复合异龄林群落结构,从而使林分具有较高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声、滞留灰尘和污染物、美化环境的多项功能。
以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优势种和地方特有种为主,因这些树种长期在本地生长,对当地的气候、土壤和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一些特殊地段,也可选择部分外来树种,如特别贫瘠地段可选少量速生、耐贫瘠树种,使其尽快建立先锋群落,然后再配置地带性树种;在重点区域可选择一些生长表现较好、观赏价值较高的外来景观树种。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一种具有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系统,上层乔木、中层乔木和下层乔木的需光性各不相同,要有合理的配置,改造后群落会具有更高的光能利用效率,群落的顺行演替速度也会加快。拟作林相改造的工程建设地段,其现有的光、热、水、肥等自然条件不尽相同。应根据树种对光、热、水、肥等方面的生物生态学要求分别安排树种,模仿自然群落结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形成最优化的配置模式。
采用各种造林技术措施时,要注重保护现有的植被,注重水土保持。要特别保护现有的地带性阔叶乔灌木资源。物种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由于原来的地带性树种资源已大部分被破坏,所以应加倍珍惜和保护现有的地带性树种资源,以便形成具有地带性特色的森林结构和林相景观。
造林地主要为布局不合理和景观质量较差的桉树纯林。小班现有地被主要为芒箕、芒草、蕨类等,灌木种类主要有野牡丹、春花、五指毛桃、山麻杆、毛冬青、桃金娘等,乔木主要有黄牛木、山苍子、盐肤木、荷木、构树、土蜜树、鸭脚木、潺槁树等。造林地成土母岩以花岗岩为主,土壤多为薄腐殖质中土层赤红壤、土层厚度在60~80cm 之间。植物选择充分考虑造林地现状,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不同类型植物来提升景观效益,达到逐步恢复和重建南亚热带近自然地带性阔叶林,使景观生态林最终形成维系增城持续发展的稳定森林生态体系。
在海拔较低处的设计中选用一年四季有花色变化和季相变化的树种,形成森林群落稳定、森林景色自然美观和森林生态效益良好的林相景观。
设计中选用共选择6 个树种组成,分别有藜蒴、火力楠、大叶紫薇、红花荷、樟树、铁冬青。
在海拔较高的区域选用秋季季相变化明显的树种,选用多种在秋冬季来临气温变冷落叶前,叶色转变为红色或黄色的树种,营造满山红叶、层林尽染的森林景观,营造秋季季相景观。项目共选择5 个树种:枫香、山乌桕、山杜英、木荷、红锥。
树种选择:结合造林地立地条件以及不同的设计类型,按照适地适树并结合景观的原则,选用了藜蒴、火力楠、大叶紫薇、红花荷、樟树、铁冬青、枫香、山乌桕、山杜英、木荷、红锥,共11 个树种进行造林。
树种配比:每种造林类型选择5~6 个树种进行造林,每个树种在各造林类型中的占比均等。
树种替代:在造林设计过程中,尽管有结合市场考虑苗木的种类和数量等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诸如某种苗木数量不足或没有,可用其他数量较多的苗木种类进行替代。其原则是:分类学相近、或生物和生态学习性较为相近的种间替换。
按照设计,5 年左右,一些地带性阔叶树种已经成林,森林内温度条件得到改善,小气候逐渐形成,到了早春或秋季,一些叶色具季相变化的树种开始显露其斑斑点点的黄色、红色景观,森林的生态功能有所提高。10 年左右,林分的平均高可达到8~9m以上,已郁闭成林的森林植物群落体系全面进入速生阶段。由于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善,森林内的微生物、昆虫、鸟类等不断增加,动植物种类不断增多,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大。加速森林群落向地带性顶级植物群落方向演替,逐渐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景观方面,将一改以往林相单调、林分质量差、景观凌乱的面貌,森林将显现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层次分明,多姿多彩的景象。
增城林分改造工程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善增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增加降低噪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增加空气负离子、释放压迫感、改善人居环境、提供森林游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通过景观林改造,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林迷人的色彩和绮丽的景观必将促进全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本地区交通、城建、商业与饮食服务、外贸、金融、房地产、邮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本工程建设虽为生态公益型建设项目,但其突出效益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潜在的经济效益。通过本工程建设将使增城形成迷人的森林色彩和绚丽的生态景观,通过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强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将促进增城旅游经济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及周边的景观生态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具有生态和景观双重功能的生态景观林的设计将发挥更重要的地位[3]。在生态景观林设计中应突出其健全生态基础功能,不断完善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城区生态安全体系,构建以地带性乔木树种为主体、群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优化配置的现代森林生态体系[4]。为人们提供一个回归大自然、返璞归真、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长寿的理想生态旅游场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本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