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华刚 岳中文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目标和任务,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具体部署,对林业工作和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雅安林业将按照市委四届十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推进“长江上游生态高地”和“全国碳中和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市”建设切实服好务,同时,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拓展“两山”转化的绿色发展通道,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具体实践中体现林业价值和责任担当。
森林资源现状。2020 年底,全市森林面积1560.47万亩,森林蓄积量10332.2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9.14%,位居全省第一。2020 年,全市共使用采伐限额26.93万立方米,仅占采伐限额的29.2%,商品林可采资源较丰富。主要材种为:柳杉、杉木、桤木、桦木、桉树、松木等,全市每年可生产原木60万立方米,生产“三剩”材30余万吨。
竹子资源现状。全市现有竹林总面积216万亩,其中荥经县约62万亩,雨城区约60万亩,天全县约50万亩,芦山县约30万亩,名山区约8万亩,宝兴县约6万亩。按竹种分:慈竹等可用于生产竹纤维产品的丛生竹面积约112万亩;楠竹(毛竹)约27万亩;白夹竹、方竹、箭竹等其他竹约77万亩。现有笋材用竹(主要为方竹、白夹竹等)面积约54万亩,主要分布在荥经县约33万亩、雨城区约12万亩、芦山县约6万亩、天全县约3万亩。
生态旅游促收。2016 年全市生态旅游综合收入47亿元,接待游客490万人次;2020 年全市生态旅游综合收入73.5亿元,接待游客1355余万人次。“十三五”期间,生态旅游综合收入和旅游人次大幅增长,生态旅游综合收入增长超56%,旅游人次增长超176%。为雅安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聚集了高密度人气,实现了人气向财气的有效转化。
森林康养增益。通过林业改革发展资金支持各类主体发展森林旅游,通过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康养人家”“森林康养基地”实现贫困户家门口就业。累计建成星级“森林人家”95家(2-4星)、省级“森林康养人家”14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9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雨城区海子山)。王岗坪生态旅游度假区、海子山国际森林康养度假区、龙苍沟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文旅项目有序推进,29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51亿元。
竹产发展利民。一是强化竹林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三年来,新建竹林基地超过1万亩,改造提升竹林基地超过10万亩。雨城区顺河、周河、周公山温泉3 个竹林基地获批第一批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荥经县3个竹林基地已通过省级公示。二是支持加工企业发展。天全县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通过省级公示。荥经县竹香园食品有限公司年产9000 吨竹笋食品加工项目正积极推进钢结构厂房建设。天全县汇美农业公司竹笋加工项目改造提升完成,年产能达5000 吨。筹建雨城竹业协会,打造天全竹编合作社联盟,竹编专业合作社已达40 余家。天全县组织开展竹编培训25 次,参训学员达2300人次。三是推进翠竹长廊建设。荥经县“熊猫竹道”“悠然竹道”,海子山翠竹长廊、雨城区周公山翠竹长廊已获批第一批省级翠竹长廊(竹林大道)。雨城周公河翠竹长廊已通过省级公示。
林木生产惠农。一是汇龙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5.2 亿元在雅安经开区建设年产30万立方米超强刨花板项目,占地20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克服疫情影响,仅用230天就建成投产,年综合利用枝桠材、小径材、次小薪材等林木剩余物60万吨,实现年产值4 亿元,解决150 余名村民就业。二是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20万余亩,年产干核桃3600 余吨,产值实现7700余万元,给种植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种植收入。三是全市油茶种植面积48800余亩,其中有39100 余亩是2008年以来陆续发展且大多种植在茶田内,纯林约9700亩。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名山区、雨城区和天全县,品种主要有湘林1号、26号、28号、华硕、华兴、川雅20、21等。
林下药材富民。发展以重楼、云木香、黄莲等为主的林下药材种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9万亩;坚持推行以养殖鸡、羊、猪为主,林麝养殖等特色养殖为辅的林下养殖模式,累计养殖面积超过10万亩;积极推进野生中药材、野生菌类、竹笋采集加工等;推荐四川省芦山县玉林山生态茶园综合体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天全县国家储备林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林下经济经营基地申报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汉源县探索中药材茯苓试验种植取得初步成效;石棉县林麝养殖项目在安顺乡麂子坪村落地实施,完成办公用房、养殖圈舍和配套设施建设。
经营主体宜业。积极引进和培育经营主体,以企业发展建设为着力点,带动产业链发展。指导汉源县推荐汉源县垚磊鑫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汉源县川牛膝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汉源县王飞云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汉源县王飞云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4 家农民合作社申报雅安市第四批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推荐四川御鼎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申报第五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该企业吸纳村民及农民工53人;推荐雅安市名山区联香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第十三批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该合作社吸纳村民社员184人。
园区培育兴景。2020 年以来,改造提升现代竹产业基地超9万亩,竹区公路、生产作业道路完成超过50 公里,成功打造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3 个,4 条省级翠竹长廊,1个省级竹林小镇,4 户省级竹林人家。2021年,天全县现代竹产业园区、荥经县龙苍沟竹林风景名镇、荥经县3 个现代竹产业基地和雨城区周公河翠竹长廊已通过省林草局官网公示,天全县竹海渔乡现代竹产业园竹博馆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正组织开展项目招投标工作。荥经县竹香园食品有限公司年产9000 吨竹笋食品加工项目进入钢结构厂房建设阶段。
节会打响品牌。举办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二郎山红叶生态旅游节、荥经县“鸽子花节”,汉源县和石棉县花卉(果类)、首届“雅安味道”美食旅游季活动等森林旅游节会。2019年首次引进并成功承办2019第十届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雅安蒙顶山赛段),来自17个国家的22支专业车队近200名专业运动员参赛。雅安蒙顶山赛段勇夺“2019年度环中国最美赛段”殊荣,铸就了“体育+旅游”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2019年10月,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暨大熊猫国家公园南部入口社区项目启动会议,闭幕式上雅安被授予“园地共建先行区”。
雅林优品添彩。一是依托平台加强宣传。继续积极组织企业(单位)参加竹产业交易博览会、林业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利用展会平台宣传推介我市林产品,增强品牌影响力,拓展企业营销渠道。二是做大森林食品品牌。普遍发展无公害森林食品,大力发展绿色森林食品,有条件推进森林食品认证为“有机食品”。持续发力品牌建设,将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做响,将企业品牌做亮,将行业品牌做优。三是加强品牌建设管理。积极推进雅字号品牌创建行动,争创打造“川字号”“国字号”知名品牌。鼓励企业推荐产品申报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宝兴“干竹笋”“鲜藤椒”获得有机产品认证,“雨城方竹笋”“荥经竹笋”“宝兴蜂蜜”“宝兴川牛膝”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宝兴夹金山红叶节
世外乡村·海子山生态旅游
林业生产条件整体薄弱。我市林业生产地区多为山区,林区道路、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较低,科技含量不高。
林竹加工企业力量缺乏。我市加工企业多为原料消耗型,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一些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区域知名品牌少。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业主大户等带动能力不强。
林业品牌创建提升不够。我市虽然打造一些林产品品牌,但宣传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认可度还需进一步提升。全市森林康养旅游虽有一定知名度,但是整体服务水平和宣传力度还不够。
汇龙环保新材料公司
一是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造林补贴、林木良种补贴、科技推广示范补助等林业发展补助资金项目和林区道路建设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林业产业基地营建,吸纳当地村民及农民工务工增收。
二是持续为引进林竹龙头加工企业做好服务,鼓励现有企业上档升级,鼓励本地小微企业、原料粗加工个体户、合作社进行木竹原料初加工,推进原料就地加工转化,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当地村民务工就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三是强化技术服务指导,发放栽培管理技术手册,聘请林业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下沉乡村一线,开展林业种植和管理技术培训,指导示范基地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群众种植和管理的技术水平,助力产业发展,助力村民就业或创业。
帮扶村雨城区周公山镇柏香村乡村旅游
四是大力开展国土绿化,促进生态质量再提升,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结构质量持续稳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添上了一笔浓厚的青山底色。坚持统筹保护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和美好环境的期盼。
五是着力谋划实施“一村万树景添彩,万人动手护生态”行动,分三年安排推进落实,加快打造一批“一村一路一景,一镇一貌一韵”的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绿化美化彩化示范。沿线推进彩色森林,全面打造健康森林,建设一批集景观功能、生态功能、珍贵用材储备功能于一体的珍贵彩色森林,精准提升森林质量,进一步改善乡村生态条件,助推生态振兴。
六是多措并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森林之美、古树之奇、名木之魅,以古树名木之韵传承“乡愁”文化,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贯彻落实《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要求,结合乡村振兴古村落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等,打造一批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开展古树名木认养工作,探索古树名木保险,扶持培育古树名木专业保护队伍,进一步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水平和质量。
七是加大碳汇工作探索力度,重点围绕乡村集体林碳汇发展进行研讨,编制碳汇项目制度,协调碳汇企业考察,推进碳汇项目交易,将交易收入纳入村集体经济进行分红,实现村民人均增收,有效把“青山变为银山”,进一步提高群众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森林的情感,更加主动地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