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婵娟 郜玉环 霍 艳
(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基本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及英语能力,以及获取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与抗压能力。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校企合作用人单位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基本工作技能欠缺;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欠佳、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不足等。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不仅影响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而且会阻碍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引入ACSI 模型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大学生就业能力—企业满意度”因果链,以及学生、用人单位双顾客感知、期望差异链,通过两大链条形成全方位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在全方位评价的基础上,从ACSI 模型所涉及的三大主体—高职院校、学生、用人单位三个维度来探讨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并给出对应的提升策略。
2.1 高职院校维度
2.1.1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职院校新增专业逐年增加,有些学校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没有很好的结合市场需求论证新增专业的可行性,也有些高职院校存在过时的老旧专业,没有及时进行专业创新或淘汰。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实践、实训类课程比重小,这不仅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而且与用人单位招聘的标准不符。
2.1.2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有待加强。大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就业辅导人员专业力度不够,且对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开展,无论是从教师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都存在重视度不够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2.2 学生维度。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缺乏自我培养意识,加之一些家庭因素,造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甚至出现逃课、考试挂科等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其就业能力的形成。
2.3 用人单位维度。当前,一些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标准逐步提高,存在非理性人才高消费现象,且在用人标准提高的同时,工资待遇上涨不明显,这在一些私营企业尤为明显。招聘标准的提高,毫无疑问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间接影响到就业能力的形成。
3.1 学校实施精细化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计划。在保持原有的就业指导服务的同时,各二级学院可以尝试组成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小组,展开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3.2 做好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首先应该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增加学生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其次要提高实践、仿真实训类课程的比例,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深入校企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切实增强专业技能,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工作岗位中。
3.3 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加强自律,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积极配合教师的管理,使得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进而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维持就业能力。
3.4 合理制定招聘标准,深化校企合作。从用人单位角度来说,首先应该制定合理的招聘标准,保证招聘的专业化;其次为了更好的保证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可以通过“嵌入式培养”、“学校、单位分阶段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将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好的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保证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