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融入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探析

2021-12-06 23:41王琳琳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思政教师

肖 丽 王琳琳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30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多次赴高校进行考察和与师生交流,到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再到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倾注了诸多心血,对课程建设提出了诸多指示。高校思政课因此掀起了一股改革创新的热潮,涌现出了一系列思政课创新教学模式。专题教学是其中探索者较多、运用者较广的教学模式。它以问题为导向,打破了完全依据教材体系进行教学的传统模式的局限,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提升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课堂效果,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然而,专题教学更加侧重教师的主导性,在突出学生主体性方面稍显不足。本文通过探讨将经典阅读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以期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充分结合起来。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文明素养。而在思政课专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经典,既符合提升学生文明素养的要求,又可以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经典著作与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概念阐释

(一)经典著作

在甲骨文中,“经”字是仿效古人所用织布机创造而成,其本义就是织布机上的纵线,与横线之“纬”相对应。织布机上的纬线可随意更换,但经线一般是经久不变的结构。而“典”字就是两只手捧着“册”的形象,代表着重要的文献或书籍,如“五帝”之书亦称“五典”。因此,“经典”合用意即世代传承、底蕴深厚、权威卓著的经久不衰之作。

经典著作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首先就表现在它的价值性上。这种价值性可以使其突破时间的界限而永续流传。“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价值、人文价值、伦理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具有其特殊的时代性。”[1]但经典著作以其特殊的时代性又能够经得起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考验,在每一个新的时代,依然能够以其深刻的理论、深远的意义、深邃的道理给人以启发性,从而施展其巨大的影响力,彰显其可贵的价值性。其次,经典著作还具有鲜明的普适性,即经典著作或因其科学的知识或理论,或因其独特鲜明的历史描述或主观想象,而在不同的种族和人群当中产生共鸣,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人民所接纳,从而展现出广泛的适应性。价值性与普适性是经典著作的两个最为基本的特征,它们在历史发展的纵向性与阅读人群的横向性上成就了经典的世代传承与经久不衰。

(二)思政课专题教学

“专题教学转化到高校思政课中,是指在充分理解课程内涵、教材和教学要点的基础上,根据基本理论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以问题为核心、综合教材内容后整合成的主题式教学方式。”[2]对于思政课专题设计而言,“专题凝练须有探究性和挑战性;资料选择须有权威性和代表性;观点概括须有规范性和准确性;理论阐述须有彻底性和科学性;教学组织须有互动性和参与性;价值导向须有原则性和政治性。”[3]因而,思政课专题教学,即以教材为依托,在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同时,结合当下的热点,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为若干专门的主题模块,更有针对性、指向性及相对独立性地完成每一个专题的教学。思政课专题教学应当注重打通书本理论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关联,关照现实,抓住当下的热点,回应学生的知识诉求与理论困惑。对于高校而言,思政课采取专题教学模式是在构建大中小一体化教学进程中的有益尝试,也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有效探索。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接收与接受知识的速度,这意味着在思政课教学当中,大量普遍性的知识是学生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便能获得的,这样的知识再通过教师在课堂讲授就会降低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吸引力,因而必须对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而专题教学模式能够针对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特殊要求进行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的探究,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性和说服力。

经典阅读与思政课专题教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经典阅读可以为思政课专题教学服务,提升思政课专题教学效果,展现思政课专题教学内在魅力,而思政课专题教学则有助于学生结合课程、结合环境、结合时代,更加深入地理解经典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经典阅读又是内在地包含在思政课教学当中的。对于每一门思政课而言,每一章教材结尾处都有参考书目,列出参考书目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思政课专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是应有之义。而专题教学要凸显理论性,要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引导学生阅读相应的经典不失为有效之举。对经典的选取与解读能够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性与主导性,对经典的阅读与思考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因此,经典阅读融入到思政课专题教学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是一个双向互利的举措。

(三)可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经典著作类型

对于思政课专题教学而言,可以融入的经典著作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马列主义经典,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以及邓小平等伟人的经典理论著作是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知识基础与内涵支撑。对于任何一门思政课的专题教学而言,要想做到在理论上说服人,就必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理论的内在魅力。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也强调,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融入马列主义经典的阅读无疑是直接而有效的方式。马列主义经典既是伟人思想的表达,也是时代特征与需求的体现,阅读这类理论经典就是对专题教学内容的追本溯源,只有抓住了理论的本质,领会了理论的内涵,才能深刻理解专题教学的重点。

其次是历史学和文学经典,如《全球通史》《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战争与和平》《官场现形记》《狂人日记》等能够反映历史与现实问题的世界名著和中国近现代名著,这类经典是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知识补充与兴趣支撑。对于思政课专题教学来说,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虽是铺垫基础的关键一步,但由于理论著作稍显深奥,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欣然接受。因而,在此基础上,选取恰当的、符合专题教学目标的文史类经典,可以起到补充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研读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思政课专题学习的内容。历史与文学类经典著作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既能够起到补充知识的作用,也能够提高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趣味性。

第三是中华传统文化类经典,如四书五经、先秦诸子文集、二十四史、唐诗宋词等,这类经典是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内涵补充与情怀支撑。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这类经典虽“传统”,却依然能够关照现实,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以满足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教学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5]毋庸置疑,思政课教学所要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中国特色”是前提与基础,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自信,通过融入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文化内涵,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经典阅读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建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6]不论是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还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倡导全民阅读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早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就将“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而全民阅读“行之有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严选阅读书目,书籍的内在价值极大地影响着阅读的体验与收获。经典著作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是“全民阅读”的首要选择范围。大学生是全民阅读与书香社会的主力军和后备军,他们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承担立德树人使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经典阅读融入专题教学当中既是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必然要求,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应有之义。

(一)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必然要求

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旨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近几年更是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力求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引导,真正培育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接班人。这种紧迫的情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政课教学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变革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符合时代需求和发展理念的新方式让思政课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发挥育人功效。而将经典阅读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激发思政课“隐性教育”功能的有效手段。经典是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精华与智慧,经典阅读是内在地包含在思政课教学当中的。对于每一门思政课而言,教材每一章的结尾处均列举出必要的参考书目,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因而,在思政课专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是应有之义。然而,专题教学所选取的经典要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思考经典蕴含的理论、哲理、或经典反映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与相关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在专题授课过程中,将经典内容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答疑解惑、引领思想,才能真正让思政课入脑入心。而在引领学生思想的过程中,价值观引导至关重要,这需要教师在思政课专题教学中特别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压舱石’和 ‘定盘星’,领略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的价值意蕴和思想智慧,有利于大学生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7]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当中,才能实现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统一”。因而,将经典阅读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是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必然要求。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深度与广度上都体现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对于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说:“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8]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建功立业、勇担使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思政课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之一,是覆盖学生学习人数最广的课程,理应在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中发挥广泛的作用。而一个人要在相关领域有所创新,一定是在对该领域知识的全面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对于学生而言,思政课专题教学本身就是对某一专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与探究。在此过程当中,融入经典阅读有助于学生寻找知识源头,了解知识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答,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歌德说:“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增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正是建立在这种批判性的怀疑的基础之上的。西方现代早期为何会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与思想家,与人们能够获得的知识大量增多息息相关。中世纪晚期,印刷术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科学与人文思想的传播,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垄断一切的“黑暗”,从此为西方开辟了一条复兴与启蒙道路。而在西方启蒙运动中,像笛卡尔、培根、帕斯卡尔这样的璀璨人物既是科学家又是思想家,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因而,在思政课专题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深化对专题内容的学习,扩宽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育,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三)人文素养提升的应有之义

人文素养是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提高人文素养是在中国强起来的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是经典阅读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应有之义。

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科学技术、科学教育以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相应地,人文教育在一些地区受到冷落,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重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9]二十多年之后,素质教育依然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依然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的四种需要,从最低层次的生存的需要,到安全的需要,到归属、尊重、审美的需要,再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大环境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显著的提升,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物质决定意识,当代大学生普遍生活在物质充盈的时代,他们的需要已经跃迁到了更高的层次上。在此过程中,为大学生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种多样的方式成为提升其人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孙正聿先生说:“我们只有有了把握世界的各种不同的基本方式,我们才会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10]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包括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以及伦理的。素质教育就是教会人们掌握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对大学教育而言,就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学科课程与知识传授,掌握看待世界的多种方式。将经典阅读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不失为拓宽大学生“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有效途径。“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和成长阶段,也是阅读的优势和关键时期,在阅读和实践的基础上坚持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日积月累,可获得知识发展、智慧提升和精神成长,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1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尽可能减少无效阅读、使阅读更加具有针对性,就需要建立经常性的阅读需求与阅读思考的输出。对于这一点来说,在思政课专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使学生明确阅读书目及目标,与同伴或教师交流阅读心得,通过教师教学深化对经典内容的吸收,无疑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益方式。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到处充斥着标题式阅读、碎片化阅读、被动式阅读,长期沉浸在这些类型的阅读当中,会造成思维的肤浅化、片面性与间断性,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相比之下,思政课专题教学中的经典阅读是主动的、专门化、持续性的阅读,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优质深刻的知识,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

对于理工院校而言,在思政课专题教学中融入经典阅读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依托。由于办学性质与办学方向使然,理工院校学生普遍偏重理工、轻视人文,人文课程所占比例有限。而思政课覆盖全体学生,可以在理工院校学生的学习中发挥更广泛的影响力。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展自己的思维广度[11],不仅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实践路径

正如提出问题者有义务寻找出问题的答案一样,提出将经典阅读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必然伴随着对其实践路径的探析,才能够将理论付诸实践,真正实现思政课专题教学方式的改变与教学效果的提升。经典阅读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既需要发挥教师主导性,又需要激发学生主体性,两者相互结合,共同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教师有针对性地精选书目

能否有效地选取书目是将经典阅读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实践成败的关键,因而是其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经典著作汗牛充栋,而思政课教学学时有限,不可能涵盖与专题内容相关的所有经典著作。如果大量涉猎、泛泛而读,不仅于学生学习无益,而且也失去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意义。这一矛盾性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根据专题教学目标的宏大方向和专题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具体微观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书目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要做到有针对性地精选书目,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可信”“有为”。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本课程专题教学的核心目标和每个专题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依据每个教学专题的特点选择最能体现或表达该专题重点内容的重要书目,以使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书目恰如其分,使学生的阅读体验与学习体验充分结合在一起,直接服务于教学目标。而只有恰如其分的阅读书目才能够为学生所信服,才能体现思政课教师的“可信”。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应当保有持久的阅读习惯、敏锐灵活的思维,做到“有为”,才能在广泛的书籍中挑选出适合专题教学的经典著作,也才能在带领学生仔细研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引领与启发,使学生真正理解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核心价值、阅读意义,以及该经典与思政课教学专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因而,要做到有针对性地精选书目,首先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一定深度与广度的阅读积累,方能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阅读。

(二)学生有目的性地阅读经典

马克思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在思政课专题教学之中,学生阅读经典也不是随心所欲地阅读,只有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阅读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这对于理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尤为如此,由于人文素养的相对欠缺、理论基础的相对薄弱以及人文知识学习时间的相对有限,有目的性地阅读经典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领会经典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要使学生做到有目的性的高效阅读经典,教师需要做足功课。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布置好每个专题的阅读书目,向学生明确每个专题的教学目标、该专题教学探讨的重点问题、通过阅读经典需要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并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这些知识与本专题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联。并且,为顺利进行对经典的阅读,教师还应提示学生获取具体经典书籍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经典著作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性和收藏性,获取途径相对不难。学生既可以自行购买相关书籍,也可以到学校图书馆借阅,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电子版,实现多渠道“供给”。

(三)做好教学设计、革新教学模式

将经典阅读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不仅需要学养深厚的教师来引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更重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其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检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变革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并使学生充分了解每个专题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明确本专题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还应体现出所融入的经典书目、阅读目的、该书目与本专题的关联;学生以何种方式开展阅读,课堂以何种方式展开等。对于教学专题而言,不论是教学目的还是经典阅读的目的,都应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这一核心问题体现的是该专题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与解答,实现对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的吸收。教师可通过聊天软件的交流群、微博、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将教学设计发布给学生,还可推送相关书目的电子版以及延伸阅读材料,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经典阅读。此外,教师还可以录制导读视频,引导学生高效、深度地进行文本阅读;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解答。

其次,教师还应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实现将经典阅读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阅读成效、注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输出,必然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模式。新的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师概述、学生讨论、学生发表见解、教师讲评总结四位一体的模式。教师要先对教学专题进行概述,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专题的脉络,在整体概述的过程中注意核心问题的提炼,阐明所选取经典书目与本问题之间的关联。然后,将学生分成事先拟定好的小组,指定一名组长,组织学生结合问题就阅读书目的感想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到每一组,留心观察小组讨论的人员参与、对问题的认知深度等具体情况,并随时准备答疑解惑。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根据具体教学时间选取代表,发表本组讨论意见或结果,深入进行阐述。最后,教师应对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讲评,并鼓励学生互评,激发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还应在教学环节结束时进行专题总结。

综上所述,将经典阅读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是基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大环境,将二者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展现学生主体性的实践尝试,旨在凸显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与亲和力,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履践思政课的原初使命。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思政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山里的教师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马恩经典著作引用的学术出版规范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