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刚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林草防火专业队,山西大同 037006)
目前我省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的省份,生态仍极其脆弱,导致林业资源相对匮乏,故此需要强有力的手段来保证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鉴于森林火灾对林业资源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需要在现有的防火设备、人力配置基础上增加投资,要进一步融入信息化手段,能够做到全方位预警,提升整个林业系统的反应速度,告别过去防火期工作效率低下的历史,保证全省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我省林业资源相对匮乏,通过林业资源保护措施以及缜密的防火工作,能够储积林业资源,给予林业强劲的发展动力。例如丰富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是林区群众享受大自然恩赐的主要场所,是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对林木进行合理采伐,既能改善林间光照充分利用地力,还能促进经济发展;亦能通过春秋清林剪断致病菌和害虫虫卵成长链条,同时消除火灾隐患[1]。
(2)保证林业资源多样性,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林木、植被、动物、微生物等让森林形成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通过资源保护以及防火手段可以给予这个生态系统强有力的安全屏障,让森林拥有稳健生态系统,发挥小气候调节功能。
(3)保证林地周围群众人身安全,减少森林资源损失。在一些林地都有原住居民生活其中,但更多的是生活在林地附近,他们过着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生活。通过强有力的防火措施不仅包括森林资源不被损害,也对这些原住居民发挥了保护作用。诚然,这些原住居民也成为森林防火不可忽视的力量。
(1)资源保护意识薄弱。我省目前林业大多集中于宏观资源保护,即对森林的规模、开发利用等投入精力较多,而对于森林的微观生态研究较少,而微观生态的平衡正是资源得到保护的基础。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忽略了对微环境的保护,导致林间植被群落单一,土壤性状改变,植物、动物、可食用菌类等赖以生存的基础变得薄弱,林间生态十分脆弱。
(2)资源概念单一。以林木为主要资源,对林间生物的资源属性认识不足,正是这种资源概念的单一性,导致在工作部署上缺乏微观视角。重视林木盗砍盗伐,而忽视了人们对植被的破坏,对附近居民猎杀森林野生动物行为重视不足。这一点从十年来山西省频频出现的野生动物被猎杀新闻可见一斑。
(3)资源保护宣传不足,违规行为惩治不力。在日常宣传当中,没有全面地剖析资源组成,没有将国家有关森林资源的规定规范传导下去,基层群众资源保护意识薄弱,砍伐盗伐、盗猎、乱挖等行为频频出现。这些现象和当地违规违法行为惩治不力有关,违法成本过低让不法分子屡屡挑战法律威严。
(4)从业人员不专业。资源管理是需要专业人员对资源进行观察、分析,展开大数据管理,然而我省林业系统大数据人才缺乏,资源管理手段落后。主要致因是对此类人才没有形成良好的吸引机制,薪资低待遇差。
(5)缺乏信息管理手段。我省林业信息化管理落后于全国水平,3S技术融入差,不能充分利用GIS分析森林生态群落形成森林功能分区;不能利用GPS技术来建立坐标系统,对森林面积、地理位置展开精准标注,亦不能为RS系统的遥控拍照提供基础,这些使得森林资源不能获得最真实体现,导致资源管理粗放[2]。
(1)防火方式落后。防火方面依赖于单位自身,自身的防火工作较为被动,上级有任务规定才会去落实,工作存在等、拖、靠。工作不够细致,导致林间枯枝落叶堆积,若遇到大风天农业用火,祭祀用火便会发生火灾,在防火方面就需要改变过去的思维,需要主动出击才能掌握主动权。
(2)防火设备老化陈旧。森林防火设备智能化水平不足,大部分设备老化陈旧,当火警出现之后,很难在第一时间控制火势,给人、野生动物等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山西省整体气候偏旱缺水,地表水系不够丰富,依靠溪流、湖泊水源来防火,不能达成全面防控目的。
(3)防火缺乏信息化管理。虽然目前我省的基层林业系统实现了智能防火以及监控视频系统,能够对关键点进行监控,但不同部门间沟通效率低,导致防火工作被动,一旦发生火警不能及时调配人员、设备,往往错失最佳扑救时间。这就意味着山西省森林防火没有在设备智能化同时于管理进行改革。另外3S技术也没有完全融入到该省森林防火系统之内,导致宏微观调控水平较低[3]。
(4)防火宣传工作粗放。一直以来都是通过群发形式于清明等火灾高发期进行提示,除此之外深入到林区进行防火宣传的工作频次不足,更不能形成信息化宣传,有效利用新媒体发声,总而言之形式不够创新,宣传工作还比较粗放,不能引起群众关注和重视。
(1)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融入3S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的综合管理平台,对林业资源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分析;对森林防火关键点进行探测、对火焰可形成感应,能够为防火方案提供参考,并可以呼叫各站点对森林形成全面的消防准备,提高消防工作效率。在目前的情况来看,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可以将基层各县的智能系统建立链接,形成一个庞大的监控系统,能够将全省森林资源、防火系统都覆盖进来。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来吸引专业人才加盟,给予该智能平台技术保障[4]。
(2)提升工作人员资源保护及防火意识。要将资源保护和防火意识渗透到基层工作人员的大脑当中。首先,需要他们明白森林资源不仅有林木、设备,还要将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纳入进来,能够形成生态意识,综合地看待森林环境。其次,能够科学使用先进的设备,会读取数据明白其涵义,能够建立动态巡查机制,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再次,对防火设备等进行频繁的检查,必须保证其功能正常,避免关键时刻不能使用给灭火带来负面影响。在每个季节都能够积极地进行清林行动,有效地剪断森林火灾形成链条。尤其是防火缓冲带必须保证清洁,保证其发挥隔离作用。能够在关键通行处设立卡点,对来往行人进行宣导和监察,不允许携带火种进山。在森林高出悬挂警示牌,提醒人们注意防火。
(3)形成媒体组合进行广泛宣传。能够选择权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媒体组合,全面地进行林业资源保护、森林防火宣传,要详细结构林业资源种类以及重要性,对森林防火的方式方法进行介绍同时要宣传当地政府对导致森林火灾的行为人的处罚条例。利用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和读者互动,接受有关于盗猎、盗伐等举报,对举报属实者给予奖励。
(4)发动原住居民形成协同保护。在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火工作中必须重视原住居民,要将他们纳入到管理者范围内,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对各类盗砍盗伐、偷猎等行为形成监控。也会让他们当中从事违法行为的主体受到家人、邻居的监控。在发动原住居民参与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时,需要态度诚恳,能够采用家庭探访等形式展开工作,要让他们自愿接受邀请。林业单位或者当地政府对自愿参与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的人予以奖励,并对做出重大贡献者以物资激励。只有原住居民或者附近的群众参与进来,和森林防火部门、林业单位等形成一个严密的监控防护系统,才能保证我省林业获得发展动力,不断突破瓶颈走入新阶段。
(5)提升设备水平。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都依赖设备,提升设备水平才可以实现动态监控,对森林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震慑。首先,各级政府需要从财政专门拨款来有目的有计划更新设备,提高设备水平,以保证资源保护、森林防火工作获得强大的支持。其次,能够丰富资金来源,确保林业资源保护、森林防火工作持续开展。匹配森林智能监控设备,对森林微生态等形成观测,掌握第一手资源资料。对森林形成全面掌控,明确易燃点,形成网格化管理,建立关键站点,确保彼此呼应,能够在火灾发生时及时控制火势。再次,可以形成智能消防系统和人工消防对接,达成优势互补。采用无人机技术动态监控森林状态,建立森林防火瞭望台,结合数字视频来对火线抢救工作形成现场指挥,确保第一时间压制火势,并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
对于我省这样的林业生态脆弱省份而言,必须要建立全面的资源概念,能够融入信息化管理平台来对资源形成动态监控,对非法破坏者进行严厉处罚。能够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对森林防火工作形成全面布控。利用新媒体宣传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并积极发动原住民参与具体工作,形成协同管理优势。对目前拥有的信息化平台,能够将其都关联起来,既能避免重复建设,也能有效扩展平台监控范围,将全省森林纳入视野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