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春燕 何淑贞 王俊人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个人选择职业,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之付诸实践的一个系统过程[3]。金树人认为,“生涯之学,即是应变之学”[4]。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促进大学生的一种成长规划、成才规划和事业规划[3]。将两者融合既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与发展,对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强化职业胜任力、促进自主创业同样也具有重要意义。
搜索以“职业生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关键词的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显示,大多学者是将两者教育分开研究,融合研究的成果较少,为数不多的融合教育研究成果基本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两者教育的关系和融合必要性。周成军提出职业生涯规划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性[5];张革华认为,两者教育地位一致、内容结构彼此渗透、教学方法类似[6]。二是两者教育融合的途径。如陈伟认为,从增强创业意识促进就业观念创新、强化创业培训与指导提升就业能力和技巧、强化创业实践推动职业生涯教育的执行等方面进行融合[3];何梦昕建议,在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融入创业课程,用创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融于职业生涯教育中[7]。现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但缺乏系统的现状研究及融合理论指导,对融合教育也还未有整体性的论述。明尼苏达的工作适应论不仅关注职业的选择,更为体现了人与工作、人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8],对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理论模型指出,每个个人拥有自己的能力系统与需要系统,相应地,组织对人的工作技能也有要求,也会给人增强系统[8][9]。每个个人拥有自己的能力系统,包含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个人留在组织中,需要组织满足个人的需求,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从低到高,要满足的需求依次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单位给员工支付工资、提供各项福利、评奖评优、提供发展空间等,来满足员工的需要,这些成为增强系统。
若个人能力能满足工作要求时,组织的满意度便会高;若个人的需要系统能被工作强化系统推动,个人的满意度也便会高。如果组织满意度高,那个人的发展就有可能会留任或升迁;如果组织的满意度低,个人就有可能被解雇或者辞职。相应地,如果个人满意度高,个人就会做出留职选择;如果个人满意度低,个人就可能会选择辞职。不论个人是升迁、调职,还是被解雇或辞职,都会进入另一新的工作。而新的工作会促进个人形成新的能力系统和需要系统。个人满意和组织满意互相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正影响相互促进,也可以是负影响相互制约。
一般情况下,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人与环境匹配的最佳职业选择;二是对于个人与组织不匹配的调整;三是加强个人的技能训练提升职业能力。该理论表明个人与组织不是孤立的,是具有一定的联动性。在毕业生寻找工作岗位时,要结合自身能力系统、需求系统,寻找适合自己的组织,以期达到个人更好更快地与组织相适应;想在组织中获得长久的发展,个人必须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以此来获得较高的组织满意度。同时,适当降低对组织的期待,才能获得比较长久的快乐。职业生涯教育关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教育,包括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和适应发展等的相关知识[7]。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含职业发展的成长历程,从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岗位到进入职场以后的整个职业发展路径的规划,都是职业生涯的内容[10]。创新创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11],被赋予了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工作适应论阐述了人与组织的动态性,为职业生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与组织的匹配度、职业发展中的调适和能力训练,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从工作适应论角度看两者融合具有必要性。根据社会发展要求,用创新创业的理念来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通过激发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引导学生把工作当作创业平台,从被动接受和完成工作任务转变为主动创造职业和创新工作方式,从而形成主动的职业发展观。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应用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更合理地做出就业创业决策。两者的融合,不仅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系统,也能让学生的需要系统更加客观合理,促进学生的能力系统和需要系统与组织要求和增强系统的契合性增强。
从工作适应论角度看两者融合具有可行性。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认为,人和环境都是动态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个人的需求会变,组织的工作要求也会随经济发展而调整。从个人的需要系统看,每个个人都希望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而职业生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从个人能力系统看,每个个人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以胜任组织要求,而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两者都是为了促进人职业能力的提升,获得全面发展。从工作要求看,科技的发展促使工作要求更具有时代性,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职业生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一种动态的持续发展的教育,引导个人紧跟时代不断发展。另外,职业生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均适合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两者都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模式进行。因此,两者在教育方法上相适应。
目前,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是激发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发展观,帮助大学生确立生涯目标和职业理想,科学地设计未来,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但职业生涯教育忽视了创业与就业的平衡教育,对创业能力的培养关注度不高。很多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定位为培养一个能从事自主创业的人才,忽视了具有创业品质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同样需要渗透理想信念、吃苦耐劳、自主创新、团队合作等的精神品质,两个教育理念相偏离,融合理念尚未统一。
从两者教育的开设主体上看,很多高职院校都已成立了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由创业学院或者教务处统筹,而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多为就业指导部门统筹,两者教育主体相对独立;从两者教育的课程上看,职业生涯教育基本已纳入必修课范畴,对促进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必修课来开设,两者教学体系、教材内容都相对独立;从师资来看,职业生涯教育多为各学院辅导员完成,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含专任教师、辅导员、企业家等呈现多元化。从以上看,两者教育体系相对独立。
部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老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但实际授课的内容却仅限口头传授,并未深化于实践进行推进。而职业生涯教育课老师因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常忽视教学中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入。两者融合教育方法和方式尚无成形的研究和运用,未形成一套统一、融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顶层设计上,更新教育理念,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以正确的人才培养观为导向,将人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强化个人能力系统的提升和需要系统的调适,促进人与组织的动态平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要以职业生涯教育为基础,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部分,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使两者教育理念相融合、相促进,从而提升学生就创业技能,提高学生就创业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
整合教学内容。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和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创业精神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体现。高职院校可以将两者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编制特定的融合型教材或教学资料,将教材或教学资料用于职业生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并设置一定的学分课程。也可以将创新创业的实践案例作为职业生涯教育课堂的教学素材,通过教学中的案例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需求系统。
协同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学校网站等新媒体,以及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手段,建设融合教育的在线精品课程,通过先进的网络教学模式开展融合教育教学,以更加开放的教育理念和更为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构建自身合理的需求系统和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努力实现网络平台教学和日常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的有机结合,实现多渠道教育教学相协同、相互补,避免日常教学的局限性,提高教学质量。
融合教学实践。学校可以在创新创业大赛、各技能大赛以及生涯活动周、就业服务月等系列活动中,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有效利用职业生涯教育课外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将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参与和创新等,巩固和强化职业生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融合教学的成果,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系统。
联合校企平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参观企业、开展职业体验、专业与职业认知、实习实践等形式,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的链接,提升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契合度,促进学生需求系统与企业增强系统的相适应,推进学生个人满意度和企业组织满意度双提升。
目前,高职院校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稳定,讲课内容不统一,教学水平良莠不齐,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较多流于形式。职业生涯教育教师相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更擅长将教学元素和教育内容进行融合,也更善于将职业生涯的教育元素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因此,可以组建融合教育师资队伍,既能缓解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弥补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在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方面能力欠缺的问题。学校通过选派培训、到企业实践锻炼、交流研讨、教师竞赛等方式强化对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帮助教师尽快掌握两者教育融合的内容和方法,提高融合教育教学的能力与质量,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促使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体制机制上保障,是职业生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和发展的基本保障,需要校领导支持和不同教育主体的相互协作。高职院校应合理制定推进职业生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规章制度中,融入促进两者教育融合发展的导向性思维和指导性建议,对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现有师资力量整合等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使高职院校部门之间、教育教学实践主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两者教育融合良性发展。
国家经济的发展依靠不断的创新,为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适应企业对员工越来越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以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积极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融合。同样,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又能将职业生涯发展理念和创新创业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也为大学生终身教育和职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