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晶晶,周玉萍,宁祎
(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erit.又名三步跳、麻芋子、天落星、野芋头等,为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以块茎入药,有镇咳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作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录,是很多治疗咳嗽、呕吐的常见中药[1]。
半夏在中医临床配伍使用量大,据调查显示:中国每年半夏消费在1700 t左右。野生及家种量极为紧缺,市场缺口大,人工栽培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替代途径[2-3]。由于半夏种植成本高,母种块茎价格昂贵、费劳力用工多、病虫害严重、风险大,使得普通农户不敢贸然试种,因此目前六盘水半夏人工栽培发展缓慢。同时,六盘水市人工栽种存在种质资源混杂、病虫害严重等现象。2018年,该市种植半夏1500余亩;2019年,种植600余亩;到2020年,没有成规模的种植,产业逐年消减严重。解决半夏产业中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好种源的问题,筛选适宜的本地野生半夏种源是解决人工栽培问题的第一步。因此,了解六盘水野生半夏种质资源分布特点、生物学特征,为人工种植半夏选种,更合理地指导当地企业及农户进行优质半夏栽培,改善半夏质量,提高半夏产量,为指导半夏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对半夏种质资源区域分布进行调查,是确保种源的重要途径之一。2019年~2020年笔者在多次踏查和走访的基础上,采取取样法,记录了在每个样地的海拔、生长环境及半夏株高、叶型、叶长、叶宽、株芽情况、块茎大小、花序、须根数等。调查发现,六盘水市野生半夏资源丰富,在各县区均有分布,笔者重点考察了六枝特区平寨镇波乍村(海拔1365 m)、岩脚镇金星村(海拔1200 m);盘州淤泥河乡清水村(海拔1925 m)、英武镇转山地村(海拔1723 m);水城县营盘乡哈庆村(海拔1700 m),坪寨乡播落村(海拔2023 m);钟山区老鹰山镇(海拔1800)、保华镇海螺村(海拔2060)等乡镇,均发现野生半夏资源。六盘水一般地区海拔在1400~1900 m,有关半夏不同海拔高度的研究中,张明等认为合宜的生态环境对于半夏产量的提高非常明显,高海拔区域6月~8月温度相对较低,且离半夏临界高温时间晚,倒苗次数少,有利于半夏生长,因此延长了整个生长周期,有效成分积累及产量增幅较大[4]。
调查发现,半夏生长的环境较为多样,可生长于草坡、荒地、玉米地、黄精地、田边或疏林下。半夏耐阴能力强,怕高温,适于同其他作物间作。
六盘水野生半夏从叶的形态上可以分为“柳叶型”“竹叶型”两种,这与孙田在山东平邑县发现的野生资源“花叶型”和“卵圆型”不同[5]。柳叶型:主叶长宽比为(1.8~4.3)∶1,1年生半夏多为单叶芍叶型,2年生以上半夏一般能生出2~3个叶柄,多的可以生出6~7个,叶片呈3~5裂鸡爪状。叶柄长10~25 cm,叶柄直径较粗在0.25~0.5 cm。块茎大多生于地下5~8 cm处,多为圆球状或椭圆球状,块茎横径0.5~4 cm,块茎鲜重在1.5~15 g,一般块茎单株须根20~70条。有研究认为繁殖系数与块茎大小成正相关,块茎越大,主茎分裂能力越强,珠芽越多,繁殖系数越高。竹叶型:主叶长宽比在(5.0~8.8)∶1。1年生半夏也为1叶卵圆型,2年生以上半夏一般能生出2~3个叶柄,多的可以生出4~5个,叶片呈3裂鸡爪状。叶柄长5~20 cm,叶柄直径较细,在0.2~0.35 cm。块茎多为圆球状或椭圆球状,横径1~2.7 cm,鲜重在0.4~5.3 g,一般块茎单株须根17~65条。两种叶型的半夏有着共同的生长习性:3月下旬,气温到10℃时,块茎开始萌芽出土,通常为三出复叶,中间一片较大,叶片出土20天左右,即在离母块茎4~8 cm的叶茎上分生一幼嫩珠芽,珠芽白色或棕绿色,并逐渐膨大,至5月中下旬珠芽成熟随着叶片倒苗脱落,15天后,入土的珠芽又萌芽生叶,重复“出苗生长~分生珠芽~成熟脱落入土~出苗生长(作为块茎膨大)”的无性繁殖过程,所以珠芽繁殖也是人工栽培中进行半夏繁殖的一个手段。大块茎半夏花叶同期,3月下旬,叶片出土时同时抽生出的1~2个花序,花序柄长6~20 cm,花序柄一般较叶柄长,并卷成曲型管状,绿色或紫色;佛焰苞管部长3~9 cm,花序为顶生肉穗花序,花序下着生雌花序,与佛焰苞贴生,雄花位于花序轴上部,白色,密集成圆筒状,与雌花相隔5~8 mm,雌雄同株。其果实为浆果,卵圆形,成熟时为紫红色。而自然条件下的花多不孕,且半夏种子出苗率低,植株瘦弱,块茎生长周期长,所以栽培上很少选择用种子来进行繁殖。6月下旬温度超过32℃开始倒苗。经过一次倒苗后又继续萌发生长,直到10月下旬,当温度低于12℃时,半夏地上部分会逐渐枯萎而死,并且不再长出。六盘水因夏季无高温倒苗次数少,为1~2次。不同地区不同种群倒苗次数不一定相同,顾德兴等认为半夏倒苗一年1~3次。[6]
从株芽着生情况来看,六盘水野生半夏资源分为2种,盘州英武半夏资源,一个叶柄上株芽一般有2个,分别着生在叶片基部及叶柄下端两处,叶片基部着生有半夏,个小0.2~0.4 cm,叶柄下端成熟株芽个大0.5~1 cm左右,颜色为深褐色;个大的珠芽当年入土后再生出的叶片为3叶型,本地熟称“掌叶半夏”,主茎平均分蘖系数为4,繁殖系数为16,有生长旺盛、块茎个大、繁殖力强等优点。而其他地方资源株芽一个叶柄上多为1个,位置仅在叶柄下端,成熟株芽大小在0.3~0.7 cm,生长不如掌叶型半夏。
从叶分裂情况来看,在六枝波乍村可以发现有3叶裂、5叶裂、6叶裂三种情况;而在其他地方多见3叶裂半夏,偶尔见5叶裂。我国胡世林等将半夏居群中的五叶类型命名为五叶半夏[7]。5叶裂比3叶裂半夏叶面积大,而叶面积大小与块茎大小、有效成分、倒伏时间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仍然有待研究。
在六盘水境内不同地区半夏资源有所不同,在六枝波乍村可见竹叶型、柳叶型及桃叶型三种;而其他地方多为柳叶型,较少见桃叶型,未见竹叶型。在对不同叶形半夏的研究中,白权等认为狭叶型半夏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地上部分生长旺、生长期内倒苗少、产量和品质高等特点[8]。赵忠堂等认为在株芽数量上柳叶型半夏强于芍药叶形半夏[9]。从地下块茎大小、重量来看,何道文等认为半夏种茎大小、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生长特征与半夏繁殖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小块茎作为种茎增重率优于大块茎;但在株芽、种子等繁殖系数方面,大块茎优于小块茎[10]。六盘水地区的“掌叶半夏”块茎可以达到4 cm,鲜重达到50 g左右,又有珠芽个大、生长旺盛、分蘖系数高、繁殖力强的特点,是我们人工栽培选种的重要目标。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S]. 一部.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10-111.
[2]王华东,吴发明.我国半夏资源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50-151,200.
[3]张堇,谈献和.半夏资源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71(5):104-105.
[4]张明,钟国跃,马开森等半夏倒苗原因的实验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73-274
[5]孙田. 野生半夏资源调查及人工繁殖栽培试验[J]特产研究,1991[4]53-54
[6]顾德兴,李云香,徐炳声. 半夏的繁殖生物学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4(4):44-48.
[7]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9. 488-490.
[8]白权,李敏,贾敏如等,南充地区半夏资源调查及与省外半夏形态特征的比较[J].华西药学杂志,2004(5):351-354
[9]赵忠堂,吴在军,张来启,等.半夏块茎与珠芽的生长状况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1(3):22-23
[10]何道文,黄雪菊.半夏栽培生态学研究[J].中草药,2003(12):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