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陈晨
(盐城市大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盐城 224100)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关乎着人们生活质量。传统农业发展中,始终依赖人力施肥,但因施肥总量大,造成身体负担过重,成本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且增加了秧苗畸形生长可能性,难以实现增产目标。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整体产量,要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
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与传统人力施肥相比,有多重优势。首先,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可在冷冰田、排水不畅田等低温田块作业,能保证早期茎生长量,减少倒伏。其次,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的应用能提高肥料利用率。以氮肥为例,其具有一定挥发性且易溶于水。人力施肥中,将造成部分肥料的流失和浪费。而侧深施肥,会将肥料施加到秧苗根系3 cm、5 cm深的位置,能有效减少肥料浪费,保证秧苗高效吸收肥料。再次,应用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时,能让施肥作业变得更为集中,保证秧苗营养充分,根系活力强,进而增强整体抗性。除此之外,与人力施肥相比,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劳动成本低,用工量少,有增效优势。同时,应用该项技术进行施肥,不需要追肥,无形中减少了劳动成本。另外,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能减少环境污染,控制氮肥等肥料的挥发,保护好生态环境。
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对秧苗有一定要求。因而,在对侧深施肥技术进行应用时,要做好秧苗准备。品种选择上,要尽量选择高产、多抗等适宜的品种,并对品种进行审定。对秧苗品种进行审定时,严格参照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中的标准要求。秧苗准备时,要做好发芽试验作业。播种前,以去颖法、高温盖砂法、高温纸上法等试验方法确定发芽率,为秧苗播种做好准备。试验中,要保证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待做完发芽试验以后,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晒种、选种、消毒、浸种、催芽、育秧几项技术处理工作。其中,在选种时,要先剔除空瘪谷粒,选出饱满谷粒作谷种。消毒时,要科学使用咪鲜胺等药品,并兑入相应比例的水。消毒后,要用清水洗净种子,避免出现严重的稻瘟病等病害。浸种时,要使用温清水,且要保证浸种时长达到12~24小时,以吸足水分。期间,为保证浸种效果,要仔细观察种子状态。若种子水分充足,则呈透明状态且易折断。整个浸种作业中,要定期清洗谷种。清洗时,需吸收半个小时左右的氧气。育秧时,要将苗高控制在120~180 mm,以提高秧苗培育效果。
在进行侧深施肥前,还要整理好田块。首先,在整地时,要以耕层为标准,放入深3~5 cm的水,进行5~7天的泡田作业。泡田作业结束以后,以一致的深度进行整地,再沉淀5~7天,保证后续插秧作业有序进行。实际整地时,要科学控制作业深度,保证其在16~18 cm范围内。整完地以后,要用旋耕机进行平地。条件允许情况下,还要用带有滑切刀齿的拖拉机开展平地作业。平地作业结束以后,开始进行沉淀。沉淀期间,需保证泥水分离。同时,不能漏泥且要沉实。另外,沉淀时,要控制好沉淀天数,保证壤土、砂质土沉淀天数分别是2~3天、1~2天。
实际生产中,设备调试关乎着技术应用效果。因而,在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具体应用中,要以《机动插秧机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为参照展开设备调试工作,保证设备正常使用。对设备进行调试时,需认真检查设备外观和选配装置。其中,对设备外观进行调试时,要认真检查断肥报警装置、覆盖肥料装置、埋草整平装置等。同时,还要同步调整好种植和施肥深度参数。对参数进行调整时,为保证肥料恰好在指定位置,需参考水稻种植密度等相关指标,科学调试参数。另外,在插秧机实际运转时,要及时查看是否存在故障问题。如断条等,尽快修复故障,提高侧深施肥作业效率。在对选配装置进行调试时,要综合考量插秧、施肥同步作业,并注意做到环保、节肥作业效果。其中,在洋马气吹式插秧侧深施肥机实际应用中,为保证技术应用效果,要有针对性地调试V字整地滚轮装置。选配装置具体调试中,要重点调试好基座、支撑杆各个组成部分。
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其肥料使用量有所减少,缩减比例大约在20%左右,且能从根本上控制肥料流失问题。但在技术具体应用中,对肥料配置的要求较高。肥料选择中,要尽量使用专用配方肥。选用专用配方肥时,需充分考虑其氮、磷、钾配比是否符合施肥要求。同时,肥料配置时,要仔细观察其粒型是否整齐。在硬度上,要保证其适中。在粒径上,要保证其在4~5 mm之间,以突出肥料配置合理性。另外,肥料配置中,要控制好用量。对于用量的控制,需综合考量环境、土质、预期产量、种植密度等多个方面因素,科学确定肥料的具体添加量,基于节约成本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控制好污染问题。
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是一种机械化作业模式,能在控制肥料用量前提下增加稻谷产量,取得较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但是,在技术应用中,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前茬收割期间,要用装有切碎装置的收割机处理秸秆长度,将其长度控制在10 cm以内,以满足侧深施肥技术使用要求。同时,插秧期间,要控制好秸秆还田深度,将其控制在12 cm以内,并进行48小时以上的泡田作业。进行完泡田后,整平土地,保证土地间有3 cm以内的高低差。沉淀时,为保证充分沉淀,要控制好时间。与常规田地相比,要注意延长泥浆田地沉淀时间。若沉淀时间不足,泥浆将过于干燥,由此降低肥料覆盖效果。另外,为提高侧深施肥效果,要控制好水层,确保其深度在3 cm以内。若深度不符合要求,将在施肥过程中遇到排肥问题。肥料,是保证水稻生长质量的基础。对插秧过程进行控制时,科学使用5 mm以内且硬度适中的专用肥可避免脱稻问题。整个施肥过程中,需把握好作业速度。速度太快,会产生倒伏问题,影响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应用效果。
如今,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全面推广了水稻机插理念。未来发展中,将逐步实现“水稻机插、施肥+”功能,增加“农药功能”等多个功能,弥补水稻无法与农药混合的问题。传统作业中,始终采取“先种植后施药”的作业方式。基于此,增加“农药功能”,可改变固化作业模式,在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基础上实现整体作业,并从根本上避免农药喷洒中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打造一个良好的稻秧成长环境。目前,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应用仍然面临着育秧效率低的问题,存在一定资源的浪费。为解决这个问题,未来发展中,要积极推广长毯苗育秧、插秧技术。长毯苗育秧、插秧技术与现有育秧盘方式相比,采用了一种新的育秧盘结构,可使秧苗成苗后连成一体,更好地满足水稻机插秧需求。另外,在长毯苗育秧、插秧技术具体应用中,要注意与水稻宽窄行插秧机作业配合,以促进秧苗更好地成长,突出技术优势,提升增产效果。除此之外,未来发展中,要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应用中的无人驾驶、遥控操作。如此,可节省一定人力资源。但在无人驾驶功能推广中,要积极培养专业人才,由专业人才负责遥控,实时监控施肥情况、设备状态等,显著提高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应用水平。
人们常说:“立政之本则存乎农。”社会发展中,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至关重要,能提高水稻总产量。在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具体应用中,为发挥好其技术优势,要提前做好秧苗准备。同时,要整理好田块,并科学调试设备,配置肥料,控制整个插秧过程,最终通过科学施肥争大穗、夺高产,显著提高结实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