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琼
(新疆乌苏市百泉镇兽医站,新疆 乌苏 833000)
由于巴氏杆菌具有极强的传播性,所以每年都会在一定范围的家禽中传播,该病症的危害性极大,致使牲畜死亡的概率极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如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状,通过有效防治手段能将该病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巴氏杆菌是一种传染性极强,致死率高的病症。按感染病的轻重种类可以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该病多见于羔羊中,往往刚患病就身亡。患病羊的性状表现为虚弱不能正常奔跑与行走,卧倒寒颤且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如若是最急性会在发病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而患有急性巴氏杆菌病症的羊会出现厌食、体温飙升、咳嗽、鼻孔出血等,该病周期为2~5天,后期会因为便血水,虚脱而死。慢性病状多常见于成年羊中,羊患巴氏杆菌后会出现眼角膜炎症、腹泻、厌食、呼吸困难、气喘咳嗽、个别患病羊脖颈和胸部会出现水肿现象。由于饱受病魔折磨,患病羊死前会极其痛苦。
正确的养殖管理方式才有利于羊群正常生长,而乌苏市在对羊群做防控管理时优先考虑的应是改变原有的养殖模式。做好圈舍内外的清洁工作,圈舍内的排泄物及时清理,圈舍周围要每天定时杀菌,还要对圈舍内定期消毒处理,以防细菌滋生引发其他疾病。要对进厂的车辆与人员进行消毒,并制定养殖场的相关管理制度,内容应包含:每日定期消毒;器具消毒;工作人员进出场消毒;场地清理规章制度;轮班视察羊圈舍情况,勤加通风换气等。同时还要保障圈舍内的温度恒定,由于北方四季分明,夏季闷热冬季寒冷,而新疆又有“早穿棉午穿纱”的特点,所以该地区的四季变化不易被很好地控制,在对羊圈舍做保暖与通风工作时要考虑到这点。对羊圈舍内外、周边区域、各种器具定期消毒可有效减少致病因素。养殖户在饲养羊群时还要注意一片区域内羊群的密度不宜过大,控制区域内羊群的数量将有效降低传染病的传播范围[1]。
饲养员根据相关管理条例每天视察圈舍情况,可适当驱赶羊群让其奔跑,由此可观察出是否有个别羊患病,一旦发现患病羊应立即将其隔离,还要对与病羊同处一室的羊群做相应的检查,预防传染病散播开来。与此同时要对病羊给予治疗,可将复方新诺明片碾碎溶于水中让病羊服下,病羊的治疗应遵守2次/日的治疗方式,病羊的的药物使用剂量为10 mg/kg,直至病羊精神活跃起来能正常饮食,且体温也为正常温度为止。在将病羊隔离的同时也要采取相关的防治措施,将病羊生活区域做消毒处理。将5%的漂白粉与10%的石灰乳按照一定比例与水混合制成浑浊液,或是采取1∶400的新申抗毒威溶液对羊圈舍及其周边、公共用具和羊群主要活动场所做消毒处理。同时还要对羊群的排泄物做消毒杀菌处理,可选用20%的漂白粉覆盖消毒。要对与病羊接触最频繁的羊群注射紧急疫苗,以此提高羊群的抵抗力;还要对非直接与病羊接触的羊群注射相关抗生素疫苗,防止该群体出现异样。养殖户要对病死羊做消毒深埋处理,以此降低传染的概率。
作为羊群养殖大户的新疆,羊群发病的几率普遍存在,当发现病羊时及时处理,有效控制传播范围可以降低财产损失。病羊发病初期可以选用出血性败血症多价血清治疗,成年羊由于拥有较强的抵抗力,使用剂量可控制在40~60 mL范围内,而羔羊由于处于成长期各项指标还不稳定应将剂量控制在30~40 mL范围内,既能促进它们健康生长,又能保证羊群的质量。一般情况下病羊需要进行两次药物注射才可保证治疗时效是有效的,对病羊进行第二次注射的时间多选为第一次注射后的8~12小时,通常采用静脉注射或是肌肉注射。由于羊巴氏杆菌极易被杀灭,该病原体与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药物相遇有极强的反应,所以乌苏市在治疗病羊时可选择此类药物,可实现更好的防治效果。肌肉注射的有青霉素与链霉素,使用剂量一般为4~8 mL/kg与25 mL/kg。而氯霉素是采取静脉注射法,剂量一般为8~10 mL/kg。除了注射法还可以采取内服法,常见的药物有磺胺二甲嘧啶或磺胺嘧啶,该类型药物对病羊的体重也有要求,即25 mg/kg,2次/日,且需要连续5天服用。检查并确诊病羊的病因,对症下药是极为重要的[2]。
当羊圈舍中出现病羊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手段,封锁该区域以此切断其传播途径。可以采取就地治疗以此降低传染概率,并派遣专人管制该区域,让其做好自我消毒防控合作。应对健康的羊群接种牛巴氏杆菌苗1~2 mL/只羊治疗处理,此后再定期对该区域的羊群注射几次,以防传染病回访,从源头处杜绝病原体可降低发病几率。或是将健康的羊群迁徙到另一片区域,在病原体较远地方对羊群进行防治,并经由专业消毒人员调配一定的消毒比例来对圈舍消毒,消毒液可选取配比为10%的石灰乳、3%的甲醛溶液和3%的火碱溶液,以喷洒或是泼洒的方式消毒,消毒人员在处理病羊圈舍时要明令禁止其他人员进入,也要嘱咐饲养人员切莫接近羊群。之后还要将病死羊与病羊圈舍内部的污染物做填埋处理,以此杜绝病原体从空气中传播扩散。
羊巴氏杆菌病症的存在极其不利于羊群的正常生长发育,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可以将巴氏菌病症控制在小范围之内。无论是采取药物杀菌处理还是物理防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在空气中传播扩散的速度,控制其传播途径可有效防止该病症传染其他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