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曾晓勇 刘慧 罗善平(泰和县农业农村局)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巧利用、优结构、壮产业、提效益、促增收……如今一幅幅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生态画卷正在“嘉禾之乡”泰和大地绘就。泰和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自2017 年启动以来,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加快实施进度,严把建设标准,强化建后管护,突出高效利用。截至2020 年全县已完成项目投资6.95 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3.17 万亩。
泰和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民生工程,在规划布局上,坚持统筹安排,既重点围绕粮食主产区打造集中连片的“示范工程”,又充分考虑贫困边缘山区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大力改善贫困乡村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4 年来,在万合镇华盖山村等16 个贫困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1.96 万亩。在项目设计上,该县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坚持高标准定位,严格控制设施和硬化路面占地比例,因地制宜实施小块耕地归并平整,建设宜机化农田,并在部分标段引进推广滴灌、微灌技术,打造与现代化生产相配套的节水灌溉格局。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项目区内非耕地、荒芜园地及废弃地等资源,提高项目新增耕地率,4年来,项目区新增耕地1800亩。
为了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打造成群众满意工程,该县在加强项目进度调度,确保项目如期竣工的同时,按照项目设计标准,压实监理员、工程管理员、技术负责人、村级质量监督员及高标办督查人员的监管责任,对建设用材和施工工序严格把关,并在项目区公示建设内容和质量标准,接受群众监督。项目竣工后,引入第三方对工程质量进行测评。由于质量监管到位,2017 ~2019 年度建设项目连续三年在绩效考评中获评全省先进。
建设是基础、管护是关键。该县严格落实“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三级管护机制,项目竣工验收后,各项目区乡镇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门的管护机构,与县高标农田建设领导小组签订了管护责任书,项目区每个行政村选配了2 ~3名管护人员,明确了管护范围和管护责任。县级层面每年按每亩20 元的标准安排资金,专项用于高标准农田维修和村级管护人员报酬,并制定了管护目标考核办法。年终经考核后,对履行管护职责到位的人员由县财政按每人每月500 元的标准兑现到位。与此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40 万元专项资金,招标采购红花种以及有机肥,重点安排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通过发展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升地力。
泰和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坚持开发与利用并重,不断丰富建设内涵,一方面引导项目区农民充分利用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大力发展双季稻种植,进一步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2020年全县落实水稻种植面积128 万亩,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任务;另一方面,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并以粮食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冠朝、灌溪、苏溪、禾市、沙村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建立了5 个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与此同时,泰和县积极做好“以地生财”文章,将项目建设过程中新增的土地划归村集体所有,采取兴办实体和出租等方式获取经济效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