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用大豆品种齐农26号及生产技术

2021-12-06 14:41韩冬伟王淑荣王连霞
中国种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小粒积温中耕

袁 明 韩冬伟 王淑荣 张 迪 王连霞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齐齐哈尔161006)

大豆起源于中国,约有5000年的栽培历史,是食用植物油和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3]。特用类型小粒豆品种指的是百粒重小于15g的大豆品种,主要做为豆芽、纳豆等食品的加工原料,其产量较普通大豆略低,但营养价值却高于普通大豆,近年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尤其是高蛋白的小粒豆品种,市场价格也比普通大豆价格高30%左右,种植效益甚至高于普通大豆,需求量也逐年增加[4-5]。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针对市场需求,开展了特用类型小粒豆品种的选育工作,针对特用型小粒豆产量低、易炸荚、易倒伏等技术难点,建立育种目标,拟通过技术手段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型小粒豆品种。按照育种目标对亲本品种库及种质资源库的材料进行多年鉴定,于2013年优选高蛋白、抗倒伏、抗病品种蒙豆36为母本,高蛋白、抗倒伏种质资源克09-09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有性杂交,创造后代群体。按照育种目标,采用系谱法进行定向选择,通过多年的南繁北育,于2016年F5进行决选,品系代号为齐农26号。2017-2018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科研基地进行了品系鉴定和比较试验,同时在齐齐哈尔市讷河市、克山县、依安县等地开展了多点异地鉴定;2019-2020年参加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第三积温带西部),2021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齐农26号,审定编号:黑审豆20210042,品种权号:CNA20181618.8。齐农26号的育成为生产上提供了更新换代品种,满足了市场对小粒豆品种的需求,对大豆产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益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6]。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农艺特性齐农26号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区域种植,从出苗至成熟总生育日数达115d,需≥10℃活动积温2250℃。该品种叶形为圆叶,花色为白色,茸毛颜色为灰色,荚弯镰形,成熟时荚皮呈褐色,种脐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2.7g,为特用类型小粒豆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8cm,分枝少。

1.2 籽粒品质2019-2020年连续2年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抽样检验品质分析,齐农26号平均粗蛋白(干基)含量45.91%,平均粗脂肪(干基)含量16.52%。

1.3 品种抗病性2019-2020年连续2年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病理研究室抽样鉴定,齐农26号大豆灰斑病叶部发病级别2年均为3级,病情指数分别为54和52,抗性级别为中抗。

2 产量表现

2.1 异地鉴定试验2018年在齐齐哈尔市讷河市、克山县、依安县等地对齐农26号开展了多点异地鉴定试验,每hm2平均产量2549.4kg,较对照品种东农60平均增产9.4%。

2.2 区域试验2019-2020年参加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第三积温带西部),2019年在克山分院、讷河德顺种业、讷河鑫丰种业、甘南齐丰种业和依安原种场进行5点次试验,5点增产,增产点率100%,每hm2平均产量2549.4kg,比对照品种东农60平均增产11.1%;2020年续试,5点次均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产量2569.8kg,比对照品种东农60平均增产11.5%;2年共10点次的试验,10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产量2559.6kg,比对照品种东农60平均增产11.3%。

3 生产技术

3.1 生产技术模式齐农26号适宜选用垄三栽培技术模式,不适宜平播、大垄密植、窄行密植等栽培技术模式。

3.2 整地采用以深松为主体的秋整地方式,耙茬深度15cm左右,深松深度25cm以上,旋耕深度18cm左右。

3.3 起垄施肥采用机械方式进行起垄,垄距65cm,垄高18cm,起垄要做到垄直,且垄高、沟宽、深浅达到一致。种肥每hm2施磷酸二铵150kg、尿素30kg、硫酸钾50kg,分层施于种下5~7cm和14~16cm处,切忌种、肥同位。

3.4 种子处理种子要进行精选,剔除杂质、病粒、不完整粒。为了防止苗期地下害虫及根部病的发生,可用药剂包衣拌种进行防治,一般每100kg大豆种子可采用35%多克福种衣剂1500mL包衣或70%噻虫嗪粉剂200g包衣,包衣后阴干,切忌暴晒。

3.5 播种及密度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区域根据土壤墒情及温度,最佳播种时期一般为5月5-20日。每hm2播种量28~30kg,播种深度以镇压后3~5cm为宜,种子双行间距10~12cm,保苗28万~30万株。

3.6 中耕中耕的目的是打破犁底层,提高地温,促进幼苗生长,整个生育期进行3次中耕。第1次中耕于大豆幼苗拱土初期进行,耕深15cm左右;第2次中耕在出苗后7~10d进行,耕深10cm左右;第3次中耕在封垄前进行,耕深10cm左右[7]。

3.7 化学除草化学除草一般采用苗前封闭及苗后茎叶处理2种方式。苗前封闭除草在播后苗前3~5d内进行,每hm2可用90%乙草胺2000~2400mL或96%异丙甲草胺1500~1900mL,加75%噻吩磺隆30~50g,兑水400~450kg进行土壤喷雾。苗后茎叶除草在大豆1~2片复叶、杂草2~4片叶时进行,每hm2可 用12.5%烯 禾 啶1250~1500mL或12%烯草酮450~600mL或5%精喹禾灵750~900mL,加48%灭草松1500mL,兑水250~300kg进行茎叶喷雾[8]。

3.8 防治大豆食心虫一般于8月5日左右成虫发生盛期进行防治。每hm2可采用2.5%溴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300~450mL,兑水400~450kg进行叶面喷施防治。

3.9 收获采用人工或机械收获。10%植株尚未落叶时进行人工收获;叶片、叶柄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进行机械收获。收获时注意收获质量,要求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同时注意田间损失率和清洁率。

猜你喜欢
小粒积温中耕
水稻小粒不育系新组合卓两优141混播制种优势分析
基于特征组合与SVM的小粒种咖啡缺陷生豆检测
1981—2020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广西甘蔗中耕施肥机械现状与发展方向
我们都是一条鱼
小黑的飞行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中耕深松蓄水保墒技术
温度对杂交水稻恢复系和不育系生育期的影响研究
积温对春玉米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