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生
(铜仁市农业科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农业电子商务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电子化的交易活动,其以电商平台为支撑,网络模式为手段[1],具有效率高、费用省、距离短、时间少的特点,能够促进改善农业价值链,进而提高农业竞争力[2]。2012年,铜仁市开始探索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多年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发展瓶颈。现对其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为促进其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进而推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全市大力发展生态茶、蔬菜、牛羊、食用菌、辣椒、水果、生猪、中药材、生态渔业、家禽、蜜蜂、特色林业等十二大农业产业,2020年全市茶叶年产量达12.11万t,中药材产量18.02万t,肉类总产量34.47万t,禽蛋产量5.43万t,蔬菜产量398.9万t,水果产量71万t,食用菌产量34.5万t,水产品产量5.35万t,为农产品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资源。同时,据调查,全市908家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有超过50%以上的企业产品具备开展网上销售条件,特别是生产加工的茶叶、茶油、牛肉干、羊肉干、禽蛋、干竹笋、红薯粉、食用菌等特色食品,其营养健康特点突出,且资源量大,网上销售具有较大竞争优势。因此,总体来看,铜仁市具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资源基础,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潜力很大。
铜仁市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应用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可入网销售产品有茶叶、天麻、豆腐干、蜂蜜、蜂王浆、珍珠花生、红薯淀粉、油茶籽油、山茶油、大蒜、辣椒、金银花、皮蛋、乌江贡米、牛肉干、绿豆粉、玉屏笛箫等各类规格产品,主要为土特产,销量较多的为茶叶、天麻、红薯粉、腊肉、豆腐干、花生、社饭等。2020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 950.48万元,占全市实物类网络零售总金额的10.53%。其中销量最高的类目是茶叶,销售额为445.96万元,占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额的22.86%。
自2012年阿里巴巴集团在淘宝网上开设贵州馆以来,铜仁市积极引导市内企业开展电子商务,2015年,铜仁高新区电商园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继2015年铜仁市石阡县、印江县、德江县率先获批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2016年新增了江口县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同年铜仁市获批全国第三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2017年,铜仁市获得了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整体推进市[3]。全市实现了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覆盖,形成了良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需要掌握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网络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作为支撑,而铜仁市受整体经济水平、人文环境、待遇、企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符合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4],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农产品电子商务对实行网上交易的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标准化要求,包括品质分级、包装规格化、产品标识和品牌等。由于铜仁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相关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加之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多数企业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网络销售要求,进而阻碍了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全市尚未形成完善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偏低[5]。目前全市只有常规的货物转运等,快递物流多是对纸质、干货产品进行运输,缺乏鲜活农产品物流所需的冷链技术和设施配套。
一是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对国家发布的各项有关产地农产品质量等级、重量和包装规格等标准体系加大执行力度,为产品质量标准化打好基础。二是以点带面做精农产品示范基地,抢先占领一定市场,再谋求进一步发展,如先主攻中高收入消费者,逐步向低收入人群延伸,再围绕一定的自然或者行政区域发展,成功后向其他区域延伸[6]。
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和引导,充分依托铜仁特色农产品营养健康优势,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重点产品,推进其加工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进相关的企业、地方、行业标准制定。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强化落实,保障生产加工主体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推进实现上市农产品的质量等级化和标准化,以及包装规格化。
一是根据农产品网络销售的特点,结合电商平台的有关要求,改变传统的产品包装方式,对于产地初加工的农产品,要进一步推广应用实用的保鲜储藏技术和方式,提高其保存质量和时间,延长上架时间,也有利于保障其在物流运输过程中不破损、不变质。同时,提升包装设计,规范商标和说明文字等内容,提升观感和产品形象。
农产品电子商务涉及的政府主管部门要有力组织和协调整个农产品生产、流通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物流公司等,加强运营模式建设,合作形成“生产-采购-交易-配送”的闭环流程,并将各运营环节规范化和成熟化,未来在上述链条的基础上增加订单、生产、标准加工3个环节,促进农产品产供销有效对接。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保障,应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符合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重点需求的稳定专业技术队伍。一是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引进相应的专业人才,同时对市县业务主管部门现有的技术干部加强培训,促进其充分掌握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面向农户,特别是在具有特色产品的村寨,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逐步提高其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引导其积极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三是对已有产品实行网络销售或具备相应条件但未实施的企业,根据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需要,对其主管人员和业务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提升其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水平,同时增强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积极性。
加强农产品物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网上销售过程的物流、仓储问题。一是由政府组织协调,建立更大范围的农产品绿色通道,通过减免物流运输相关费用等方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二是引进和扶持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一方面,面向全国500强的物流龙头企业,开展点对点招商,引进并将其打造成为地区重点物流集配型龙头企业;另一方面,针对在省外重点市场区域外建立产品专营销售点的企业,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三是积极培育流通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各地根据自身产业发展情况,成立相关的农民销售合作社,集中合作社力量,打破单一的市场流通方式,带动区域内的农民抱团进入市场。四是加快基地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申报建设冷链物流项目的同时,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和合作社自主建设冷藏库,强化产地农产品的物流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