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雨
凉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探究
肖雨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章通过对凉山州马铃薯产业的调研,分析了凉山州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优势、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
凉山州;马铃薯;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特色产业是区域特色资源和其他经营要素稳定结合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永动机[1],这一产业的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并且发展潜力较高。在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特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特色产业对区域经济产生的集聚效应,使许多民族地区将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以马铃薯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助推凉山彝族自治州(别名:凉山州)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既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也符合当地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对当地未来发展规划有着重要意义。
凉山州属高海拔、低纬度地区,以川西南山地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州内日照量、热量、雨量都极其丰富且充足。凉山州年平均日照数2 431.4 h,月平均日照数在200 h以上,太阳能年总辐射值达5 000 MJ/m2以上的有盐源、西昌、会理等12个县市[2],是我国同纬度地区日照时数和总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10.1 ℃~19 ℃,≥10 ℃的年积温4 500 ℃~5 760 ℃,无霜期203 d~346 d,年均降水充足,且年温不大,日温差距较大,是理想的优质特色绿色农产品生产地。凉山州马铃薯主产区是二半山以上(海拔1 800 m以上)的地区,在这个地域范围内,空气较好,几乎没有工业污染,而且自然条件极好,是马铃薯的生长的绝佳地段。同一品种的马铃薯淀粉含量在凉山州种植比其他地区高1个~2个百分点。正是因为有着极好的温光水资源,凉山州地区一年四季都有适合马铃薯种植的区域,不过主要为春、秋、冬作,周年生产、周年供应。
凉山州地域广阔,土地总面积602.6×104hm2,其中耕地面积32.2×104hm2,全州人均占有土地1.2 hm2,其中人均耕地面积0.07 hm2。安宁河谷平原面积约1 800 km2,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农业综合生产基地,被誉为四川第二大平原。目前全州有宜粮荒地28.67×104hm2,近期可开发7.73×104hm2。适宜生产马铃薯的土地在26.67×104hm2以上。凉山州海拔2 000 m以上地区耕地面积大,气候冷凉,光照充足,种薯生产隔离条件优越,适宜马铃薯种薯生产。
2015年国家提出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2016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可以看到当地政府对未来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规划,如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突出冬马铃薯种植,建设马铃薯基地170万亩;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良种繁育基地;每县形成1个~2个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等[3]。
凉山州马铃薯的种植历史悠久,区域极为广泛,2020年17个县市中,每个县都有着很可观的种植面积,而且相对以往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州粮食作物面积达到52.82×104hm2,整个凉山州地区2020年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就达到16.48×104hm2,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部粮食种植面积的比重,由2009年的22.7%,提高到2020年的31.2%,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在对凉山州17个县市的深入调研中,盐源、会理、会东、宁南、布拖、金阳、昭觉、喜德、冕宁、越西、甘洛、美姑12个县早在2018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就已超过0.67×104hm2,其中盐源、布拖、昭觉、越西4县的种植面积更是超过了1.33×104hm2。基于民族地区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以及较高的种植面积占比,使得凉山州马铃薯的种植收入成为凉山州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2010—2020年,凉山州马铃薯种植产量翻了近一番。2020年全州马铃薯种植产量达到75.2×104t,占全部粮食产量比重达30.7%,比2010年多了27.4×104t。其中,盐源、布拖、昭觉、喜德、冕宁、越西、甘洛、美姑等13个县市的种植产量均达到105t以上。盐源、布拖、昭觉3县作为种植面积大县,其种植产量也名列前茅。马铃薯已成为凉山州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凉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既是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也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所在。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仅能进一步推动凉山州马铃薯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实施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是凉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不足之处。
3.1.1 生产基础条件较差,耕作粗放,产量不均衡
凉山州马铃薯主产区集中在二半山以上地区,交通不便,农田基础设施缺乏,基本无灌溉条件,雨养农业区。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便会造成较大的产量损失,生产的稳定性差。当地人民的耕作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整地质量不高、农家肥施用不足、科学施肥落实差、种薯薯块选择处理不严、品种混杂退化较重、种植密度偏低、田间管理粗糙、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因此个别地方常发生较重的虫害,马铃薯产业的整体效益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高产栽培一般情况下亩产2 000 kg左右,最高亩产能达到3 000 kg以上,而当地现有平均亩产却不足1 500 kg。
3.1.2 品种结构不合理,基地规模小,不适应市场需求
生产上主要品种多为中晚熟高产鲜食品种,该品种在生长过程中相对脆弱,并不适合多种地理环境、不同气候的生产,导致整体产量不高,而且受一定程度自然环境的限制,整体生产状况不够稳定;现有的主栽品种芽眼较深,薯形较差,不够整齐,表面不够光滑,干物质、淀粉、蛋白质、还原糖含量等指标不完全符合加工需求,因此商品性也较差,商品价值不高,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不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凉山州地区的马铃薯生产还比较分散,不够集中,而且大多数种植地区与市场主要需求地并不接近,再加上运输环境较差,受地理环境影响交通相对落后,不利于大规模运输。各个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也不统一,整体生产状况相对落后,并不适用于大规模需求市场的今天。分散生产也导致了生产成本较大,进一步导致了马铃薯的价格较高,与其他地区的同种产品没有竞争优势。
3.1.3 加工、营销不发达,市场体系滞后
马铃薯加工工业起步晚,加工企业零散,科技含量不高。企业与农民没有实行订单化生产,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多元化的精深加工产品(没有全粉、变性淀粉、快餐食品等),产品主要是粗淀粉、精淀粉、粉条、粉丝、粉皮等。目前当地的加工方式基本上是初级加工,档次水平低,增值空间受到极大限制。部分马铃薯品种淀粉含量较低,出粉率低,与企业所需的品质存在一定的差距。
缺乏马铃薯专用批发市场,贮藏条件落后,主要依靠自然堆放,易腐烂、失水、霜冻,品质变劣,损失严重。马铃薯流通不畅,受交通条件的制约,部分乡镇道路建设差,道路崎岖,运输距离长,增加了运输的成本。
3.1.4 服务体系、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
全州现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有限,村级农技人员更少,部分农技人员还要负责其他事务。马铃薯产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农民居住分散,重点村又没有专职农技人员,乡镇农技人员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精力上,都很难保证技术措施落实到所有田间地块。
除了马铃薯产业自身发展的不足,在特色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也有着许多不可避免的限制所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凉山州特色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不足之处。
3.2.1 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高山、深谷、平原、盆地的相互交错是凉山州区域地形的特点,因此也造成了凉山州地区交通运输的不便,对于产品运输、保存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使得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也严重影响了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3.2.2 教育水平不平衡,专业人才短缺
凉山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教育水平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偏远山区较缺乏优秀的教师资源。此外,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种植马铃薯根据传统经验,创新能力有限。同时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了其居民思想较为保守,风险承受能力弱,而且城市商品经济对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辐射能力有限,因此会产生居民对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政策不理解甚至不支持的情况,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就变得异常艰难。
3.2.3 “空心化”现象仍然存在
凉山地区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儿童,从而导致土地大量闲置,极其缺乏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和人才,这也是制约该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3.2.4 特色产业发展成果缺乏精准保护
特色产业的发展的目标是结合当地的特点,以当地最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来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特色产业的行情波动会受到全国相同产业市场变化的影响,如果全国此类产业的供给过多,将造成特色产品价格的下跌,如果超出了相对落后地区的承受范围,那将对当地的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很可能会导致刚刚起步、本来就相对脆弱的产业发展变慢。虽然产业发展措施非常全面与科学,但是精准的产业发展成果保护机制却未形成。
实施良种工程,着力夯实产业基础。抓好良种培育、繁育和推广,抓好种薯贮藏。依靠科技研究及农业科技相关推广部门深化马铃薯增产模式攻关和示范推广,为挖掘单产潜力提供科技支撑。要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种薯、农技、植保、农资服务网络和专业服务的队伍,落实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一是加强乡村道路建设,让边远山区包括马铃薯在内的农业特色产品能种得出、运得出、卖得好。二是加强对贮藏技术研究,减少凉山州马铃薯因储藏问题带来的损耗浪费,突出冬马铃薯种植,实现错峰销售,稳定马铃薯价格,提升定价话语权。三是在主要厂区建立马铃薯交易批发市场,方便外地客商购买马铃薯,也方便本地农户及营销大户销售马铃薯。四是多渠道拓宽销售市场,借助互联网,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形式建立电商销售平台,或者建立农超对接,与盒马、北京华联、绿地等全国连锁超市建立合作关系,让马铃薯直接进入消费市场。
(1)加强产品研发实现产业升级,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引导龙头产业着眼未来,加强对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技术引进、技术设备的升级改造。
(2)政府要牵线搭桥促进产、研、企、销的合作融合,实现从研发到应用到推广一体化。
(3)财政、金融、税收等要加大对龙头加工企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引进技术、技术研发、创立品牌、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协调银行在政策范围内尽力支持加工企业融资,对马铃薯龙头产业给予税收优惠。
(4)密切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合同、股份合作、租赁经营、订单农业等多种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连接模式,让农户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稳定的马铃薯加工生产基地。
(1)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和新平台宣传凉山州马铃薯,积极参加各类农业特色产品博览会。
(2)帮扶凉山州的发达地区设立销售窗口,扩大凉山州马铃薯影响力,并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政府要构建“内培为主,外培为辅”的高质量教育机制,培养一批愿意到偏远地区的、能够待在艰苦地区的、熟练掌握彝汉双语的师资队伍,并且为师资队伍予以政策上的照顾和倾斜,为凉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提高凉山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同时,还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协调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发展空间布局。除此之外,为了推动凉山地区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重心还应该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教育和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种植户的综合素质,从而推进新技术、新政策的落地,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坚持用经济发展来带动就业,鼓励当地马铃薯产业相关企业优先吸引本地劳动力就业,提升特色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吸纳就业的能力。建立地方政府投资和重点项目带动就业联动机制,拓宽当地居民的就业渠道,设置马铃薯产业相关公益性岗位,促进就近就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才,要落地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通过凉山州“千名英才·智汇凉山”引进人才行动,面向全国公开引进紧缺专业人才。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特色产业助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最优选择,是着力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的重要措施。在用特色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凉山州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人民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为基础,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助农增收。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曾经的贫困地区不断脱贫致富,经济面貌获得了改善。但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服务体系较为落后、教育水平不平衡等问题。当前,凉山马铃薯产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应树立危机意识,依靠科技创新,着力在调结构、强特色、优质量上下功夫,在精益管理、创新中促发展,稳定增加种植马铃薯经济收入,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站稳脚跟,才能为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1]樊勇.对“特色经济”中特色的理解[J].理论与现代化,2004(01):64-67.
[2]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凉山彝族自治州“十四五”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EB/OL](2021-09-30)[2021-11-29].http://www.lsz.gov.cn/xxgk/ghjh/zxghs/202109/t20210930_2027236.html.
[3]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6-21)[2021-08-24].http://www.lsz.gov.cn/xxgk/qmtjwgk/jcgk/jchgk/fzgh/202106/t20210624_1946652.html.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2.50
S532
A
2095-1205(2021)12-133-03
肖雨(1996- ),女,彝族,四川西昌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