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彬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党中央推进“三农”工作的又一大进军号角,是推进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渔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机遇,在“推进现代渔业、打造美丽渔村”方面要有大手笔、大作为、大创新,让渔业一样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渔民成为有体面的职业,让渔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精心描绘“渔业强、渔民富、渔村美”的美丽画卷。
“美不美,山中水。”鱼塘、水库等渔业生产经营场所以及大部分渔村都是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美,并且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域环境特色,在“美丽渔村”建设中,要根据“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总体要求,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不搞大拆大建,避免不伦不类。要根据渔村发展实际,合理定位、科学规划。“美丽渔村”建设最本质的内容就是提升渔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力改善渔村群众的渔业生产生活条件,提供适用、便利的基础设施,诸如渔村道路建设和维护、渔村安全饮用水设施建设和管理、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水产品市场建设和秩序监管、渔村文化娱乐设施以及渔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等。同时,“美丽渔村”建设必须突出渔村自然生态特性,不可搞千篇一律,不可以简单的复制。自然生态优美是渔村区别于城市最主要的特点之一,“美丽渔村”建设一定要在“天蓝水碧、地绿山青”的先天条件下,充分尊重本身固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突出自身特色,体现不同风格,彰显渔村品位,做到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保持好渔村自然的原真性。要加大对老村旧村的改造,加大危房的治理,确保渔村与渔业生态环境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渔业生态人居。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河塘净化、湾村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的要求,大力实施“六改五通四建”:“六改”即通组公路改造、用水设施改造、厨房改造、厕所改造、鱼塘栏圈改造、垃圾堆放处改造;“五通”即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即电话和有线电视)、通沼气;“四建”即建晒场、建洗衣池、建小庭院、建养殖园,建设一个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宜居宜业的生态人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前提,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文明之中,体现全方位的开放理念。建设“美丽渔村”亦如此,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按照现代渔业的总体要求发展渔业生产。只有发展渔业生产,才能为“美丽渔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各地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独具的现代渔业,着力建设生态渔业、观光渔业、设施渔业,推进渔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渔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带动一产、二产、三产联动发展。各地应以彰显当地特色为突破,因地制宜发展切合实际的现代生态渔业。要以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核心,统筹考虑环境建设、生态建设、人文建设和渔区社会发展等因素,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出本地特色渔业发展规划。有很多生态渔业经济的典型可以借鉴:如生态养殖休闲渔业型,就是利用池塘、湖泊围栏养殖基地等渔业设施,以养殖鱼类为主,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或开办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还有生态观光型,就是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集观景、休闲、度假、垂钓于一体的综合渔业。要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以及农民就业等实际,按照“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合理选择各具特色的渔业经济发展路子。条件较好的要带头发展高效生态的低碳渔业,培育特色精品水产品,积极发展渔家乐休闲旅游业、水产品来料加工业、水产品运销服务等二三产业,规范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渔业市场主体。各地还要创造条件,围绕总体布局,根据自身特点和基础,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布局,建设渔业特色园区和基地,力争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实现渔业增产,渔民增收,渔村增彩。
“美丽渔村”之美在于“生产高效、生活美好、生态宜居、人文和谐”,要达到这些标准,一定要重视产业发展环境的美化,又要重视渔村生态环境的美化。对于水产养殖领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各地要科学规划和控制水域的养殖容量,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引导养殖生产者保护养殖水域环境。要加快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水产养殖发展规划,突出科学布局、控制养殖容量,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生产管理技术。要积极引导养殖生产者使用全价颗料饲料,推广科学的给饲技术,减少自身污染。要加强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定期发布水质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对于渔村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要坚持建管并重,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结合生态文明创建,在渔村建设生态污水处理池、生态公厕、太阳能路灯和文化休闲广场等一系列生态配套工程,提升渔村品位。对渔村荒坡山地进行全方位绿化,对渔村卫生死角整治美化,专人维护全村花坛、花圃苗木,大力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建立一支稳定的卫生保洁队伍,要制定村规民约,使渔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渔村管护中来,发挥渔民群众共建共享共护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风气。要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开展渔村公共设施维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等相关工作,建立日常保洁、绿化养护、动态督查和违规问责等办法。加大治理“脏、乱、差”力度,定期开展清洁渔村卫生行动,检查督促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和卫生守则,同时开展绿化示范户、生态文明户、卫生户等评选活动,完善渔村清洁保洁长效机制,促使渔村生态环境良好。
“美丽渔村”不仅需要“形象美”,更需要“内在美”、“整体美”。“美丽乡村”之美不能只停留在外在形态上,更需要通过丰富内涵、提升品位、提高素质来促进乡风文明。要加强渔村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积极导向作用,抓好渔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开展理论研讨、宣传造势、政策解读,让渔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刻认识“美丽渔村”建设、主动参与“美丽渔村”建设,为“美丽渔村”建设提供浓厚的舆论氛围、稳固的思想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要加强渔村文化建设,文化是渔村的灵魂,拥有文化内涵的“美丽渔村”更具生命力。渔民长年进行繁重的渔业生产活动,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少,没有健康的社区活动,带来物质生活改善后精神生活的贫穷,极有可能出现酗酒、打架、闹事等不健康的现象,需要政府在渔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健康活动,还可利用业余时间对渔民进行技能培训,或开展技能比武、技术竞赛等文化活动,丰富渔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注重渔村人文历史的保护传承,渔村文化是农村群众智慧的结晶和情感的寄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丽渔村”建设在完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更要考虑渔村典籍整理挖掘、历史遗迹保护、民俗风情展示和人文历史研究,让优秀的渔村文化薪水相传、后继有人。另外还要积极倡导渔村主流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渔村思想文化;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渔村文化生活,加强渔村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渔村文化建设,参与渔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带动渔民积极有序参与“美丽渔村”建设,让广大渔民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听得见渔歌”的优美氛围中安居乐业,颐养天年。
(通联:438700,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东门街37号县水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