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通识课堂中的实践策略探究
——以《中国现当代诗歌读解》课程为例

2021-12-06 12:34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通识诗歌教学模式

王 发 奎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网络互联和信息技术的勃兴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态,构建起了更加多元和立体的信息传播和交互的模式。特别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纷至沓来,在线网络平台的搭建以及在线公开课程的普及,对高等教育的教学场域和课堂形态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历史性的重塑,技术之光照进现实,智能学习阔步而来。基于此种语境,应运而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走进了大学课堂,成为提高学生素质、吸引学生兴趣、满足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博雅精神、创新意识、批判思维的大学通识课程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天然的恰切之处。在这样一种理念革命和技术支撑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改进大学通识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搭建丰富多元的课程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建立立体型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步骤,探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搭建丰富多元的网络学习和交流平台

关于大学通识教育,早在民国时期就得到了当时学界大师和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梅贻琦就曾提出:“大学期内,通专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亲民之效。”[1]又说到:“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之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亲民,而为扰民。此通专并重未为恰当之说也。”[2]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大学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逐步健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设置和实践日趋完善、优化,大学通识教育成为推动青年大学生综合发展、人格健康塑造和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手段。但是,也必须看到因为长期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和过度的“专业”培养,大学通识教育被“边缘化”“次等化”的地位使得通识教育受到的冲击和挤压同样是严重的。当前,虽然很多高校可以开出几百门的公共选修课备选目录,但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通识课(公共选修课)都存在学分少、学时短、空间“狭窄”等问题。破解诸多难题,混合式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

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由传统的线下教学空间,开拓延展成线下物理空间与线上网络空间有机融合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此,要想真正发挥网络技术的天然优势,更大提升教学和学习效率,必须首先搭建丰富多元、内容丰富的网络学习和交流平台。以笔者开设的混合式通识选修课程《中国现当代诗歌读解》为例,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讲授课程的特点,教学团队借助“THEOL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以下简称“清华在线平台”),设置了基本信息、单元学习、师生共商、好诗共赏、为你读诗等栏目。在基本信息栏目下介绍了课程课标、教学大纲、教师信息、教学内容等版块,便于学生对课程有直接和明确的认识。在单元学习栏目下,设置了12个学习单元,每一单元版块下设单元导学、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其中课程资源包括电子讲稿、演示文稿、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和名师讲座视频及其他与单元教学相关的影视影像资料。这些资源的上传,既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前熟悉授课内容,更便于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学习和名家的精彩讲解中开阔学术视野,开拓通识思维,弥补课堂学习时间不足的短板,促进学生对课程生成立体化多层次的认知。

对于现当代诗歌的学习,朗读,是最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无论是自己朗读还是聆听朗读,都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和诗歌的美感,丰富心灵和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者审美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现当代诗歌读解》课程教学团队特别在“清华在线平台”上设置了“好诗共赏”和“为你读诗”栏目,“为你读诗”主要包括中国现当代经典诗歌的朗读音频资料,《新年新诗会》《诗歌之王》等诗歌文化类节目以及《春天读诗》等网络诗歌朗读策划节目的视频资料。丰富的诗歌朗读音视频资料(结合现代音乐的旋律和传唱),既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诗歌的美好,唤起公众对诗歌的热情;同时,网络平台信息储存的长久性特点使得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诗歌的欣赏,超越知识学习的边界,升华为一种美的享受。“好诗共赏”是对“为你读诗”栏目选取的经典诗歌的文字赏析,学生可以一边聆听诗歌朗读,一边通过文字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文字精妙所在,感悟中国现当代诗歌的魅力,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而“师生共商”栏目则构筑了师生平等交流、即时交流、开放交流的路径和渠道。在此栏目下,设置了与授课相关但便于学生思维发散的谈论热点和题目,学生可即兴发言,也可上传文字材料,鼓励学生课下思考和课后延伸阅读,让我们在真正的思考中沉淀和成长。

借助“清华在线”等在线教育和网课建设平台,混合式通识选修课程《中国现当代诗歌读解》打破传统课堂的厚度、深度、长度,建设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构建了多元学习方式,促进了通识课的有效学习。

二、建立立体型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步骤

近几年,适应网络学习语境和时代背景,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国内逐渐兴起,它将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了对传统教学的革新。通识选修课《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探索施行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了立体型的教学过程,大学通识教育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一)课前引导和准备

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首先是基于对课堂学习“空间”的延展,对传统教学以教室为主要教学空间的“破壁式”革新。这同时要求教师和学习者打破固有的教与学的惯性,将学习的开始时间提前,将课程的“阵地”延长。以《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课程为例,为了使得来自全校各专业,拥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同学尽快了解、熟悉、进入课程,借助清华在线网络教学平台,设置了课程介绍、课程标准、课程大纲等栏目,将课程基本信息、教学日历安排、学期学习任务、知识结构导图等内容上传。在学生选课结束后,教师在第一时间将选课学生名单导入课程平台,通过平台(“优慕课”手机APP)将通知发布给每位选课学生,学生需要在正式开课前熟悉课程教学的基本安排、课程考核标准、学习分组情况等,同时了解本学期自己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提交任务的相关时间节点。在每一节课前,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清单上的安排,都需要观看spoc视频、阅读电子教材,初步掌握知识难点和重点,并在网络讨论去进行充分的研讨和表达。另外,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开展,教师可以在课前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以及对课程教学的建议,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设置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形式。

(二)课上精讲和研讨

混合式学习模式借助线上学习的优点弥补传统课堂学习的缺陷,而这种优势的充分发挥不是要在网络学习语境下慢慢“放逐”传统的课堂教学,反而是要在充分的线上学习引导和拓展基础上,把传统课堂作为传递知识的主阵地,讲透、讲精、讲深,利用好、组织好、把控好。基于课前的学习准备和问卷调查,教师在线下课堂上要对学生在预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地讲解,不仅要通过讲解串联起知识结构,而且要通过讲解引起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配合老师的精讲,学生根据老师课前设置好的研讨题目,在课前分组讨论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观点陈述、思想碰撞、真理辩驳等环节的研讨,辅以教师老师随时的点拨指导,既锻炼自身的交流表达、逻辑思辨等能力,又真正做到对知识弄懂弄通,举一反三。

(三)课后反思和拓展

对于混合式教学(学习)模式而言,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习过程的完结,而是深度学习的开始。通识选修课《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在每次线下课堂教学结束后,都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设置了章节测验和学习反思栏目,关于知识的掌握、学习过程的感悟以及可以持续探究的学术热点都可以自由开放地讨论。另外,在课程学习期中,教师会组织一次课外线下的诗歌沙龙,超越知识之外,师生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文字的诗和生活的诗、对现当代诗歌发展的思考。每学期课程的最后两个课时或者课程全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组织一场诗歌讲演会——“一起读诗的午后”,通过读诗、讲诗,增进师生人文素养、审美素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对诗歌的终生学习和热爱。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了传统课堂转型,推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情境的建构,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有效性和教师教学效率。在《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坚持依循引导启发性、主体交互性、情境建构性等教学设计原则,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先天性优势最大化发挥,保护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热情。

(一)引导启发性原则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践中,学生自主学习占据很大的比重,也正因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得到最有效地延拓和扩展。针对通识选修课选课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在实践中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和疑惑,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知识融合和大胆假设来思考问题,追溯一个合理的“解释”,启发对课程和知识的无尽遐想和无穷探究。

(二)主体交互性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教、学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师生是相互平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统一”主体。在混合式教学中,必须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深度学习的推动者、发起人。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讲授者,也是协作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的自我革新的主体。学生在这样一种交互性之中得到了多种能力的主体性提高,教师得到了自身素质的主体性发展。

(三)情景建构性原则

通识课程教学中难以规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的“沉默”的问题。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因为对翻转课堂的构建,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热爱。在《中国现当代诗歌读解》课程实践中,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和平台,通过现当代经典诗歌朗读地音视频资料,配合“好诗共赏析”栏目中地文字鉴赏,加上针对性的SPOC讲解视频,使得学生对诗歌的接受和理解从基本的了解深入到欣赏、感受进而感悟真善美的学习体验,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对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3]。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新型课堂生态的构建提供了一种路径,也为大学通识教育提供了一种扬长避短、事半功倍地实现博雅目的的方式,使得学习的灵活性、有效性得到大大提升,真正把学习行为由浅到深地引向了深度学习,使学习者成为拥有完整人格的人。

猜你喜欢
通识诗歌教学模式
诗歌不除外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诗歌岛·八面来风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