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对策探讨

2021-12-06 11:38唐旭
现代园艺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总面积保护地级别

唐旭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林业局,广东 清远 513200)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1],是党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林业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全县17 个自然保护地中仍存在交叉重叠、多头管理、边界不清、责权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在广东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的背景下,总结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前期资源评估等工作,并针对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等问题提出整合优化对策。

1 研究区概况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隶属广东省清远市,全县总面积1218km2。现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三类17 处自然保护地,总批复面积为24717.15hm2。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情况(如表1 所示)。

2 存在问题

2.1 省、市级保护地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长期的多头管理,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形式、管理成效等参差不齐,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存在“四无”问题,即无机构、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目前,只是挂靠市级自然保护区管理。

2.2 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

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的地块有9 个,交叉重叠面积占各类保护地总面积的86.60%。不同类型保护地之间的面积交叉重叠,导致同一区域保护地的功能定位混乱,无法实现对自然保护地的科学管理。

2.3 历史遗留问题突出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自然保护地划定之初,部分保护地对范围和功能区未进行充分论证,划入了大量保护价值低的人工林、水电、村庄和人口密集区,且部分保护区资源权属不清,原住居民生产生活与保护管理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亟需优化。主要问题为建设保护区时,将城镇建设用地(13 处,总面积约为55.15hm2)、永久基本农田(9 处,总面积为195.41hm2)、成片集体人工商品林(13 处,总面积为2987.87hm2)、矿业用地(3 处,总面积约为3.98hm2)、村庄用地(13 处,总面积约为35.76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 处,总面积约为11.97hm2)均划入了保护范围,影响了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2.4 保护空缺情况仍有存在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自然保护地都是基于地方申请设立,全县生态系统保护系统不够完善,一些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重要区域未纳入保护地。一些保护价值相对较低的区域(如人工林、建设用地、耕地等)却被划定为自然保护区,全县自然保护地布局还存在保护空缺。

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对策

3.1 整合交叉重叠区域,提高自然保护地完整度

根据《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应按照同级别保护强度优先,不同级别低级别服从高级别的原则进行整合[2]。

3.2 合并相邻自然保护地,打破条块割裂局面

通过整合优化,归并相邻自然保护地,保持重要生态空间的生态过程完整、物种栖息地连通,解决现阶段县内多个自然保护地空间交叉重叠问题,明确各自然保护地的边界范围,确定自然保护地唯一类型定位。

3.3 合理确定类型和功能定位,调整优化范围和功能区划

我国自然保护地将统一实行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两级管控的功能区体系。自然保护区将实现“三区”到“两区”的转变,其它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公园类型的保护地也将按照一般控制区进行管理。

3.4 分析保护空缺区域,优化完善空间布局

在整合优化现有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上,依据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的重要程度及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2],充分考虑栖息地恢复和修复、生态功能区位、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边界、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公益林[3]、人口分布等因素,科学分析识别保护空缺区域,筛选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脆弱的生态保护空缺区域作为优先候保区[4]。通过科学全面的资源调查、评估,将保护价值较低,保护与利用冲突明显的区域调出自然保护地范围,构建科学的保护地布局体系。

3.5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

分析并明确县域内每个自然保护地内存在的不符合主体功能的城镇设施、连片基本农田、连片人工商品林、城镇开发边界、军事设施或用地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区域范围[5],开展科学论证,将历史遗留问题调出自然保护地范围。此外,通过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明确管理机构,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

4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结果

通过前期的现状调查分析,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以“评估——整合——优化——重构”作为工作思路,严格依据《指导意见》中按照“同级别保护强度优先、不同级别低级别服从高级别”及“应保未保”区域划定等原则进行整合优化,将三类17个自然保护地调整为二类10 个自然保护地(见表2)。

5 结语

经初步整合优化,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保护空缺等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下一步调整仍需继续深入考察,全面考虑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未来发展规划,缓解原住居民生产、生活与保护管理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优化“三生空间”。

猜你喜欢
总面积保护地级别
潍坊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对策
大连有座生蚝小镇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我国自然保护地法立法体系的构建
中国第一个中级别举重奥运冠军
———占旭刚4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太平洋名字的来历
级别分明
我国湿地10年“丢”一个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