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华裔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探索

2021-12-06 12:10蔡灿龙
关键词:厦门市文化交流华裔

蔡灿龙

(集美大学师范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国大陆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和最重要传承地,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学习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得到世界各族人民尤其是海外华侨华人的肯定与青睐,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向往前往中国大陆了解、学习、交流中华文化。厦门市作为我国著名的侨乡,是沟通祖国与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通道与桥头堡,在传承、学习、交流中华文化中理应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一 厦门市构建“海外华侨华裔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的意义

1.基地建设有助于提高海外华侨华裔的中华文化素养。中华民族移民海外的历史悠久,明朝中叶以后,大量的华人先民移民东南亚及世界各国,这些移民通过与华族或侨居地的民众通婚等形式开枝散叶,繁衍后代,成为遍布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根据人类学家所作的研究,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中,与当地人种结婚而混血出生最多的首推泰国,其次为菲律宾,在菲律宾国民中,有华人血统的华裔约占总人口的20%,其中,拥有华人血统的菲律宾华裔中,96%祖籍地为中国福建[1]。但是,由于移民海外的历史久远等多种原因,相当一部分的海外华人华裔对中华文化知之甚少,在环境影响或熏陶中成为典型的“香蕉人”。因此,加大在海外华侨华裔中宣传与普及中华文化,加强与海外华人华裔的中华文化沟通交流,应该是所有海内外华人华裔的共同愿望。厦门市作为我国著名的侨乡,在加强与海外华人华裔的文化沟通与交流、在建设海外华侨华裔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提高海外华人华裔的中华文化素养方面可以发挥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2.基地建设能够增加海外华侨华裔的祖国向心力及凝聚力。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世界各国呈现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的热潮,大量海外华人华裔亦欢欣鼓舞,纷纷以各种方式加强与祖籍国的联系与交流,在侨居地或通过回国交流、学习中华文化,如果厦门市能够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契机,充分利用侨乡及重要出入境口岸这一天时地利,以及厦门高校众多、历史积淀深厚、名人名家云集等人和优势,大力开展与海外华人华裔的文化交流,建设成国内重要的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对于加强海外华人华裔的祖国向心力及凝聚海外华人华裔的力量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3.基地建设有利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最近几年,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等导致的教育制度的差异,“台独”“港独”的思潮在台湾、香港青少年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究其本质,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否定或教育的缺失。因此,如果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加强与港台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交流,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了解,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则有助于促进他们对中华文化及中华民族的认同,进而增进他们对祖国和中国的认同,对于改善目前港台青少年思想现状、对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4.基地建设可以提升厦门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厦门作为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港口旅游风景城市,是很多海外华人尤其是东南亚华人华裔的祖籍地,在联络沟通海外乡亲的交流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厦门自身也有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嘉庚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如果能够借着文化交流这股东风,在构建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方面有一番作为,对提高厦门市在海内外公众中的知名度,对促进祖国与海外中华儿女的沟通与交流等方面必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5.基地建设能够凝聚侨心侨力,更好地促进厦门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厦门这座古老而现代的闽南侨乡在引进侨资、凝聚侨力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厦门市的对外开放度及外贸依存度高,是外资青睐的重要投资地。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好华侨众多这一“侨牌”,在加强海外华侨华裔中华文化交流方面作更多的努力与探索,对于进一步吸引优质的外资尤其是侨资侨企,促进厦门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交流与交往,提高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二 厦门市构建“海外华侨华裔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的优势

1.厦门市作为著名的侨乡,是海外华侨华人及台港澳同胞重要的进出口岸。“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明朝中叶以后,厦门作为福建、粤东民众进出海外的重要口岸,直到今天都一直是中国大陆与世界交流交往的重要出入境口岸,也是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的祖籍地。近年来,随着祖国大陆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经由厦门到祖国大陆沟通交流、投资经商、探亲旅游、文化交流、留学学习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日益增多,是海外华侨华人进出祖国的重要出入境口岸之一。据海关统计,2017年1—11月,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的出入境人数达308.2万人次,在国内机场中排名第四[2]。而随着祖国大陆与台湾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截至2019年6月1日,经由厦门金门进出的“小三通”人数达到2 000万人次[3]。厦门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及台港澳同胞进出祖国的重要口岸,是加强祖国与海内外同胞沟通交流的桥头堡,也是开展中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基地城市之一。

2.厦门市的对外开放程度高,有利于海内外同胞的交流交往。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厦门被迫成为清政府第一批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之一,随着西方国家通过厦门源源不断的商品输入,西方的宗教、音乐、医疗、教育、体育等西方文化也随着厦门的开放进入中国大陆,19世纪的厦门鼓浪屿变成西方各国的公共租界,成为西方冒险家们的乐园,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13个国家在鼓浪屿岛上设立领事馆,鼓浪屿也因此成为闻名中外的国际社区。近代以来,以黄奕住为代表的大量华侨携巨资回到厦门投资兴业,掀起厦门的近代工业及市政建设的热潮。20世纪80年代,厦门是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西方及港澳台三资企业,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厦门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对外开放的实验及示范样本,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厦门市有悠久的中华文化传承、有丰富的人文积淀及独特的华侨文化,有利于“海外华侨华裔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的建设。作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重要的支点城市之一,厦门不但很好传承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成为闽南文化的代表性中心城市,有着中原古汉语活化石的闽南语是东南亚各国及台港澳重要的沟通语言之一;厦门流行的南音、梨园戏被称为中原古老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与欣赏价值。在厦门,不但可以感受并学习到中国文学、艺术、书法、中医、中华美食、武术、茶道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还可以欣赏到祖国大陆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如京剧、昆曲、闽剧、川剧、黄梅戏;吃到鲁菜、川菜、粤菜、闽菜等各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及地方中华名小吃,感受到丰富而浓厚的中华文化积淀。

在厦门,随处可见代表传统中华文化特征的庙宇、建筑、饮食、服饰、音乐、书法、武术、中医等传统文化要素,也处处可见体现着西方文化符号的教堂、钢琴、西式洋楼、沙茶面等,甚至别出心裁地创造出“穿西装、带斗笠”的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开放包容的地方文化特征。作为闽南文化代表性的中心城市,厦门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积淀及独特的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嘉庚文化,特别是以陈嘉庚、李光前、黄奕住等为代表的华侨,创造并呈现出爱国爱乡、爱拼敢赢、乐善好施、吃苦耐劳、开放包容等明显的华侨文化特征,成为厦门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吸引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学习中华文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4.厦门市拥有高颜值的城市,高素质的政府及市民,完善的旅游设施,能够为海外华侨华人前来祖国学习交流中华文化提供更好的软硬件环境。 厦门有山有水,海在城中、城在海上,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被誉为“海上花园”,经过多年的精心规划与建设,鼓浪屿、环岛路、南普陀、曾厝垵、集美新城、环东海域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网红旅游景点,被誉为“高颜值”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和享有副省级管理权限的城市,厦门拥有地方的立法权,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可供复制的经验;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在开放度、透明度、创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造就了大量高素质的政府官员及市民;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制定旅游法律法规、严格旅游监管、提升旅游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对于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软硬件设施。

5.厦门市众多的优质教育机构及教育资源是开展海内外中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保障。截至2020年,厦门市拥有各类普通学校1 427所,各类在校生近94万,教职工77 503人,其中专任教师57 444人[4]。同时还有数量众多的各种成人教育及培训机构和其他文教设施。厦门市拥有福建省唯一的985重点建设高校厦门大学,该校同时也是国内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高水平大学;有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有集美几所高校合并而成的集美大学及闻名中外的集美学村;拥有国内第一个华侨博物馆;有众多的展览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教育机构;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有丰富的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等教育资源,为开展中华文化教育与交流提供了充足的软硬件设施,更加有利于中华文化交流与传承。

6.丰富的海外华侨华裔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实践经验是基地建设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厦门市在海外华侨华裔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方面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及推广的经验,如已经连续19年举办的“菲律宾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夏令营”先后组织了1.5万多名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前来厦门学习、交流中华文化,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由厦门市老院子景区连续4年举办的四届世界华侨华裔寻根祭祖活动, 来自世界各地30几个国家的数千名华侨同胞进行了寻根祭祖等各种中华文化的交流与学习[5];2018年6月,集美区鼓励研学的政策和集美研学基地总部也同日“亮相”,作为祖国大陆首个区级对台青少年的研学奖励政策,该政策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助力”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各方参与研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该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吸引了近5 000人次台湾青少年前来集美研学旅游,总共兑现补助金额超140万元;在政策利好作用推动下,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新媚力旅行社等台湾机构主动宣传招募、开发研学课程等,吸引了诸多台湾教育、研学、旅行机构前来洽谈合作;在集美区举办的海峡论坛配套活动“海峡两岸龙舟赛”“两岸青少年研学体验营活动”的参加人数持续增加;集美研学基地先后开发了受两岸学生喜爱的“人文集美”“自然集美”“科技集美”“艺术集美”“两岸集美”等系列课程超120个[6],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经验,得到了海内外华人华裔的一致好评。

三 厦门市构建“海外华侨华裔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的对策

1.做好“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的规划。 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城市,在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著名的侨乡及福建、粤东重要的海外华侨华裔出入境口岸,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国外的“孔子学院”等中国文化交流项目遭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改变传统的对外文化交流策略,变对外文化交流“走出去”为“请进来”的方式,在国内建设更多的对外中华文化沟通交流基地,对于在世界上宣传和传承中华文化、对于加强与世界各国友好人民的交流交往、对于满足海外华人华裔追根溯源的强烈愿望、对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如果厦门市能够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理解对外文化交流的价值与意义,前瞻性地做好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内,就能够引领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世界潮流,扮演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排头兵角色,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厦门市可以结合城市发展的规划,在原有对外文化交流基础较好的项目上,在岛内外建设几个设施设备相对完整、运作机制相对灵活的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为将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2.加强地方立法,发布基地建设的政策;成立相应的机构,配备相关的人员;增加经费投入,拓展经费筹集的渠道,为基地建设保驾护航。厦门市应充分利用自身拥有地方立法权的有利条件,开展有关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基地建设的前期调研工作,在建章立制、机构组织、经费投入、管理权限、运营运作等方面制定翔实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为文化传承与研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建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由市外办、侨办、台办、侨联等政府部门联手成立相应的机构,领导并组织开展全市对外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活动,配备相关的工作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有效有序开展相关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经费投入是开展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的重要保障,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除增加财政投入以外,可以借鉴厦门市创立的“陈嘉庚基金”的运作办法,对前来祖国大陆学习交流中华文化的海外华人华裔提供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也可以采用以奖代补的办法,对于办班效果比较明显、办学效益较高的机构或活动给予财政经费的支持,提高政府财政投入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支持厦门市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其中,可以借鉴菲律宾“陈延奎基金会”的做法,由海外华侨华人组织或个人设立相应的基金,资助所在国的华人华裔前来祖国大陆学习交流中华文化,进一步拓展研学经费的筹措渠道,扩展经费的来源。

3.充分调动海内外社会各界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厦门市可以充分利用侨乡的优势,利用许多海外华侨华裔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利用较为活跃的海内外交流的机会,在海外华人华裔中积极推广中华文化。可以通过调动海外华人社团组织、企业、财团、法人、个人参与号召或组织与祖国的文化交流,如推广菲律宾爱国华侨陈永栽的做法,他依托菲律宾华教中心连续15年大规模的选拔优秀的华裔青少年到祖国大陆学习中文、传承中华文化;也可以仿效马来西亚华校多年组织中小学华语教师到厦门交流学习中华文化。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在进行经济建设与经济交流的同时,也可以在企业所在地积极推广或支持更多形式的国内外中华文化交流;同时,充分调动国内机关、事业、企业、个人特别是学校、文化、旅游等机构更多参与到海内外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中,引导更多的海外华侨华裔以厦门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研学基地,共同推动社会各界以中华文化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有力纽带,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4.充分发挥在厦高校及文化教育机构的办学优势。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嘉庚学院、诚毅学院、厦门演艺学院、华夏学院等在厦高校拥有多年的办学经验、丰富的专业与课程体系、完善的教学设备与设施、强大的师资力量,在承办“菲律宾华裔青少年中文寻根夏令营”等文化交流及培养海外留学生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全有把握更好地开展海外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活动。集美研学基地经过几年的运作,在吸引海外特别是台、港、澳青少年前来厦门进行中华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方面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及推广的经验。厦门市可以通过充分整合在厦高校及相关文教机构的课程、师资、设施设备等资源优势,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规划这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做大做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效果与效率。

5.加强相关师资、课程、设施、承办机构的储备与建设,丰富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的内容与形式。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研学需要强有力的师资、课程与设施,厦门市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文化与教育方面的优势,建设一支专业齐全、经验丰富、年龄合理、热爱海外文化交流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做好适合海外中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课程规划建设;编写适合海外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教材;改造或增加一批适合海外文化交流的教学与生活设施;进一步挖掘社会办学的资源,扩大承接海外文化交流的承办机构,为做大做强海外文化交流奠定强有力的软硬件设施。可以通过调查与研究,开发适合海外华侨华裔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的课程,如“中文”“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地理”“中医中药”“武术”“书法”“中国音乐”“中国画”“中国美食”“中国建筑”“中国舞蹈”“茶道”等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厦门的地方文化,开发“闽南语”“闽南美食”“闽南风俗”“闽南建筑”“闽南戏剧”“闽南族谱”“华侨史”“闽南华侨习俗”“下南洋”“厦门地方史”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采用上课、讨论、研究、参观、游览、寻根、访问、祭祖、查阅族谱、体验等形式,进一步加深海外华侨华裔对中华文化、家乡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研学工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厦门市文化交流华裔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七彩屋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舫山第二小学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厦门市妇联打造“爱在厦门”交友联谊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