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文,杨 柳,张晖宇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红色文化是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精神资源,“经典红歌”则是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或改革开放时期,都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温经典红歌,用经典红歌引领人们、激励人们,滋养人们的精神家园,提高人们的德育素养,其意义不言而喻。
“经典”出自《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一般指儒家典籍的四书、五经,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红歌”又称“红色音乐”“红色歌曲”。从广义上讲,“红歌”是指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在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形成的讴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红色革命精神的歌曲的总称。它不仅指在革命战争年代创作的歌曲,同时还包括现代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能彰显民族精神的歌曲,也包括从世界各地流传到我国,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歌曲。从狭义上讲,“红歌”是指五四运动以后中华民族所创作的讴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的歌曲。笔者认为:“经典红歌”是指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记录中华民族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所创作的历久弥新的讴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红色歌曲”的总称。
1.红军歌曲
“红军歌曲”是指红军在苏区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时期,利用苏区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向当地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起到了鼓舞士气、发动群众的良好效果的革命歌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为更好地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利用根据地的传统曲调,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做法,积极将革命诗歌、语句运用到传统曲调中,在群众中广泛传播,使得根据地群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理解党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有效地推动土地革命的开展。一首曲调欢快的《十送红军》将人民群众对红军将士的喜爱尽情呈现,“十送”更是表达了老百姓对红军依依不舍之情;《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用“红米饭”“南瓜汤”“干稻草”“金丝被”等表达出红军将士在艰难困苦时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唱出了苏区的老百姓对毛泽东的爱戴。
2.抗日歌曲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面临着生死存亡和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抗日战线的最前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同抗日。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时期的抗日歌曲,突出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开展一系列斗争中所展现的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斗争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对民族和国家忠诚奉献的使命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是在民族存亡关头诞生的歌曲,旋律明亮、雄伟,歌词铿锵、有力,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坚定的反抗精神和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民族精神,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39年5月11日,纪念“鲁艺”建校一周年晚会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冼星海组织了100个学生组成合唱队,演唱《黄河大合唱》。当礼堂上响起那铿锵有力、激情澎湃、极具感染力的“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时,顿时唤起了人们心中誓死保家卫国的集体情感;“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更是调动了台上台下观众一起高唱,赢得了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毛主席更是高度赞扬冼星海:“你的手一动就是千军万马的歌声”[2]。从此,在中国大地上,这鼓舞人心、激荡民族情感的《黄河大合唱》经久不衰,代代流传。
3.解放歌曲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的解放全中国的一场战争。这一时期的“红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诗言志,歌咏晴”,解放战争初期,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重要意义,文艺工作者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红歌。如《国民党一团糟》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腐败丑行为目的;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反攻阶段,为了鼓舞士气,多打胜仗,《全国大反攻》这首歌集中展示了解放军将士们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在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以《解放区的天》为代表的一系列歌曲,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对于战争胜利的无限喜悦,以及对翻身得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
4.抗美援朝歌曲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悍然入侵朝鲜,并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那时的中国人民刚刚从争取民族独立的战火中重生,国家百废待兴,人民渴望着和平、幸福;但是面对号称“武装到牙齿的”强大的美国侵略者,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敢于藐视一切敌人,这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奔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及人民军一道保家卫国,共同抗击以美国为首“联合国军”。在第一批入朝部队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上,志愿军战士激情澎湃,高声喊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随后在全军中广泛流传,最终命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历经2年9个月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唱出了中国人民赢得战争的必胜信念:“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垮了美国兵呀。”欢快的曲调感染着亿万中国人民。电影《上甘岭》向世人描绘了在朝鲜战场上打得最为艰苦、最为惨烈的战役画面,这是一场在世界战争史留下光辉一页的战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与气概铸就的精神高地。《我的祖国》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将“这是美丽的祖国、这是英雄的祖国、这是强大的祖国”深深印刻在每一代国人的心里。
5.改革颂歌
这里特指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对展现国家开发开放、变革图强的社会现象,营造人民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社会风气,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批积极向上、健康优秀的歌曲。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进行了农村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掀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歌曲承担了时代的记录者,《在希望的田野上》应运而生。这首歌在创作过程中秉持歌唱农民、歌颂农村,在旋律作词中坚持通俗化、亲切性,让广大农民听得懂、传唱广、上口快,用音符的力量歌唱改革、歌颂新时代。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果。中华民族不懈的拼搏进取,历尽磨难和牺牲,铸就了今天这锐不可当的强大民族精神:“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改革开放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人民增强了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追求,重塑了人们的精神价值,《春天的故事》在传唱中不断激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梦想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文化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包括科学、艺术、宗教等。文化无处不在,它如影随形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经典红歌”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反映历史面貌的文化载体,它更能够直观形象地教化人、影响人。我党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中要“润物细无声”;在文化形式上采取表达“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才能在日常文化感知中不断凝聚人民的共识、提高人民思想水平和价值观念。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要求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4]。经典红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经典红歌的传唱,充分发掘了红色资源的文化熏陶效应。
艺术的体裁样式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歌曲是与通俗歌曲、普通民歌、歌剧选曲、宗教歌曲有明显区别的歌曲。经典红歌与艺术歌曲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取长补短、互相融合共进的关系。经典红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经典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用经典红歌开展培育新时代美育,是符合当下社会发展要求的。红歌以短小、简练、故事情节丰富、历史积淀厚重为自身优势,其历史发展脉络与中华民族精神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它有利于增强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认同。应大力推动艺术实践形式大众化,以“经典红歌”为立足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红歌活动,推动群众性文化艺术大繁荣大发展,如通过百姓大舞台、歌唱比赛、红色舞台剧、歌剧、探访红歌背后故事等活动,让“经典红歌”深入人心,使人民群众在生动形象的艺术活动中,感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精神的魅力。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特定时期的时代产物,“经典红歌”作为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的表现形式。“经典红歌”的价值内核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我们首先应传承好“经典红歌”所蕴藏的红色基因。《歌唱祖国》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了60多个春秋,被誉为“第二国歌”,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铭刻于心的乡音。从香港回归到澳门回归、再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歌唱祖国》已经成为中国所有重大国务活动、外事活动、检阅活动的指定曲目。优美的旋律,激荡人心的歌词,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前进征程。在新时代,继续传唱经典红歌,使之在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引领作用。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是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所服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确立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经典红歌”在最初的表现形式上,多采用取自当地特色的民间戏剧,将当地独有的唱腔保留下来,只在填词上进行改变。传唱“红歌”的过程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加速了歌曲的传唱度、广泛度。“经典红歌”最重要的审美原则就是大众化,是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取材于人民生活的地方戏、花鼓戏、秦腔、民歌等戏曲腔调,融入包含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传思想,在寓教于乐中解放和感染人民的思想。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与传播是一体的,所有的传播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传播;文化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达成了精神的共识,“经典红歌”正是这种精神共识的体现。现代媒介的应用,加快了“经典红歌”的传播方式,借助高效的传播力,用其短小精湛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表达,迅速征服了海内外的广大听众,成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最好的艺术武器。
认知的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是主观反映客观,客观表现主观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同样是一种主观客观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经典红歌”流传至今,其中大部分歌曲都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学校可将“经典红歌”引入思政课堂,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对“经典红歌”的认知,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并在认同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人文素养。首先,“经典红歌”的传唱虽然广泛而又熟悉,但是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其创作的故事背景,针对背后的历史故事,教师可以集中开展一次红色历史故事的讲演,教学地点既可以在传统课堂中进行,也可以利用当地的城市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深刻感知历史故事,帮助学生建立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往灌输、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将“经典红歌”引入课堂,也是对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一种全新改变,用歌来育化学生,用歌来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用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经典红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宣唱红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办法。一方面,应该积极开发传统和现代节庆活动的社会功能,在重大节日举办大型“红歌会”或“歌咏比赛”,借助浓厚的节日氛围,将爱国教育融入其中,一是因其受众广泛,在人群中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二是因其氛围浓厚,当传统节日与红色文化发生碰撞,也是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发生碰撞,在特殊节日氛围中,能加速人民情感在认同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运用报刊媒介广播等大众传媒以及新媒体平台、大数据系统,聚焦“经典红歌”,高唱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在宣传报道中聚人气、接地气、展新气。
毛泽东同志曾将青年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邓小平同志认为,青年“是我们事业必将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及“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经典红歌”是培育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外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当今社会,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时常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西方思潮,通过电影、电视剧、偶像明星、饮食快餐,影响着我们的青年一代,青年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思想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红色文化是青年学生从小接受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红色文化本质上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在传播过程中也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青年学生成长发育阶段,一些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不能接受或完全理解这种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价值观念,加之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干扰和影响,让其本来就不稳固的价值观念更加动摇。
“经典红歌”在内容形式上,在新时期、新阶段借助互联网媒体焕发出崭新的面貌,在原本歌词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演唱风格、制作小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增加内容和形式的趣味性,使其具有亲和力,寓教于乐。让青年学子在多元文化中始终坚持主流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内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经典红歌”歌唱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观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形象的展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在国家、公民、社会三个层面对“经典红歌”进行不同的价值规范导向。
首先,在国家层面,“经典红歌”是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红色文化中的瑰宝,因此,我们国家应尽快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运行保障机制,深度发掘能够反映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故事和革命历史遗迹,在全国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共享祖国的红色资源。其次,在社会层面,积极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的一些文教场馆,在各大公园建立主流文化广场、在公共场所定时定期播放优秀红歌选曲;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大屏LED宣传文化方针、口号,在公共广告投放点,印刷宣传标语。要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最后,在公民层面,国家应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红色文化教育衔接机制,使公民从小接受形式多样的主流价值观念,在吟唱红歌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强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牢固树立主流价值观念,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传唱经典红歌,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意识;在歌唱人民、歌唱英雄、歌唱祖国的过程中,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活力。在歌唱主旋律中,充分发挥经典红歌的德育效应,最大限度地把经典红歌融入教师课堂教学、社会文化宣传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在全社会的文化科教场所,积极开展、推广“经典红歌”吟唱。让“经典红歌”融入国人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