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狠抓落实本领的奥妙

2021-12-06 05:54张青卫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总书记法治思维

张青卫,刘 阳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抓落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特别强调各项工作必须抓实、抓细,必须以实干精神振兴国家。增强“狠抓落实本领”是他对新时代领导干部提出的一项全新要求,也是我们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的重要抓手[1]。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充分发挥了其高超的战略智慧和狠抓落实本领,不仅经济社会发展蓬勃向上,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逐渐提升,还领航中国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阔步奋进,也向国际社会释放了中国实现伟大梦想的强烈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年治国理政实践中体现的高尚的人类情怀、精准的抓落实环节、完善的抓落实步骤、高效的抓落实方法,不仅是个人才能一种突出表现,更体现出一种高超的领导本领。

一、紧紧扭住抓落实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狠抓落实本领之“高”就在于紧紧扭住了抓落实的“根本”。这个“高”,体现在他时时处处不忘根本、不忘初心,“高”在基础之厚实、方向之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2]由此可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人民至上”这一点,就扭住了抓落实的“根本”。换言之,习近平总书记狠抓落实本领的根本就是“人民”。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每一次历史的进步无不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所以,要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开展狠抓落实工作,不仅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还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落实的目的是为了人民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11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始终心系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人民群众始终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本固而枝荣,守住了一切为了人民的这个初心、这个根本,行为才有动力和正确方向。不管是开研讨会、做决策,还是部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围绕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幸福、谋未来,他强调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5]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人民的诉求为首要,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奋斗的目标,从就业、教育、医疗到社保、住房、养老再到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各个方面出台保障政策,推出一个又一个“民生工程”,引导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这些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高尚的为民情怀。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马当先,做好党和国家的领头人,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从细微之处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愁,真正做到了亲民、爱民、为民。从对困难群众的慰问到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教诲,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群众的严谨务实精神和为人民抓落实的情怀。

(二)落实的根本方法是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扬了唯物史观的这一思想,始终牢记人民是我们事业前进的根基,始终不忘人民是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力量之源,他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6]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成就无不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完成的。他反复强调,党员和群众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仅仅依靠党员干部的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紧紧依靠人民来狠抓工作落实、办好中国事情。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依靠人民狠抓落实的方法之本。习总书记特别强调抓落实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知识和创造,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踏踏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当作老师,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并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7]

人民的满意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依靠人民狠抓落实的方法之要。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实践者和政策措施落实的利益相关者,狠抓落实工作的好坏,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人民对抓落实工作满意的程度决定着抓落实工作开展的进度,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上指导落实工作,他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4]411。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抓落实,才能真正做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为狠抓落实工作打牢坚实的根基、汇聚无穷的力量。

(三)落实的最终结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共产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人民拥护和支持的结果,狠抓落实工作的开展也必将以造福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8]党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一刻也不能离开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必然地,我们取得的一切成果也一定要与人民共享,因为人民是发展的利益主体,利益满足了人的需要就会成为更大利益的引擎。可想而知,如果各级党员干部抓工作,促落实只是走形式,做表面文章,或者是为了个人或少数集团利益去抓落实,那么,落实的成果就很少甚至不会让广大人民群众产生获得感,落实为了人民的目的就会落空,落实依靠人民的根本方法就缺少了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强调党的狠抓落实工作必须深深扎根人民,融入人民,奉献于人民,切实做到将狠抓落实的各项成果由人民共享。他去张家口、甘肃、陕西以及江西等地指导扶贫工作,特别强调了脱贫要落实到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群众。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人民利益,将人民的幸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落实落细落深各项政策措施,才使得党和人民团结一心战胜各种困难和阻力,使得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

二、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毛泽东曾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9]治理国家,关键在于用人,管党治党,关键在使用好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出主意”“用干部”的行家里手。其抓落实本领之“巧”,就巧在他深深懂得“关键少数”独特功能,而且深谙各种不同层次的“关键少数”之巧用。在管党治国的过程中,他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和未来发展的新要求,运用其独具特色的巧抓干部的方法,紧紧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中央政治局到省部级干部再到县委书记,层层把关,步步落实,有序推进,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10],促使其充分发挥领头羊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以实干促发展,促进步,促繁荣,实现了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推动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落实见效。

(一)抓住中央政治局这个关键“中枢”

“中枢”,汉语释义为:在一事物系统中起关键、主导作用的部分,古时也指“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中心。我们的中央政治局就发挥着党和国家权力运行的“中枢”作用。中央政治局的高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政治局常委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担负着统揽国家发展全局、协调部署国家重大决策、组织应对国内外重大风险的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级领导干部的从严管理,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党和国家的事、人民的事、全局的事。”[11]因为中央政治局的领导身居国家高位,掌握重要权力,其行为和形象直接影响党在国家发展中的能力和形象。只要抓好政治局领导的政治品质和党风党纪,在全党带头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强化带头意识,时时处处严要求、作表率”[12],就会形成“头雁效应”,影响一大批干部努力办好中国事情。不仅如此,他还善于从自身抓起,身体力行,从戴口罩的小事做起,从“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的琐事抓起,带头推动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可以说,他是一个十分重视抓落实工作并巧于用自身行动做表率的卓越领导者,他多次亲临一线指挥基层群众工作,以自身行动深度影响着中央政治局的高级领导干部。同样地,中央政治局领导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勇担责任,把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充分发挥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定海神针作用。

(二)抓省部级干部这个关键“重点”

省部级干部是中央大政方针在地方上的最高执行者和部门、区域事务的最高决策者,他们的治理效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实和地方事务的有序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善于抓省部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重点”,亲自抓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培训。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学习,增强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3]。习近平总书记知人善用,对省部级领导干部既殷切期望又谆谆教导,他准确分析其落实行动与管理决策的双重身份,牢牢抓住其承上启下的领导纽带作用,不仅要求省部级干部透彻领会党的治国理念和基本理论以提高管理能力,还要求增强贯彻执行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除此以外,他还强调领导干部责任的重要作用,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责任之心,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主动担当、积极作为。”[14]在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广大省部级领导干部积极投身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上下级之间,班子成员之间协调统筹,真正打通了党中央与基层之间的通道,使各项决策落实落地。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这种巧于调动省部级领导干部落实上级指令,指导下级行动的用人之谋,使得我党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应对有余,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三)抓县委书记这个关键“主力”

县委书记是国家重大决策在基层贯彻落实的“一把手”,是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总指挥”,是党的基层领导干部中的关键“主力”。习近平总书记有丰富的基层领导经验,更是抓基层干部“一把手”的内行专家。他指出:“当好一个县委书记并不容易,要有全面的领导经验,对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工作都能抓得起来。”[15]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就对广大县委书记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切实增强自身的政治定力,坚守住党在县一级的坚实阵地;二是要做“发展的开路人”,坚持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带领人民脱贫致富;三是要做“群众的贴心人”,解民所困所忧,切实打牢群众基础;四是要做“班子的带头人”,勇担重任,练就高强的狠抓落实本领,发挥标杆榜样作用。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做到以上率下,率先垂范抓落实,他结合自身做正定县委书记的经验勉励县委书记们要在基层工作中勇担重任,善担重任,真抓落实,善抓落实,真正打通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人民切实感受到获得感和安全感。在决战全面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特别关注县委书记在推进基层发展中的狠抓落实工作,他清醒地认识到落实的效果重在基层,也难在基层,各县委书记能否充分调动基层干部主动作为,能否自觉担责,带头狠抓落实,是基层工作是否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狠抓县委书记落实基层工作的本领,使得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党的建设更加有力,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三、高度重视科学思维

(一)用战略思维把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6]习近平总书记看问题、做事情善于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注重运用战略思维做决策,谋长远,抓落实。他妙用战略思维狠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落实工作,洞悉国内、国外两个大局,通透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阶段,以高超的战略思维促进了治国理政各项落实工作的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

战略思维是一种全局性思维,注重抓落实的空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宽阔的眼界洞悉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从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正确判断中作出科学决策,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就国内来看,他多次在我国改革发展工作中强调要有战略思维,并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17],强调要以改革促发展,要从全局和整体出发作出长远策划,以抓铁有痕的战略执行力处理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与实现“四个伟大”历史使命责任相联系,切实提高了党的战略思维能力,把牢了发展的主动权。就国际与国内发展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一种全球视野统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从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到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经济到构建开放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无处不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的战略雄韬。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思维抓落实的治国举措既体现出了中国为世界和平和全球发展做贡献的大国担当和中国力量,也为中国的长远发展寻求了更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国际国内的共赢发展。

战略思维是一种前瞻性思维,注重抓落实的时间性。具备前瞻性的思维与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息息相关。要想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需要通透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阶段。正所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首先是站在历史的高位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18]其次是站在现实的基点上。现存的事物总是孕育着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落实把握当下,强调“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9],以实干促进步。最后是站在未来的高度上。习近平总书记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发展的未来方向,他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史为鉴明得失,以实为证抓落实,真正做到了谋长远,谋未来,谋发展。

(二)用系统思维控整体

系统思维强调看待问题要从整体着眼,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还要注意区分层次,分类指导,从而把握好处理事情的力度和节奏,实现整体推进又不失细节。治国理政是一项长期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妙用系统思维把控整体,依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动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开展。比如,就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统筹生态系统发展的整体性与各环节、各要素的协同性,强调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切实做到了各要素和各环节的协同与配合,从整体着眼解决实际问题。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通观发展全局又不失局部区域、要素的改革,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20]他不仅统筹各区际改革政策,抓改革计划的协同,还统筹区域改革举措,抓改革落实和改革效果的协同。不仅放眼全国发展大局,还注重各地域的协同发展,创建协调发展经济带,既有效地促进了改革全面推进,又不失深度发展。特别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构建大安全格局,是其坚持系统思维的重要表现。他妙用系统观念,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强化系统思维来统筹谋划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将总体国家安全纳入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其系统思维的科学方法为有效防范化解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风险挑战,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三)用辩证思维深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巧妙运用辩证思维统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抓重点但又顾全局,还用发展的眼光看到矛盾的转化,看到危机中的机遇,机遇中隐藏的危机。一是抓住重点和关键,学会“弹钢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21]我国进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辩证思维冷静思考,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从长远发展的视野统揽国家经济发展脉搏,统筹高速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大局,在确保国家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重点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将后者作为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加以落实,有效地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活与动”与高质量发展的“严与实”统筹起来,实现了突破重点,稳中求进促发展。

二是看到矛盾转化,化“危”为“机”。用辩证思维看“危”“机”,两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甚至“危”可转“机”,“机”亦会成为“危”。“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风险,不仅承认风险和机遇的并存,还坚信风险终会成为发展的垫脚石。他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22]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危”为“机”的辩证思维指引下,带领着中国人民共同克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在困境中崛起,在积蓄中薄发,在蜕变中不断获得新生,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四)用底线思维筑防线

底线思维强调要在最坏的打算中寻求最好远景,突出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就特别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危机意识”[23]。底线思维涉及长远又关系当下,不仅要求有长远的准备,还要求有紧迫性的应对,只有坚持底线思维,做好最坏的打算,追求最好的结果,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变风险为契机。谈到如何运用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底线思维就是要从小处着眼,防微杜渐。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底线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不安全因素的波动,他始终认为军事手段是防范风险的保底手段,并强调:“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25]417维护国家安全必须时刻保持一种紧迫的姿态,只有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保持戒骄戒躁的作风,抓好练兵备战,强化使命精神,才能守住安全防线。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因素,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他倡议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在提高金融业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切实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将守住底线与推进发展统一起来,坚持树立底线思维,更充分地估计困难,更深入地思考风险,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科学指导,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五)用法治思维强保障

法治思维强调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时时处处以法律为基准。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法治思维,他强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25]99诚然,法治思维始于思想层面,只有以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和指导工作,才能合情合理地规范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法治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还需要靠法律制度加以践行实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可以说,法治思维是法治的软件,法律制度则是法治的硬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其高强的认知法律的素质、理解和信仰法律的素养,将法治的软件与硬件高效结合,妙用法治思维,将法治思维转化为法治体系,用实实在在的制度管控全局,规范社会秩序,将依法治国贯穿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国内国际大局,他充分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越是在关键时期,越要管控大局,稳住心态,越要科学有序推进工作,越要善用法治思维规范行为,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从而扎牢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安全网。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可见,此次会议充分肯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制建设上带来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另外,习近平总书记绝妙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思想为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全面依法治国建设。

总之,狠抓落实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巧,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项本领。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表现出了卓越的狠抓落实的本领。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不动摇,始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抓住各级党员干部的狠抓落实工作,以党员带动群众,众志成城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他以“思维”带落实,牢牢抓住理论和思维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抓“战略思维”,在宏观上统揽全局,高瞻远瞩,抓“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在具体运用上讲究方法和策略,抓“法治思维”,在支撑和保障上以法治固大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狠抓落实本领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高党的执政本领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总书记法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