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问题研究

2021-12-06 10:19徐寿凤
关键词:时代大学生文化

徐寿凤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伴随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互相影响也更加深刻。在此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形势更为复杂和艰巨。新时代,准确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新内容,强化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体系。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承载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学习和研究的时代重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主要表现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特殊任务,其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条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化进程加速,大学生意识形态风险淡化

全球化进程包括经济、文化、信息等全方位的加速推进,国际环境风云变化,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敌对势力借疫情攻击抹黑中国,混淆是非黑白,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至关重要。在《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那个物质生产工具的阶级,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工具。”[1](P21-24)意识形态属于精神领域里的文化产物,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精神世界占其至关重要的位置。在国际上,出现一些西方国家有目的性对我国进行文化侵蚀、政治渗透,造成两极分化现象;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在西方某些反华势力的刻意操弄下,造成部分对国外资本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对我国国情了解不够的大学生思想倾向西化,价值观滑落,产生自私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所以,如何应对解决大学生意识形态淡化的现象,已然成为我国不可忽视、亟待加强的问题。

(二)西方思潮涌入,大学生意识形态风险增大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此时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青年大学生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各方竞相争取的对象”[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交流日益频繁,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的博弈,反映在文化上的相互碰撞,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都使得大学生意识形态风险增大。首先,经济、文化的发展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交流。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流而丰富。中华文化的辉煌,既是中华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但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应着力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育魂,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尤其是西方的超前消费观念和腐化生活方式,使部分青年学生盲目表面模仿,产生过度消费、攀比之风,出现了消费习惯与经济条件之间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淡化了大学生个人在意识形态风险问题上的警觉性,也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在意识形态风险问题上防范化解的难度。

(三)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敏锐度不高

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获得信息、了解世界。但互联网空间的开放性和广阔性使信息来源渠道和信息内容多元化,使不良信息隐匿其中。国家自进入新世纪初便颁布多项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信息,但时至今日网络信息监管仍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全球化是“由技术,特别是廉价的通信技术所推动的。这种技术使国界除了无法阻挡金融资本的流动之外,也无力阻挡思想、文化和图像的渗透”[3](P172)。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炮制出的恶意扭曲事实、放大社会负面、诋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网络信息,宣扬披着所谓的“普世价值”外衣的资产阶级思潮,妄图抢占意识形态话语权。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些甄别能力不强的学生在思想认知方面易受到冲击。这增加了高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难度。

二、新时代高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意义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是学术研究的殿堂,也是各种思想、思潮交汇融合的场所,各种文化思潮都会以各种形式影响到高校。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青年学生的存在的各种各样问题,帮助他们正本清源,确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在高校人才培育中居于主导地位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4](P539)。总结历史经验,汲取智慧资源,立足现实需求,牢记时代使命。面对我国改革的渐趋深入和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间的交往不断加强和联系紧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防范和化解成了国家最为重视的前沿阵地。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其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高校要将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来抓,特别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到育人全过程,进一步强化师生的政治责任,坚持始终要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高度,不松懈、不动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

(二)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是落实高校推进主体责任制的有力抓手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加强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时刻抓在手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领导干部要将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作为行政之责,始终立足中国大地,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一流大学;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制,使意识形态主体责任落在实处;高校要肩负起守土之责,管好理论宣讲主阵地,做好舆论攻坚站,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并将其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和现实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够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可靠接班人。

(三)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是培育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保证

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就是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党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人,也是推进历史前进的主力。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深植人民,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始终不渝以人民为中心,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党的意志,而党的意志体现的就是人民的意志,人民性是蕴含在党性中,人民性也是离不开党性,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地,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有效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深入学习近平同志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保证。

(四)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是推进教育创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毛泽东曾强调:“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5](P139)要解决过河问题,就要有好的方法,好方法要根据客观现实情况。新时代,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之现实问题,不断创新发展,坚守理想和信念,统一思想认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意识形态工作做到实处,提升亲和力、渗透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三、高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路径

当前,各高校都相应建立了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责任机制,实行确责、履责、问责制度,以确保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导向不改、阵地不丢。针对当前高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现状,着力从强化组织领导,发扬党员表率,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法等层面来加强,以有效提升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实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立足中国大学办教育,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底色。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重大风险的挑战,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保持与党的方针政策一致,并全面贯彻实施。首先,强化组织领导。习近平曾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6]全面加强中国共产党对高校的领导权,坚持党管教育、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充分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严把高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党委在高校育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其次,落实主体责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高校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忙于表态或作“二传手”的表面化倾向,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于基层党组织,存在多头下达任务,应接不暇之问题。因此,强化基层的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力量,形成从学校层面到各部处、各院系纵向贯通、统一领导,责权分明、落实到位,加强组织领导的主体责任。

(二)坚定政治立场,发扬党员表率

要始终坚定政治立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始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勇担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使命。一方面要坚定政治立场。党员的党性意识问题,事关党的根基、国家的命运;党员的政治素养,事关党的先进性。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严守党的纪律,自觉同党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先进的政治素养,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在理论上得到凝炼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得以充分地贯彻和落实,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发扬党员的表率和模范带头作用。新时代既是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聚焦新时代下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培养富于担当奉献的时代新人,才能肩负时代所赋予的伟大重任;也才能成为爱国爱民、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自律自强、勇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先进政党,真正防范化解意识形态的风险。

(三)强化顶层设计,制度落实到位

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必须做好要顶层设计。必须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引,增强忧患意识、政治意识,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着力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衔接通畅的意识形态风险管控工作机制;强化制度化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及对重大事项的研判与报备,将工作做细、做实,切实提高高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时效性。然后要制度落实到位。风险防控不仅仅是制度的设置或某些部门的责任,而是层层落实、人人有责。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重大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落地和实施。对研判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梳理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落实党委责任主体;明确院系组织责任制,形成自上而下、上下贯通、覆盖全面的整改工作责任机制,形成完整的责任链,实现重大风险“无缝隙”防范化解。同时,建立工作奖励机制,通过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考核、师德师风考核、年度评优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奖励机制,激发全员工作的积极性,把高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工作做实做细,落实到位。

(四)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法

强化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法,是高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支撑。提高党员队伍的政治素质,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各项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强实践锻炼,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强化规矩意识,坚决执行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创新工作方法,增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时效性。首先要加强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强化业务工作的“两促进、两提高”。“接地气”“做实事”,进行调查研究,鼓励师生建言献策,及时汲取师生意见,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检查、监督机制,及时的扶正纠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7]。充分发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队伍教育教学水平,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守意识形态教育的底线思维;强化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认知能力和使命担当;切实做好意识形态教育的监督和检查,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校领导和督导员听课制度、教学材料检查制度,以确保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与安全;使用合理高效的方式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思想,增强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然后要创新工作方法。“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渠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8]。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育人的各项活动中,服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最后,打好网络舆情工作战。习近平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9](P105)因此,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增强战略主动性,规范网站、“两微一端”等平台的管理等;紧紧抓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制高点和领导权,将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工作做实做到位,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时代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谁远谁近?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