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彪
(福建教育学院 文科研修部,福建 福州 35000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政课就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上积极跟进、积极创新,增强学生获得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维”教学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其基本内涵即在主渠道“好”起来、辅渠道“活”起来、实践教学“动”起来的教学模式。以《纲要》课为例,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将落后农业国改造成为先进工业国、实现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从1840年至今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又鲜活的素材,大量的历史事实、生动案例、红色经典、具体数据构成的图片、影视等使课程容易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使学生在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经典红歌、形象图片等资料引导下,走近历史、了解历史、融入历史,最终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学目标。新形势下,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待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2]。要让课堂主渠道效果“好”起来,需要我们通过以下渠道。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课程主要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至今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这中间经历了从风雨变幻的八十年、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三十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从改革开放再到今天辉煌的三十年。这波澜壮阔的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史诗,充满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血泪、探索与奋斗、独立与发展、解放与繁荣的纷繁复杂的发展历程,突出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追求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所走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要在规定的三十二个学时内讲清这一百八十多年浓缩的历史,难度极大。有限的教学时间安排只能偏重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基本理论的阐述,很多鲜活生动、丰富具体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无法展开讲解,“由于学时有限,不能面面俱到”[3],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抽象、模糊,导致许多学生对教材内容感到困惑不解。因此,《纲要》课可以围绕“四个选择”进行模块化、专题化教学设计,通过阐述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专题设计,就可以开展教学专题设计,实现由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学生则被动听取老师讲解,师生缺乏交流和三维,导致课堂氛围枯燥、沉闷,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是互动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师生合作共进,成为一个教学互动相长的共同整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立足于课程要求,针对教学新变化和新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转变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入问题导向、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把课堂互动气氛带活,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体化、鲜明化、形象化。
在互动式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求做到“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课堂互动、课堂实践结合”教学模式,其根本出发点是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导演”,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负责优化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在教实践中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演员”,是教学活动演绎的真正主角。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活跃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和鲜活的个性,在教学中老师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才能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广大青年要带头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地方文化、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理想信念和重大价值选择的深刻总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培养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具有贴近学生生活、形象生动等特点,更易为学生所感知和接受。
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将他们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教学教育资源,是构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创性工作。如在讲授革命战争时期,可以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讲解,将抽象的教学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和具体化。以福建为例,福建作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八十四个县市中,有七十多个是原中央苏区,全省共计有二千五百多处革命遗址、三千六百多个革命村。这块红色土地孕育和形成了古田会议精神、闽西苏区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折射了革命先辈伟大的爱国情怀、坚定地革命意志和深刻的理想信念,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瞻仰革命先烈光辉足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文化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把当地的革命遗址、红色纪念馆、革命人物故居、博物馆等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育人资源,增强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红色文化的参与、体验和感悟过程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使他们更加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厚历史内涵,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的高度认同,增强他们的家国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意识。
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教师。由于人生阅历、性格差异和学术训练的不同,不少教师还与八个“相统一”存在明显差距。有的老师虽然对马列理论掌握的较为牢固,可是一遇到现实问题,就难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来很好的解释中国社会的问题;或者只在教学中强调政治性而忽略了学理性,引起学生的厌倦,无法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因此,要提高教学能力,首先需要在内心有信仰的力量,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真正影响、引导青年。其次,要不断研究教学艺术、教学手段,不能只讲枯燥的理论,要将理论趣味性、知识性相融合,才能吸引学习。再次,我们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研究党的新的思想、方针、政策,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我们的讲授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仰的舞台。
要让思政课“活”起来,需要做到三个转变:首先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即主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其次是转变老师的教学理念,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模式;再次是转变学生和老师的地位,在特定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身份和角色互换,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辅助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探索将线上线下以及、历史情景剧、“翻转课堂”等融入课堂教学,有效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真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和便捷性,通过提供优秀网络学习资料、网络三维等方式,为师生之间学习交流提供更为便捷的渠道。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将相关课程的核心内容制作为视频,通过教学任务安排组织学生在线学习并完善相关作业;其次,通过收集整理出优秀的、庞大的教学资料,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再次,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确立起各阶段的考核任务,学生在网络学习答题,教师在网络完成检查和考核。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平台的依赖性,通过设置教学软件,将四门课的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手机APP的题库,分为比较简单方便的选择题、判断题和是非题,每个学生一个账号,将学生小结答题准确率作为阶段作业和考核的依据,计入相关思政课程的总成绩。相应的积分奖励制度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对接,建立答思政课积分系统,建立线上答题线下兑换系统,学生答题可获得相应积分,兑换学习和生活用品,将其纳入评优评先的考核指标,有利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热情。通过线上线下师生互动,加深了思政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经对学生的课后走访,学生对此教学模式充分认可。目前,这种网络阵地建设日渐成为高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增加师生教学互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渠道。
“历史情景剧”教学法综合了参与式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的特点,主要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指导学生依据教材查阅资料,以相关历史内容为主题,学生分组模拟相关历史情境,扮演历史人物,制作相关视频并在课堂上与师生分享、交流和讨论的教学方法[4]。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评的形式,将历史事件拍摄成为10至15分钟的作品。大学生通过情景剧编、导、拍、评的全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了对国情、国史的了解,深入解读了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增强了对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的感悟。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某一中心议题开展讨论,联系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课堂分组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积极引入问题意识,将教材内容转化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传统课堂以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需要,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才能改变目前的情况。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在师生互相配合、参与前提下完成的,只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老师的主导地位相结合,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为目标的改革路线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课堂氛围调动起来,积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课程依靠的是鲜活的视频实例、丰富的图片史料和教师的娓娓道来吸引学生,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来进行主动学习与思考,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思政课的倦怠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思政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丰富的实践性。长期以来思政课被诟病的片面说教方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效果有限,因此思政课不能仅停留在说教层面,而应该“动”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政课实践课程是完善学生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的重要途径、长效途径。在教学中,高校应该将实践课程系统化、综合化,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制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标准化的前提下,制定实施方案,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充分利用现代智能、网络平台,丰富实践育人的手段和方式。
评价体系是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标。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应该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依据,科学设定质变和各项权重,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考评体系。根据调查发现,不少高校思政课仍延续原来的重分数轻素质、重成绩轻能力的老一套做法,达不到教育的要求。根据新课改文件的要求,思政课的考核要求“要完善考核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与道德品质”。不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很高,但是思想意识觉悟却并不高,并没有真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理论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方式应该改变以往依靠成绩来认定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应该注重实效性和研究性。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问题式、专题式、实践式、三维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的特点,力主凸显平时教学的实效性和主体性,我们强调按照按照2:5:3的比例分布成绩,即:平时成绩占30%,研究性成绩占到50%,期末成绩只占30%。形成知识与能力并重考察、理论与实践兼顾的考察模式,适应当前注重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要求。
通过主渠道、辅修渠道和实践教学三个维度的改革创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获得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肯定和认同。调查反映,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对知识点的把握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提升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与表演表达能力,挖掘出学生的特长,很有收获。通过“三维”式方案的实施,改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提高了他们的出勤率和抬头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维”式教学法主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强调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突出趣味化,探索出一条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认同的有效教学形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5]。同样的教学内容,每个老师表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多样性、个性化也正是思政课教学的魅力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定要具有宽阔视野、中国情怀、时代特征,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教育目标才得以落到实处。